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梅》(41张ppt)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永久的梅》(41张ppt)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6 08: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永久的悔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作者简介: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作者简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习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深
深的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通
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孝
敬父母的长辈,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理清叙事线索,理解作者在文字间所包含的母爱子,子思母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所透露的悔的复杂情感,并从中有所获益做到将此付诸行动。教材分析 《永久的悔》是当代名师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曾获鲁迅文学奖。 该文语言平实自然,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教学此篇课文除让学生继续认识语文源于生活,掌握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懂得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学会做人。盈眶(yíng) 简陋(lòu) 俯拾皆是(fǔ) 唾手可得(tuò) 懵懵懂懂(měng)
寄人篱下(lí) 立锥之地(zhuī)
够呛(qiàng) 孤苦伶仃(língdīng)
轮廓(kuò) 模糊(mó) 耕耘(gēng yún) 无缘(yuán) 白面馍馍(mó)预习检查 自由读课文,思考:
1、作者悔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2段)。
子欲养而亲不待(第10段)。文章结构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文章的中心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奉养双亲而双亲却不在了。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我”心中的永久的悔。 2、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是什么?①“我”的家境贫寒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入读者脑海,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②“我”幼年的贫苦生活
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
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
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3 、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母亲生活的苦。a、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理解: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b、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理解: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C、“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理解:母亲受尽苦难,饱受对儿子的刻骨思念的折磨。这里饱含了做儿子的对母亲的无限同情和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 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等。 3、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悔的? “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荣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资料补充: 当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家门,看见母亲的棺材静静地端放在屋子中央,立刻扑向棺材,抚棺放声大哭起来。周围的人上来劝解,他丝毫不听,只是痛哭不止,一直哭到不知道自己在哭。 在等待下葬的日子里,他住在家里,“看见院子里的树上,有母亲亲手砍伐的痕迹,在被烟熏黑了的小厨房里,还有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母亲吃饭用的饭碗,随时用的手巾,都留有母亲的手泽和口泽,地上每一块砖上都印有母亲的脚印,不觉热泪盈眶,失声痛哭起来”。 l933年l2月24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又想到母亲,又大哭失声,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单给我这样的命运呢?我想到自杀。   l934年5月3日的日记写道:     因为想到王妈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长时间,为什么我竟一次也没家去看看母亲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呜呼,茫茫苍天,此恨何极?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 
  他说过,母亲死后,他便再没有过真正的欢乐。直至200l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 资料补充:永久之悔 何止季老
珍惜现在 及时行孝忠告:暴走妈妈 陈玉蓉2009年感动中国
人物 颁奖词: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感动中国”候选人——“我的母亲”布置作业:为自己的妈妈写一段颁奖词。祝愿母亲:
健康长寿,
快乐幸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