(共85张PPT)
2025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16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1 全国乙卷·42·中共重要会议 13·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湖南·中共抗日主战场;
8·湖北·人民群众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17·江苏·叶圣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7·河北·中共相关的文物分布;18·山东·中共足迹;
2022 全国乙卷·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国甲卷·30·新民主主义 8·湖北·边区全面抗战路线;8·河北·日伪物资危机;
8·江苏·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8·湖南·陕甘宁边区党员队伍壮大和党组织广泛建立;
7·山东·抗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18·广东·军事现代化;
2023 全国乙卷·41·抗战胜利意义及原因 全国甲卷·31·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 全国甲卷·46·“以战养战 8·江苏·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8·重庆·正面战场的抗战 9·广东·学生对华北事变态度;
7·北京·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7·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
2024 全国乙卷·1933年的中国形势 全国甲卷·陕甘宁边区土地关系 北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中共的考量;广东·1943年国民党反共;湖北·大学生杨静远走上革命道路;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借助报刊宣传抗日思想;甘肃·大生产运动和妇女;
江苏·抗战时期八路军枪支研发;安徽·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
【考情分析】
【概念解读】抗日战争(1931.9.18——1945.9.2)
1.“十四年抗战” 和“八年抗战”:
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共十四年抗战历程:
(1)前六年(从1931.9.18至1937.7.7)是局部抗战:
战事主要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地,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
(2)后八年(从1937.7.7至1945.9.2)是全国性抗战:
是前期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全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
2.“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2)有助于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
(3)有助于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4)有利于全面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政治
经济
思想
外交
抗日战争(1931——1945)日本侵华逐步深入,全民族团结抗日并最终取得胜利;
⑴日本的野蛮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萎缩;
⑵中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生产运动克服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⑶工业内迁促进西南部地区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⑴民族意识高涨;⑵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高校内迁,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
⑴日本不断侵华,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⑵国共两党由对抗转向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日;
⑶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最终取得胜利;
⑷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⑴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不平等条约,订立新的条约。
⑵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表现
一对矛盾
一条战线
两条路线
两个战场
三个阶段
三种政权
三类区域
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共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未充分发动群众
中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
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初—1945.9.2)
国民政府(南京→重庆[1937.11-1946.5]→南京);
日扶植的傀儡政权(以华制华):伪满洲国、汪伪政权;
中共:苏区·苏维埃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
国统区(后期主要是西南大后方)、沦陷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在华北)
【知识拓展】抗日战争主要线索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1: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2: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3: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4:“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中心意思是: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日本的侵略,就是共匪所招致的。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5: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绥靖政策: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历史原因:日本大陆政策的延续
3、现实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选择对外作战来转移国内矛盾;
4、中国方面:国共两党内战对峙,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
5、国际方面:欧美等国深陷危机,推行绥靖政策。
1931
1932
1933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2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余主张日本占领东省事,先提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以求公理之战胜。”
南京发表的《告公民书》称:“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编自《蒋介石日记》
国民党幻想英美与国联出面调停
1931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正式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控告日本在东北德野蛮侵略,请其出面敦促日本停止在东北的侵略行径。但此后数月内,国联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日本趁机扩大侵略,攻占全东北。
——张宪文,庞绍堂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日本侵华与中国的局部抗战》
国联采取绥靖政策,提出“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日本拒绝该方案,退出国联。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1931
1932
1933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错、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5月,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1931
1932
1933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
▲伪满洲国行政区划图
伪满洲国
成立
东北持久抗战
伪满洲国(1932.3.1-1945.8.18)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扶植的傀儡伪政权。
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满洲国”政权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1931
1932
1933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
东北持久抗战
伪满洲国
成立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1931
1932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
东北持久抗战
伪满洲国
成立
华北事变
(五)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日两国国交之秘密机关之取缔,并不容许其存在;
(六)河北省内一切党部之撤退,励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废;
(七)第五十一军撤退河北省外;
(八)第廿五师撤退河北省外,第廿五师学生训练班之解散;
(九)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何梅协定》相关内容
中国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何梅协定》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 图
实质: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
(日本占领区)
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矛盾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1931
1932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
东北持久抗战
伪满洲国
成立
华北事变
《何梅协定》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历史纵横: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为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中共“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1931
1932
1933
1935
局部侵华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攘外必先安内
不抵抗政策
一·二八事变
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
东北持久抗战
进犯长城沿线
伪满洲国
成立
国民党爱国
官兵顽强抵抗
华北事变
《何梅协定》
一二·九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背景:“华北自治运动”
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影响:宣传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一二·九运动
(二)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中共“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时间 地域 日本侵华进程
1931.9.18 沈阳
1932.1.28 上海
1932.3 长春
1935 华北
1937.7.7 北平
九·一八事变: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一·二八事变:
《淞沪停战协定》
建立伪满洲国:
东北沦为殖民地
华北事变:实质是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知识总结】日本侵华战争
【高考真题】(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民国时期出版的某图书的版权页和正文中的一幅地图,它们反映出( )
A.东北是日本侵华的新目标
B.日本对华侵略的军事动向
C.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
D.划分势力范围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
C
【高考真题】(2020·天津·高考真题)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此举意在
A.以史为鉴呼吁和平 B.借助时事鼓动变革
C.抵制战争避免惨剧 D.激励民众共御外侮
D
【高考真题】(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知识梳理】日本侵华·暴行
方针 侵略暴行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军事上
以华治华
以战养战
奴化教育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伪满洲;1940年 汪伪政权
占领区:①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②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
③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让沦陷区人民甘心作亡国奴。
敌后抗日根据地:“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囚笼政策”
③重庆大轰炸(1938.2-1943.8)。
①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九一八事变后开始,1938年 731部队),残杀中国军民。
②南京大屠杀(1937.12.13)。
④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问题探究】欲盖弥彰——日本的侵华罪行
日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的秘书田中正明在20世纪80年代撰文指出:“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政治上制造出来的xugou。”南京大屠杀是xugou的还是日本法西斯确实犯下的滔天罪行?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田中正明以未公开的《松井日记》和200人以上的“证词”为依据,发表了《“南京大屠杀”之xugou》一文。随着日本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纷纷出来控诉日军的暴行。与此同时,大量的历史档案被发掘出来,其中包括原日军中佐太田寿男所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毁尸灭迹的部分就达15万具。”日本也发现了参与血洗南京的第十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阵中日记,其中叙述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两类史料哪一种更具有说服力?说明你的理由。
历史档案更具有说服力。
理由:无论是大屠杀幸存者,还是日本军官的证言、阵中日记,都是当时亲历者留下的,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势力代表,且依据的是没有公开的日记,带有极强的主观因素,并不可信。
【问题探究】欲盖弥彰——日本的侵华罪行
材料二:自那以后直到现在、在差不多十年时间中,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又不断被发现,其中主要的有:1990年在德国档案馆波茨坦分馆发现的原德国驻华使馆文书,其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包括当时留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西门子洋行经理、英国记者、美国牧师目睹的日军暴行,共一百九十余页。1991年,在美国发现了当时留在南京的马吉牧师避开日军耳目摄制的日军暴行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长达半个多小时,为迄今保存的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原始动态画面。
——摘编自高兴祖《“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现状和今后的课题》
(2)材料二中的史料有哪些类型?依据这些史料能得出什么结论?
类型:文献史料(原始档案资料)、音像史料等。
结论:这些史料都是非日本的当事人和亲历者留下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职业和身份、秉持不同的立场,但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录却惊人一致,且各种史料相互印证,具有极强的客观性与证明力。
它进一步证明,南京大屠杀是真正存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容抹杀、不容篡改、不容美化。
【问题探究】欲盖弥彰——日本的侵华罪行
材料三:在日军占领后的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城内和附近地区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的总数超过20万。这一估计并不夸大其词,而是可以通过埋尸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证据加以证实的。
——摘编自《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3)把材料三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对证明南京大屠杀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史料,说明在史料运用时要坚持哪些原则。
(3)材料三引自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它从国际法的视角拓展了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以法律的形式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4)①孤证不立原则,各种史料相互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一手史料原则,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尽可能使用一手史料,才能让历史结论更具有可信性、说服力。
【问题探究】欲盖弥彰——日本的侵华罪行
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应当如何处理好当今中日两国的关系?
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⑵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⑶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
【高考真题】(2020.1·浙江高考·10)据战犯供词及日方资料,1940年下半年,日军细菌部队所生产的“副伤寒”70公斤“霍乱”50公斤、“鼠疫跳蚤”5公斤,都被运到南京去使用;10月,日军细菌部队在浙江宁波、金华、衢县等地实施细菌攻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是
①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 ②731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
③日军惨无人道地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 ④日军所为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知识总结】中国抗战·各界反应
各界力量 对日侵略的反映
国民党
中国 共产党
东北军民
爱国学生
国民党 爱国官兵
①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②寄希望于国联调停迫使日本撤兵;
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中共领导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针对日本制造的“华北事变”,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①1932年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 )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积极支援;②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等)
③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迫使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民党政府抗日。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特点:
(1)中共发挥了重要作用;
(2)波及范围广(全国);
(3)斗争形式多样(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
(4)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5)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6)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
(7)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2.意义:
(1)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
(2)唤起了民众觉醒,促进了民众奋起与抗日救亡运动;
(3)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2)过程:
【拓展】各方反应及态度:
挑拨国民党亲日派扩大内战,以扩大侵略
担心国民党亲日派掌权……主张和平解决
主张和平解决
日本
欧美
宋美龄
何应钦
中共
主张讨伐张、扬
从民族大义出发,由主张杀蒋到主张和平解决
材料:
苏联认为扣蒋行动“事实上促进国家之分裂,沦中国为外国侵略者之牺牲品”,但也支持和平解决事变。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力求维持蒋介石的统治,以免南京政府被亲日派控制,支持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中共确立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与张、杨同国民政府谈判。
①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三)西安事变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3)结果:
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共的斡旋: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
(上午)十时许,周又来见余妻……余谓周曰: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且听命中央,完全受余之统一指挥,则余不但不进剿,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
——《蒋日记手稿》,1936年12月25日。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平解决!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西北居民一致主张如下(一)停止一切内战(二)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
(三)西安事变
一、局部抗战(1931.9.18-1937.7.7)
(三)西安事变
(5)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②促进了中共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②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③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的推动。
④美英苏等国际势力的影响。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一)全面抗战的开始: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过程: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影响:
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由此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过程 内容
中共 首倡
初步 形成
中共
蒋表态
确定路线
军队 改编
正式 建立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7月17日,蒋第二次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确立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37年8月,两党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卢沟桥事变后,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过程: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含义:
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
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
材料1: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任东北军团长的回族爱国人士马本斋团结地方士绅和回族爱国青年,组织成立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3月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改编为八路军河北游击军回民抗日教导队。回民支队成立6年多,在华北共进行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
材料2:海外华侨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3.特点:
①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除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之外。
②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双方公认的政治纲领;
③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④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共产党全面抗战。
⑤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反法西斯战线(1942年)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材料:以蒋为首的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是国民党政府中的当权派、势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顽固派。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必须与他们联合;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必须与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中不忘记联合抗日的大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的斗争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由于中国共产党对顽固派采取了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尽管蒋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没有发动全面内战,没有退出抗日统一战线。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意义:
①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形成新高潮;
②凝聚了抗战力量,促进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③是抗日战争的旗帜,保障中国抗战赢得了最后胜利。
(2024·北京卷)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
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
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
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
B
(2022·全国乙卷)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高考真题】(2023·重庆·高考真题)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 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
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 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B
A
【高考真题】(2021·浙江·高考真题)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高考真题】(2020·江苏·高考真题)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B
【高考真题】(2024·重庆·高考真题)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B
统一战线的内涵: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 就其狭义而言,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战略策略,主要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同盟军问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法宝。
时期 名称 具体内容
大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社会主义
革命统一战线
由广大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包括两个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农、知识分子和非劳动者的联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
爱国统一战线
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知识总结】 统一战线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西安事变逼蒋抗日重庆谈判北平和谈1924 1927 1935-36-371945 1949反蒋抗日联蒋抗日反蒋1、国共两党关系总结:两合两战两谈判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及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知识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重点内容】 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1927.7)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9—1946.6)
社会背景
政治地位
斗争对象
合作方式
群众基础
结 果
国际环境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都处于发展期,都属于革命政党
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逐渐成熟
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四大阶级联盟)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中途破裂,大革命失败
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帝国主义国家反对
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七七事变
日本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
1937.7
1938.10
1944年初
1945.9.2
广州、武汉
失守
局部反攻
正面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全面侵华
全面抗战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的战略部署
全面侵华之前已占领地区
台湾、东北
华北部分地区
日本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攻占重要城市、 战略要地,
速战速决
发动四大会战
速战速决战略失败
被拖入持久战
日本作战策略的转变: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诱降蒋收效不大
转而扶持汪伪政权
长沙会战、百团大战
扫荡敌后根据地
时期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领导阶级
战场范围
作战方式
战略地位
片面抗战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全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
蒋领导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无产阶级
国民党统治区
深入到日本占领区,建立根据地
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起主导作用,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
抗战后期:抗战主战场
【重点内容】 “两”个战线、“两”条路线
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淞沪会战
1937.11
上海沦陷
太原会战
1937.11
太原沦陷
徐州会战
1938.5
中方各路大军撤离
阶段 时间 会战 结果和影响
防御阶段 1937.8月13日-11月中旬
1937.9-11月初
1938年1—5月
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抗战首捷(八路军)
忻口会战: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1.重要会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阶段 时间 会战 结果和影响
相持阶段 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淞沪会战
1937.11
上海沦陷
太原会战
1937.11
太原沦陷
徐州会战
1938.5
中方各路大军撤离
武汉会战
1938.6
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失,而在保持我抗战持久之力量。
——蒋《为放弃武汉告全国同胞书》(1938年10月31日)
对“战略相持”的理解:
日方: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中方:正面战场连续败退,还需要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战略:持久战,以空间换取时间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阶段 时间 会战 结果和影响
相持阶段 1938年6月中旬-10月下旬
1941年 12月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最终取得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长沙是国民党战略大后方的门户,日军占领长沙则重庆难以长久保存。
材料 战略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1938年10月,武汉陷落,长沙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牵制中国军队,并策应占领香港、南洋各地的作战,集结重兵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
中国军队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了防御作战,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歼灭大批日军,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第三次长沙会战 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1.重要会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如何评价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积极:(1)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御敌任务,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3)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时机;
(4)为工业及学校內迁争取了时间。
(5)正面战场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增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6)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国际的同情与支持。
消极: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丧失了大片领土,也暴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
原因
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国民党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1.重要会战:
【高考真题】(2021·北京·高考真题)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B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
B
(2020.7·浙江高考·13)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C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2.统治措施:
时间 表现
内政
外交
①1937年迁都重庆,实行独裁统治;
②抗战后期反共倾向日益高涨(皖南事变);
争取外援,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一党专政、特务统治(军统戴笠)、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是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
【知识拓展】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积极反共
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皖南事变”。
1943年宋美龄访问美国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2.统治措施:
时间 表现
经济
文化
①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④东部沿海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和布局,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高校内迁,促进了大后方教育的发展,
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精神基础
【名词解释】战时经济体制:
国家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③1935年法币改革;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2.统治措施:
【知识链接】 中华民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1.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2.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流通,白银收为国有。
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从而保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
卢作孚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片面抗战
2.统治措施:
【知识拓展】 沿海工业内迁和高校内迁
华北、华东各名校师生迁到大后方,北大、清华、南开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被轰炸后,学校西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高校南迁
——东方的敦刻尔克
工业:①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保存抗战力量。②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高校:①促进大后方教育的发展,为抗战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②也为战后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做了人才储备。
【高考真题】(2016·全国Ⅰ卷·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
D
【高考真题】(2024·广东·高考真题)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
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
D
【高考真题】(2015·全国卷·高考真题)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B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1.创建抗日根据地: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1937年:晋察冀;1941年“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长征结束后,中共的革命中心转移到陕北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1.创建抗日根据地:
【问题探究】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同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斗争对象
分布地区
政权性质
指导思想
最终结果
相同点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①发动群众: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
②根据地建设: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领域 措施 影响
军事 策略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
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战”
开展游击战争;
多种战法: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
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兵力。
◎地道战情境图
◎地雷战情境图
◎麻雀战:游击队和民兵依靠群众,利用地形优势的有利条件,三五成群,忽聚忽散,灵活机动,对敌人实施突然准确的射击.
2.具体措施: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领域 措施 影响
军事 在沦陷区
百团大战
抗日宣传 领导工人怠工、罢工
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
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
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背景:
概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1941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①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②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③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④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极大增强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
囚笼政策:采用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方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把华北抗日根据地分割成块,在军事上实行分区“扫荡”,在政治上加强发展伪组织的“统治”作用,在经济上对抗日根据地加以严密封锁,隔绝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粮食运输。
灵活多样的抗日策略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领域 内容
路线 坚持团结抗战
①原因:
②应对: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一面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1941年1月 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皖南事变”
材料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一个支队9000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8万余人伏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2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
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回击,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战的图谋。
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3.根据地建设:
(1)军事上:
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
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①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限制封建剥削);
②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
(2)经济上:
根据地拥护减租减息
三五九旅开垦荒地
南泥湾精神: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铸就了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依靠农村和群众,经济上实现自给自足。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3.根据地建设:
(3)政治上:链接选必一第3课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实行以“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边区政府委员也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三三制”为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④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施政纲领: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六条 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二次参议会中,完全遵循三三制原则,选举了新的参议院和政府委员,在选出的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只有6人,完全符合“三三制”的原则。“三三制”原则把很多开明人士真正团结到一起。(政权人员构成)
评价:
①性质:三三制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争取团结各阶级抗战而采取的政权组织原则。
②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③三三制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3.根据地建设:
(4)思想上:
②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目的:
(2)概况:
(3)内容:
(4)意义:
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
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
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①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①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②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与政治基础。
①开展延安整风运动(1941年);
(2020·全国II卷)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反映出当时边区( )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D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
【高考真题】(2023·辽宁·高考真题)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D
【高考真题】(2023·北京卷)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高考真题】(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B
【高考真题】(2024·甘肃·高考真题)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 )
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 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
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 D.物质需求达到高度自足
B
【高考真题】(2023·江苏·高考真题)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D
【高考真题】(2022·全国·高考真题)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A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D
【高考真题】(2022·湖北·高考真题)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
【高考真题】(2021·湖北·高考真题)沁源围困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的一场战役。太岳《新华日报》社论曾评价:“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八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这表明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抗日根据地彻底摆脱了国民党的影响
C.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 D.人民群众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D
【高考真题】(2022·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新年画表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 )
A.自给富足的家庭生活 B.公私合营的制度变革
C.革命动员与妇女生活的联结 D.家庭妇女脱离农业生产束缚
C
【高考真题】(2022·湖南·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B
【高考真题】(2022·浙江·高考真题)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
A.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B.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C.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
D.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
D
【高考真题】(2021·湖南·高考真题)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A.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
【高考真题】(2024·湖北·高考真题)大学生杨静远曾坚持“我一个学文学的,对政治根本不发生兴趣”。1944年豫湘桂战役后,她开始意识到“国家真是每个人的”,决意“要把自己献给我的国家”,主动了解中共政纲,进而走上革命道路。杨静远的转变折射出( )
A.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中共中流砥柱作用得到认可
C.国民党政权深陷统治危机 D.和平建国成为人民共同愿望
B
【高考真题】(2024·重庆·高考真题)1938年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上海租界合办《每日译报》,聘请英国人担任发行人,以英商大学图书公司(香港注册)名义出版发行。受《每日译报》悬挂“洋旗”成功得启发,爱国人士纷纷以英美旗帜为掩护办报。此举旨在( )
A.寻求英美帮助 B.进行抗战新闻宣传
C.促进报业繁荣 D.掩护中共敌后活动
B
1、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懈奋斗
①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为谋民众利益而顾全大局的精神,赢得人民的信任。
②在实践中始终倡导、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政策。
2、英勇抗击日寇
①明确提出了全民族抗战路线,广泛地发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②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现有根据地、有后方的持久作战。
③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四)共产党·敌后战场·全面抗战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高考真题】(2021·海南·高考真题)如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A.侵华日军的罪行 B.正面战场的战况 C.敌后战场的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
C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五)地位:东方主战场
1、独立抗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1)旗帜
(2)表现
(3)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海外华侨在陈嘉庚等侨领的号召和领导下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同盟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1)建立背景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海军舰队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形成标志
(五)地位:东方主战场
(3)具体表现
①1941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②确保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有利于接受国际援助。
目的:①解救缅甸被围英军
2、同盟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五)地位:东方主战场
②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归还中华民国。
③签订新约:1943年,中国与美、英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接着又与10余个西方国家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④同盟国之间协同作战:1941年美国志愿援华飞虎队成立。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同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同日,毛泽东发表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海报:“中国是第一个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的”。最下方大号英文意思是“联合起来支援中国”
克莱尔·李·陈纳德,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1936年6月3日,担任中国空军顾问,帮助建立中国空军。
1941年8月,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成立,陈纳德担任队长。1942年7月,美国航空志愿队转变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陈纳德担任准将司令。
(3)具体表现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五)地位:东方主战场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斯大林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
在二战的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王公度《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全面抗战(1937.7.7-1945.9.2)
(五)地位:东方主战场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从中国自身来看
(1)坚持十四年抗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开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牺牲最大。
从对整个战局影响来看
(2)牵制日本大量兵力,配合盟军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3)中国方面一直积极提议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战略反攻阶段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1945年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台湾光复。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⑴中国:
⑵国际:
⑶日本: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和支持;世界和各国人民的支援
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失败是必然的。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②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③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抗战的特点
①渐进性:
②民族性:
③双重性:
④复杂性:
⑤持久性: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全面抗战。
是第一次全民族层面上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从斗争性质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即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中国战场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1931年9月)、结束最晚(1945年9月)的战场。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抗战的意义
①近代首胜:
②民族复兴:
③大国重立:
④维护和平:
⑤世界影响:
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大国地位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中国的新征程。
为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争
1842年《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
同是侵略,不同结局
抗日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1)工业化进程:
(2)民主化进程:
抗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国民党建立的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增加了在中国推行民主的难度。
1、积极:
2、消极:
(1)政治民主化层面:
(2)经济层面:
(3)民族精神层面:
(4)国家主权层面:
①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②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唤醒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
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民主声音;敌后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化进程。
【问题探究】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历史,我们仍在继续——
目前影响中日两国关系的三大因素: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问题。(分别属于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领土争端问题。)
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正确看待: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和平共处,友好交往;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钓鱼岛
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侵略的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