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4.1火山喷发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4.1火山喷发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12 15:28: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地壳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3)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学会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4)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 (3)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业要求: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通过实验或运用简单工具,认识化石标本,比较不同岩石的外部特征,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这些特征。 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地壳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都有所了解,但是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所以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单元的五课先从大家都熟悉的火山喷发,让同学们产生探索的欲望,“火山为什么会喷发”,从而了解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再通过认识地壳中的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来理解地壳运动是怎么回事。最后掌握一些防灾救灾的基本常识。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调查、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第1课《火山喷发》主要是通过火山喷发入手,由浅入深地探究地壳。第2课《地球的结构》承接上节课火山喷发原因的探索活动将研究对象由地壳引向地球内部。第3课《地壳中的岩石》是在通过上节课的探究之后,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本课将引领学生进一步认知构成地壳的物质——岩石。第4课《地壳运动》从3课学过的岩石切入,进而学习地壳的运动。第5课《应对地质灾害》是“地壳”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了解地质灾害,学会预防与应对措施。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地壳》单元之前,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他们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地球结构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及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需要通过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抽象概念 。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防灾减灾常识,能认识到调整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能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收集关于地壳运动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以支持或反驳自己的假设。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并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观察现象。 态度责任:在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能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实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假设和方法 。表现出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火山喷发的原因 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观察火山喷发,并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联想、类比等帮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设。
任务2 名称:模拟实验 先确定“我的假设”,再设计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是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任务3 名称:搜集事实证据 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图片等方法来搜集更多的证据,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释。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不足以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所以老师提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检索,获取信息。
任务4 名称:得出结论 结合自己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查阅资料得到的信息,检验自己的猜想假设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事实证据。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地球内部有什么? 问题:地球的内部都是岩浆吗?既然不能深入到地球内部,可以借助地表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哪些地表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学生根据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合理推测,利用记录单或作图的方式,将假设明确下来,为后续的论证提供明确的方向。
任务6 名称:事实证明 问题:我们的猜想假设符合地球内部的实际情况吗?科学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尝试搜集更多的证据来检验我们的假设。 教师出示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的历程,介绍地球的结构,学生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分享自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视频等内容,了解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及成果,并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形成对地球结构的新认知。
任务7 名称:设计制作 运用对地球内部结构所形成的新认识,设计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学介绍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知,使学生加深对地层的了解。
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猜想假设——岩石的形成过程 地壳中的岩石都是岩浆变成的吗?观察岩石标本,找出其主要特征,并根据特征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出假设。 设计意图:只是通过其纹理观察、简单的接触很难推断出其形成过程。教师可以提供收集到该岩石的地点,以及该地点一段时期的环境变化,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任务9 名称:模拟实验 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形成过程,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任务10 名称:事实证明 模拟实验能够支持我们的猜测吗?收集更多有关岩石的资料来获取更多的证据。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际情况中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所以可以提供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
任务11 名称:得出结论 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收集到的资料相结合,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相互交流对岩石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教材最终的落脚点在地壳,说明不同类型的岩石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所以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成与地球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猜想假设 问题:为什么有的沉积岩的纹理会倾斜甚至扭曲? 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推理作出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思考在模拟实验中“岩石”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成形后的纹理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分析岩石纹理扭曲现象的成因。从受力因素出发,将有利于学生思考力从哪来,给猜想假设提供方向。
任务13 名称:模拟实验 我们的假设合理吗?选用适当的材料,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选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模拟具有层次结构的岩石,用手挤压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力量。感受力的方向对“岩石”纹理的形状具有直接影响。
任务14 名称:事实证据 模拟实验能够支持我们的猜想假设吗?收集更多有关地壳运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岩石纹理形成的原因。最好提供与地壳运动相关的间接证据,而非科学家得出的直接证据。
任务15 名称: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通过模拟实验和收集信息,我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哪些新的认知?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探探、奇奇、妙妙的表述说明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地形地貌的变化,也是地球上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5课时 任务16 名称:调查各种地质灾害 根据资料的描述,知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时间、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小贴士,补充学生相关知识的空白。
任务17 名称:模拟实验——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 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如何应对这些地质灾害?通过模拟实验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引导学生整理之前手机到的关于地质灾害的信息,并提取关键信息,而后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来;启下,即为后续制作海报筛选信息、整理素材。
任务18 名称:活动和表达交流 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介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海报的形式宣传交流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和措施,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防灾抗险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火山喷发》: 1.能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够通过网络检索等其他途径和方法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 1.思考哪些地壳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 2.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加强对地球结构的认知。 第3课时《地壳中的岩石》: 1.知道构成地壳的物质——岩石,以及岩石的三大类型。 2.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对自己的假设进行反思,从而得出结论。 第4课时《地壳运动》: 1.根据模拟实验分析岩石纹理扭曲现象的原因。 2.了解更多岩石纹理形成的原因。 第5课时《应对地质灾害》 1.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2.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 3.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介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火山喷发》: 科学观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通过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形成新的认知。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借助模型将自己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态度责任: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3课时《地壳中的岩石》: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分析资料、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 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事实就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第4课时《地壳运动》: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也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岩石纹理的异常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查阅、分析资料、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 态度责任:能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5课时《应对地质灾害》 科学观念: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科学思维:能用表格的方式归纳整理不同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预防、应对措施。 科学探究:能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活动,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能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介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态度责任: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选一选。 1.( )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它是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A.地壳 B.海洋 C.板块 2.正在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马上躲到课桌下面 B.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有秩序地迅速撤离教室 C.贸然冲出,跳楼逃生 3.下面哪一项是借助地壳表面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有热水的( )。 A.指南针的运用 B.地球上一些地方有温泉 C.地球浅表有煤 4.下列关于地球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坚硬外壳 B.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属于上地幔 C.地核的厚度为2900多千米 5.火山和地震大多数发生在( )。 A.沙漠和荒野中 B.森林和草原中 C.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 6.下列现象中,( )与地壳运动无关。 A.地表的变迁 B.四季的形成 C.火山喷发 二、填一填。 7.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 ),也是( )、( )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8.地壳主要由( )、( )、( )三大类岩石构成,在地球表面的岩石中,最多的是( )。 9.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10.地壳自形成以来就在持续不断地( )着,只不过运动的( )很慢,平时难以察觉。 三、判一判。 11.过度开采矿物、堆放矿渣等行为会引发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 ) 12.地壳运动不仅会形成山脉,还会形成海沟。( ) 13.火山喷发会产生有毒气体,火山灰会污染环境,百害而无一利。( ) 14.在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岩浆。( ) 15.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盆地、峡谷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 16.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也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 四、连一连 请把所处的环境与正确的避震方式连起来 在教学楼最底层教室里 蹲在墙角并把书包顶在头上 在学校的三楼上 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护住头部 在高层楼房的家里 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远离高建筑 在商场里 远离电线杆、围墙或护栏跑到开阔处 走在街上 跑到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 五、简答题 17.自然灾害对人类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习应对措施,请你说一下如何应对地震灾害。(至少写出3点) 18.火山和地震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地形地貌? 答案: 一、1.A 2.C 3.B 4.B 5.C 6.A 二、7.地表形态 地震 火山喷发 8.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沉积岩 9.地壳 地幔 地核 10.运动 速度 三、11.× 12.√ 13.× 14.× 15.√ 16.√ 四、 在教学楼最底层教室里 蹲在墙角并把书包顶在头上 在学校的三楼上 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护住头部 在高层楼房的家里 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远离高建筑 在商场里 远离电线杆、围墙或护栏跑到开阔处 走在街上 跑到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 五、 答:(1)不要惊慌;(2)躲在能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3)保护好头部、眼睛和口鼻;(4)地震时不要乘坐电梯等。 答:火山和地震都会改变地形地貌。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意思接近即可)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本单元的教学多数遵循了提出假设、模拟实验、事实证据、得出结论四个过程。先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猜想,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模拟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接下来就是通过模拟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让学生对模拟实验的方法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最后总结实验现象,筛选有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假说,让学生体验从提出假说到完善假说的过程,为课程的学习指明探究方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第1课时
火山喷发
(大象版)五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01
02
能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0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观念
04
在探究活动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看,火山爆发!
新知导入
是什么原因导致火山喷发?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并说明自己的依据。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许能帮助我们作出假设。
猜想假设
姓名 假设 依据
探探 地下压力太大了,地表下面的岩浆顶破地壳喷了出来 用力挤番茄酱袋,番茄酱会喷出来
妙妙 地下的高温使岩浆喷出来 烧稀饭时,稀饭会从锅盖旁边溢出来
…… ……
我们的假设
探究新知
模拟实验
探究新知
材料超市
模拟实验
探究新知
酒精灯
火柴
三脚架
陶土网
蒸发皿
土豆泥
番茄酱
我的假设 岩浆受热涌出来
实验方案 1.用土豆泥堆成山的形状,在中间挖个洞,用来模拟火山口。
2.向洞里倒一些番茄酱模拟岩浆,并用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用酒精灯加热。
4.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模拟实验
探究新知
实验方案
模拟实验
探究新知
实验方案
我认为这个实验不能完全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还需要搜集更多证据……
模拟实验
探究新知
火山喷发的条件是什么呢?
火山喷发的条件
高温
高压
事实证据
探究新知
我们除了模拟实验,还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图片等方法来搜集更多的证据,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释。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地壳的厚薄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厚达70多千米,有的地方只有1.5千米。
事实证据
探究新知
事实证据
探究新知
在地球的表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圈,地壳便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位于其上部。在岩石圈的下面还有一层软流层,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结合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查阅资料得到的信息,检验自己的猜想假设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
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
我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加热使“岩浆”受到的压力变大……
火山喷发照片中的岩浆喷得很高,说明压力……
模拟实验中我还发现,“岩浆”容易从最薄弱的地方喷出来……
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
小贴士
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事实证据。
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
火山的类型
活火山: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我国境内的活火山数量较少,活火山的存在对周边地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实验室。
拓展延伸
死火山: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死火山因长期不曾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
拓展延伸
火山的类型
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休眠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拓展延伸
火山的类型
火山喷发的益处和害处
拓展延伸
火山喷发
益处
害处
1、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
2、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
3、火山喷发会形成地热、温泉。
1、毁坏交通;
2、埋没农田;
3、引起火灾;
4、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1、容易发生火山喷发的地方是( )
A.地壳较厚而且坚硬的地方
B.地壳任意地方
C.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
2、由火山喷发现象,我们可以推测( )。
A.地球上到处都是火山
B.地球上所有的火山都会喷发
C.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
选一选
C
C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 )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同时也是( )、( )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 )的( )、( ),随着( )受到的( )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 ),( )会冲破地壳的( )处喷涌而出,形成( )。
3、我们可以通过( )、( )等方法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
地壳运动
地震
火山喷发
岩浆
气体
炙热
压力
课堂练习
岩浆
变薄
岩浆
薄弱
火山喷发
设计模拟实验
查阅文字资料和图片
断一断
1、在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的是岩浆。 ( )
2、像火山喷发等地貌变化对人类来说有利有弊。 ( )
3、自然界中,所有的火山都是反复喷发的。 ( )
4、我国的旅游胜地五大连池、长白山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 )
5、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得越高,说明岩浆受到的压力越大。 ( )
6、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结论时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事实证据。
( )
×
×




课堂练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而且通过模拟实验,利用生活中一些材料和一些现象,了解了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岩石圈下面的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请你在家里也做做火山喷发的实验,看看都可以用什么材料,并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说给家人听。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火山喷发》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火山喷发》是本册第四单元《地壳》的第一课。火山喷发的本质是地壳运动。本课由火山喷发入手,由浅入深地探究地壳。 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引入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观察火山喷发,并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教师需提供较全面、细致的多媒体资料。 第二部分是猜想假设,也是本单元重点培养的能力。在第1课中,教师需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联想、类比等帮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设。教材边栏提供了猜想的方法,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现象(例如:用力挤番茄酱袋,番茄酱会喷出来)。接着,挖掘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因用力挤番茄酱袋,导致袋内压力增大),再思考将其原因放在火山喷发这一例中是否合理(例如:地下会产生压力,导致地壳下的岩浆喷出地表)。若合理,则提出假设 第三部分为模拟实验。先确定“我的假设”,再设计模拟实验。教材给出了其中一种假设的模拟实验:用“土豆泥”模拟火山锥,“在中间挖个洞”模拟火山口和岩浆通道,用“番茄酱”模拟岩浆,“用酒精灯加热”模拟岩浆受热的情况。土豆泥和番茄酱均为食材,容易获取,且混合加热较为安全。因此,该实验既可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作为演示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交代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第四部分则是搜集事实证据。模拟实验不足以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师需要提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检索,但需另外提供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部分为得出结论。这需要学生从江总的实验现象以及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总结,从而判断是否支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也同等重要。
学习者分析 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于这一自然现象更多停留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并没有深入去了解这种地质作用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更没有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模拟实验操作的引导,关注实验现象和真实景象之间的对比,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学生对火山喷发的理解程度。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对火山喷发的原因进行猜想假设。 2.知道如何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和猜想假设教师活动1 一、引入活动 1.视频导入 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 师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 生举手回答 师问: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现象吗?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一组火山爆发的图片 师问:你能说说火山爆发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吗? 生举手回答 2.揭示主题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火山爆发给附近的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么火山为什么会喷发?是什么原因导致火山喷发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堂去探索一下火山喷发吧 板书主题:火山喷发 二、猜想假设 1.大胆猜测 师: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人们认为火山喷发是天神为了惩罚人类,把地狱之火引到了人间。你们觉得这种想法对吗? 师问:既然不是地狱之火,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火山喷发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师提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现象,或许能帮助我们作出假设哦。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岩浆本身是有温度的,所以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加热现象。又因为地下的热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会把岩浆挤出来,就像挤番茄酱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把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下面把我们的假设通过一个表格来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 师:现在你是不是有些明白了火山喷发是怎么回事,那我们再通过一个小视频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火山喷发的原因》学生活动1 生举手回答:火山爆发 生1:像喷泉一样往外喷岩浆。 生2:更像烟花。 生3:我觉得像一个大烟囱,但喷出来的有烟,还有大量火红的岩浆。 生4:我认为土地会被喷出来的岩浆烧焦,周围的植物都会被烧没了。 生5:火山口附近的人和动物都要逃离,不然肯定会被烧死的。 了解本课的主题 生齐答:不正确 生举手回答 生1:我觉得地下应该是有火的,但不是从地狱放出来的。 生2:我觉得是地震把岩浆给震出来的。 生3:地下压力太大才会把岩浆挤出来,是不是很像我们在挤番茄酱的时候,如果用力太大就会喷出去一样。 生4:我觉得像妈妈煮粥时,锅开后,沸腾的水会把锅盖顶开冒出来一样。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视频导入,很直观地引入课题,让学生对今天要探索的火山喷发一目了然,从而很好地调动了大家探索新知的欲望。环节二:模拟实验教师活动2 过渡师:无论是同学们的假设,还是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始终都很难通过实地调查去观察火山喷发,那同学们还记得之前我们做过的模拟实验吗?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近距离观察“火山喷发”,从而得出我们的结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 课件出示材料超市的材料 2.实验过程 师:请各小组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妙妙组的实验方案 师小结:妙妙组说得非常好,她们组主要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岩浆受热涌出”的假设。哪个组验证的是“岩浆受压涌出”的假设呢? 师提示:我们在使用酒精灯时,注意使用安全,一定要戴好护目镜,小心里面的“岩浆”飞溅出来,伤到自己哦。 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果,你能总结出火山喷发需要的条件吗? 生举手回答 师:说得非常好,一个是高温,一个是高压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2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实验 了解实验材料,选择自己的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妙妙组:我们的假设是岩浆受热涌出来。我们的实验方案是:第一步,先用土豆泥堆成山的形状,在中间挖个洞,用来模拟火山口。第二步向洞里倒一些番茄酱模拟岩浆,并用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第三步用酒精灯加热,模拟岩浆受热的环境。最后观察实验现象 探探组:我们组的实验方案和妙妙组的前两步是一样的,第三步,我们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用力去挤压土豆泥堆成的小山,发现洞里的番茄酱喷了出来。 生举手回答 生1:温度和压力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同学们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观察现象总结出火山喷发的条件是高温和高压,后面更进一步认识火山打基础。环节三:事实证明教师活动3 师过渡:通过刚才大家的模拟实验,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因为我们毕竟做的是模拟实验,和真正的火山喷发是有很大区别的。真正的火山喷发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我们的番茄酱一会儿就喷完了。我们用的是土豆泥来模拟土壤,而真正的火山喷发时还会伴有石头等物质的喷出。 师:为了更好地认识火山喷发,我们除了模拟实验,还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图片等方法来搜集更多的证据,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释。 资料一: 课件出示图片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球外壳。地壳的厚薄并不均匀,有的地方厚达70多千米,有的地方只有1.5千米。 资料二: 在地球的表层是一层坚硬的岩石圈,地壳便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位于其上部。在岩石圈的下面还有一层软流层,深度在80-400千米之间,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学生活动3 生举手回答 生1:加热后,番茄酱也就是“岩浆”会从“火山口”喷射出来。 生2:我们组模拟的是高压,用劲越大,“岩浆”喷出得越多。 生3:我们组加热后发现,也会冒出烟来,跟真正的岩浆一样,不过我想真正的火山喷发的烟会更大,更浓。 根据图片和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火山喷发的知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大家对实验结论的总结以及查阅到的文字资料、图片等,获得更多火山喷发的证据,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对火山喷发的理解。环节四:得出结论教师活动4 1.结论 师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做的模拟实验,可以知道通过受热,番茄酱涌出来的效果和岩石涌出来的效果很相似,而且番茄酱还可以通过挤压喷发出来,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压力从哪里来,所以仅仅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还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才能证实我们的假设。所以,我们需要结合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查阅资料得到的信息,检验自己的猜想假设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师小结:科学家也在不断搜集证据的过程中完善他们的假设,所以我们在实验时,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事实证据。这样才能越来越接近科学的真相。 最后我们把火山喷发的成因总结如下: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炙热的岩浆和气体,随着岩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变薄,岩浆会冲破地壳的薄弱处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2.拓展延伸 火山的类型 师过渡: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前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也把火山分成了几种类型,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 (1)活火山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讲解:活火山: 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我国境内的活火山数量较少,活火山的存在对周边地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实验室。 (2)死火山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讲解:死火山: 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 死火山因长期不曾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 (3)休眠火山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讲解: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休眠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锥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 火山喷发的益处和害处 师:火山喷发会带来不少害处,但它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益处。 (1)益处 1、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 2、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 3、火山喷发会形成地热、温泉。 (2)害处 1、毁坏交通; 2、埋没农田; 3、引起火灾; 4、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师小结: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学生活动4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 我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加热使“岩浆”受到的压力变大,从而推动岩浆向上涌出,最后从火山口喷发出来。 生2:火山喷发照片中的岩浆喷得很高,说明压力很大。 生3:模拟实验中我还发现,“岩浆”容易从最薄弱的地方喷出来。 根据图片的展示和老师的讲解,认识火山的三种类型。 通过流程图了解火山喷发的益处和害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查阅资料得到的信息,总结出火山喷发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做总结。通过拓展延伸,了解更多有关火山喷发的知识。
7.板书设计 火山喷发 猜想假设 模拟实验:材料超市 实验方案 高温 实验观察:火山喷发的条件 高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请你在家里也做做火山喷发的实验,看看都可以用什么材料,并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说给家人听。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容易发生火山喷发的地方是( ) A.地壳较厚而且坚硬的地方 B.地壳任意地方 C.地壳较薄且有裂缝的地方 2、由火山喷发现象,我们可以推测( )。 A.地球上到处都是火山 B.地球上所有的火山都会喷发 C.地球内部有高温高压的岩浆 填一填 1、( )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同时也是( )、( )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岩石圈的下面积聚有大量( )的( )、( ),随着( )受到的( )不断变大,或者地壳某处( ),( )会冲破地壳的( )处喷涌而出,形成( )。 3、我们可以通过( )、( )等方法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 断一断 1、在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的是岩浆。 ( ) 2、像火山喷发等地貌变化对人类来说有利有弊。 ( ) 3、自然界中,所有的火山都是反复喷发的。 ( ) 4、我国的旅游胜地五大连池、长白山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 ) 5、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得越高,说明岩浆受到的压力越大。 ( ) 6、我们在表达自己的结论时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事实证据。 ( ) 答案: 选一选:C C 填一填:1、地壳运动 地震 火山喷发 炙热 岩浆 气体 岩浆 压力 变薄 岩浆 薄弱 火山喷发 设计模拟实验 查阅文字资料和图片 断一断:1、× 2、√ 3、× 4、√ 5、√ 6、√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如何提出假设。先让学生认真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了解整个喷发的过程。在对火山喷发过程及其细节的描述中,初步建立对火山喷发的认识,为后续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及模拟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学生可大致推测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再让学生进一步考虑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否也适用于解释火山喷发现象。接下来就是通过浓密实验搜集证据,总结实验现象,筛选有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假说,让学生初步体验从提出假设到完善假设的过程,为后续的课程指明探究方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