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2 14: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赤壁赋
苏轼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元丰三年黄州44岁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自请外调杭州
迁密州
徐 州
湖州
元丰七年汝州
哲宗元年回京
自请外调杭州
颍州
扬州
定州
59岁惠州
62岁儋州
逝世常州
苏轼的坎坷仕途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公元1082年,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创作背景】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朔:每月初一 望:每月十五 晦:每月最后一天
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
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 小船随意飘荡,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 脱离人世,飞升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件事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
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溯:逆流而上
渺渺兮予怀
予怀渺渺兮
主谓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
有吹洞箫者客
定语后置句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使……起舞 泣:使……哭泣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贤明的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身正坐
何为其然也
为何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缪:同“缭”,盘绕、围绕
固:本来
侣:以……为侣,把……当作伴侣
友:以……为友,把……当作朋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于天地寄蜉蝣
状语后置句
须臾:一会儿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种想法不能屡次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且夫:况且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盖: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苟:如果
虽:即使
适:享用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更酌:再次酌酒
既:已经
狼籍:凌乱
相与枕藉乎舟中
乎舟中相与枕藉
状语后置句
试找出文中能反映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阅读第一段,说一说作者因何而乐?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作者又因何而悲?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
政治失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比喻、通感
正面描写
夸张
侧面描写
幽咽哀怨
心中悲凉
客人的箫声为何如此之悲?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壮志难酬
个体渺小
人生短暂
主客因何而喜?

不变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清风
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何羡
共适
清风
明月
江水
政治失意
个体渺小
人生短暂
超然物外
寄情山水
旷达
写景
抒情
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