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
找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共24张PPT)
长
征
中国工农红军
第五单元 / 第十七课
学习目标
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体会长征精神。
学习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经过及意义。
学习难点
体会长征精神
概念解析
长征的含义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第25军,于1934年秋至1936年10月间先后进行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目录
壹
贰
叁
长征过程
胜利意义
为何长征
为何长征
1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为何长征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内容回顾
蒋冯阎军阀混战刚刚结束,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中央根据地是敌人“围剿”的重点。
材料:
为何长征
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
第二次反“围剿”
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何长征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
第三次反“围剿”
为何长征
李德
博古
在政治上,它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超越民主革命一举夺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否认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把所有中间势力都当成“最危险的敌人”;推行“城市中心论”,组织城市武装暴动,命令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企图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而形成全国的胜利。
“左”倾错误:
相对而言,“右”倾思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
总结长征原因
为何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直接原因:
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
李德、博古在指挥上“左”的错误
根本原因:
长征过程
2
①
②
③
长征过程
自主学习
1.快速阅读课本81—83页文字,依照时间顺序找出长征所有过程,并画上序号①②③。
2.将所有过程序号标注在 82页地图对应位置。
①1934.10 瑞金出发
②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③渡过湘江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开始
长征过程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
12月1日凌晨,光华铺阻击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天凌晨3︰30,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来一封紧急电报,命令红一、红三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渡湘江:“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
急迫渡江
不计代价
全员上线
长征过程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他不愿做俘虏,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扳机,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英勇牺牲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部队负责全军后卫,腹部被子弹打穿,昏迷中被俘。醒来时,他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扯断,为革命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英勇牺牲
湘江之战损失惨重!
战略失误急需改变
④
⑤
长征过程
④强渡乌江
⑤1935.1遵义会议
过程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迎来重大转折
长征过程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摘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王稼祥
张闻天
长征过程
结合材料和课文82页内容,小组讨论,总结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 确立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转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 标志
⑥
⑦
⑧
⑨
⑩
长征过程
⑥四渡赤水
⑦巧渡金沙江
⑧强渡大渡河
⑨飞夺泸定桥
⑩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腊子口
过程
长征过程
小学语文课本《草地夜行》就记录了红军过草地的艰辛,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部分红军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
红军全面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小组讨论长征胜利的原因
正确的战略战术
军民的英勇善战
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人民群众的支持
长征过程
胜利意义
3
胜利意义
材料一: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材料二: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三: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胜利意义
结合教材与史料,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
1、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胜利意义
长征途中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畅所欲言,发表对长征精神内涵的理解。
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
习题训练
2、“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1、“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
A.湘江之战 B.爬雪山 C.过草地 D.突破腊子口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