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课题 《论语》 十二章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选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样这篇文章还肩负着使同学们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因此,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进儒家“学习”与“修身”合二为一的伦理世界,从而让学生能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成就,掌握《论语》及相关文化知识;2.反复诵读,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疏通语意;3.梳理课文,探究“学习”与“修身”的关系;4.学习古代优秀典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学习之道。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注释理解句子含义;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中华传统文化精深广博。“半部《论语》治天下,仁爱礼义万古”传:我们会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欢迎之情;也会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示善学之意;更会以“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表现君子之风。
为了传承古代先先的优秀思想精髓,我校特举办一次“诵读经典,点亮智慧”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每个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下面是七年级某班的同学依据《<论语>十二章》设计的活动方案,包括四项任务:
任务一:制作展板,介绍孔子及作品
任务二:诵读经典,积累文言知识
任务三:梳理探究,解读圣人智慧
任务四:合作探究,研习古人思想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制作展板,介绍孔子及作品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故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4.文化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的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任务二:诵读经典,积累文言知识
1.听读课文,校正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子(zē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自读课文,读出节奏
指导: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④说,通假字,同“悦”,愉快。⑤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⑥知:了解。⑦愠:生气,发怒。⑧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①吾:人称代词,我。②日:每天。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④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动词作名词,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知:知晓,懂得。⑤天命:上天的意旨。⑥耳顺:指听进不用的意见 。⑦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随心所欲。⑧逾矩:越过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就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①温:温习。②故:指学过的知识。③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知:得到,懂得。④可以:可以凭借⑤为:做,当。⑥师:老师。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③饮:水。④堪:能忍受。知:知晓,懂得。⑤忧:指贫苦。⑥改:改变 。⑦贤哉:贤德啊。哉,语气词。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①知:懂得,知道。②好(hào):喜欢。③乐:以……为快乐。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①饭疏食:吃粗粮。饭,吃,名词作动词。②水:冷水。文言文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③曲肱:弯着胳膊。肱,这里指胳膊。④于:介词,对,对于。⑤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择:选择。③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④从:跟从。⑤改:改正。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②逝者如斯夫(f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③舍:停止。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①三军: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①博学:广泛地学习。②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切,恳切。④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⑤仁:仁德。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
(2)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并且)
②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并且)
而 ⑥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并且)
⑦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⑧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⑨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顺承,并且)
⑩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顺承,并且)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
知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3)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③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④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⑥有朋自远方来(古义: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今义:朋友。)
布置作业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等。你还知道哪些?请找出本课的成语,解释意思;再搜集一些课外的,写出出自的句子。
示例:
1.课内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课外
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第二课时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何意义?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任务三:梳理探究,解读圣人智慧
1.《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梳理有关“学习”“修身”的句子,讨论这些句子中蕴涵的道理。
内容 句子 道理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正面学习其经验,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复习的重要。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需结合。
品德修养 句子 道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心而为
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仁德
活动四:合作探究,研习古人思想
分组讨论,探究问题。
1.三重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这三句中,你可以得出读书学习的几重境界?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是学习的提升阶段;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学有所成,即使不被赏识或重用,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和“修身”有何关系?
明确:学习是基础,修身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三省”的内容是什么?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对象 做法 表现了曾子的什么品质
对他人 要忠心 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己,重视修身、学习的高尚情操。
对朋友 要讲诚信
对自己 要学习并且不断复习
3.学习之道
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劝学诗》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两首诗歌都是有“学习之道”的,两位诗人分别说了什么道理?
明确:陆游说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朱熹说要珍惜时光学习。
4.素养专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所说的“朋”,在古代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话是孔子对交友之乐的一种表达。如果孔子的这句话被放进今天的生活背景,我们可以怎样来生动地理解和诠释?请你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句“和好朋友见面”的朋友圈文案。
情境:你是一个热爱社交的人,在这个互联网世界中,你可能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即时消息来进行交流。然而,在一连串的数字通知和虚拟聊天之后,当你听到门铃响起,你打开门才发现原来是好朋友,她带着水果正满脸笑容站在你的门前,那种惊喜和温馨不禁让你感到欣喜。
示例:忙碌的日子中好朋友的见面格外有意义。
好心情有很多种,见你是第一种。
兵分两路互相忙碌互相牵挂,我会遇见很多人,但绝不会忘了你。
课堂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收获了“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智慧,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知晓了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我们以谦谦君子之风与树立远大的志向,涵养品性,珍惜美好青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布置作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示例:
襁褓: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
豆蔻: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从心之年或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鲐(tái)背之年:指九十岁。《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共47张PPT)
论语
十二章
论语
中华传统文化精深广博。“半部《论语》治天下,仁爱礼义万古传” :我们会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欢迎之情;也会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表示善学之意;更会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现君子之风。
为了传承古代先先的优秀思想精髓,我校特举办一次“诵读经典,点亮智慧”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每个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下面是七年级某班的同学依据《<论语>十二章》设计的活动方案,包括四项任务:
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
制作展板,介绍孔子及作品
任务一
诵读经典,积累文言知识
任务二
梳理探究,解读圣人智慧
任务三
合作探究,研习古人思想
任务四
单元学科素养
了解孔子及成就,掌握《论语》及相关文化知识;
壹
复诵读,掌握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疏通语意;
贰
梳理课文,探究“学习”与“修身”的关系;
叁
学习古代优秀典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掌握学习之道。
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注释理解句子含义;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论语
任务一
介绍孔子及作品
制作展板,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3.文题解读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故称之为
《论语》十二章 。
”
”
4.文化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语录体:指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人士的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第一课时
论语
任务二
积累文言知识
咏读经典,
1.听读课文,校正字音
论语
(lún)
说
(yuè)
愠
(yùn)
三省
(xǐng)
逾
(yú)
一箪食
(dān)
曾子
(zēng)
罔
(wǎng)
曲肱
(gōng)
传
不习乎
(chuán)
殆
笃
志
(dài)
(dǔ)
2.自读课文,读出节奏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涌读指导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知:了解。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壹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信:诚信 。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传:动词作名词,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就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有五:十五岁。有,同“又”。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耳顺:指听进不用的意见 。
惑:迷惑,疑惑。
知:知晓,懂得。
天命: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随心所欲。
逾矩:越过法度。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温:温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知:得到,懂得。
可以:可以凭借
为:做,当。
师:老师。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饮:水。
堪:能忍受。知:知晓,懂得。
忧:指贫苦。
改:改变 。
贤哉:贤德啊。哉,语气词。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柒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知:懂得,知道。
好(hào):喜欢。
乐:以……为快乐。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水:冷水。文言文中“水”指冷,“汤”指热水。
饭疏食:吃粗粮。饭,吃,名词作动词。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曲肱:弯着胳膊。肱,这里指胳膊。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从:跟从。
改:改正。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舍:停止。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拾
壹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
三军: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边读课文,边译意思
拾
贰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博学:广泛地学习。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切,恳切。
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仁:仁德。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1)通假字
(“说”同“悦”,愉快)
不亦说乎
(“有”同“又”)
吾十有五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2)一词多义
而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连词,表顺承,并且)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顺承,并且)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2)一词多义
而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义而富且贵
切问而近思
(连词,表顺承,并且)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连词,表顺承,并且)
(连词,表顺承,并且)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替)
(动词,做,当)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动词,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得到,懂得)
温故而知新
知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3)词类活用
`
`
(名词作状语,每天)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
传不习乎
(名词作动词,吃)
`
`
(名词作状语,按时)
`
(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分类归纳,检测字词
(4)古词异义
可以为师矣
饭疏食饮水
三人行
吾日三省吾身
匹夫不可夺志也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古义: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今义:朋友。)
布
置
作
业
论语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等。你还知道哪些?请找出本课的成语,解释意思;再搜集一些课外的,写出出自的句子。
第二课时
论语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何意义?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二课时
论语
任务三
解读圣人智慧
梳理探究,
1.《论语》十二章分别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梳理有关“学习”“修身”的句子,讨论这些句子中蕴涵的道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道理
句子
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调复习的重要。
学思需结合。
从正面学习其经验,从反
面吸取其教训。
谦虚好学。
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珍惜时间。
2.梳理有关“学习”“修身”的句子,讨论这些句子中蕴涵的道理。
句子 道理
品
德
修
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守志向
顺心而为
忠实守信
博学仁德
宽以待人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第二课时
论语
任务四
研习古人思想
合作探究,
1.三重境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这三句中,你可以得出读书学习的几重境界?分别是什么?
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是学习的提升阶段;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学有所成,即使不被赏识或重用,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从这三句中,你可以得出读书学习的几重境界?分别是什么?
学习是基础,修身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三省”的内容是什么?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他人
对朋友
对自己
要忠心
要讲诚信
要学习并且不断复习
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己,重视修身、学习的高尚情操。
对象
做法
表现了曾子的什么品质
3.学习之道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学习知识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
陆游说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阅读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
两首诗歌都是有“学习之道”的,两位诗人分别说了什么道理?
《劝学诗》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说要珍惜时光学习。
4.素养专练
情境:你是一个热爱社交的人,在这个互联网世界中,你可能已经习惯了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和即时消息来进行交流。然而,在一连串的数字通知和虚拟聊天之后,当你听到门铃响起,你打开门才发现原来是好朋友,她带着水果正满脸笑容站在你的门前,那种惊喜和温馨不禁让你感到欣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所说的“朋”,在古代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话是孔子对交友之乐的一种表达。如果孔子的这句话被放进今天的生活背景,我们可以怎样来生动地理解和诠释?请你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句“和好朋友见面”的朋友圈文案。
4.素养专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所说的“朋”,在古代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话是孔子对交友之乐的一种表达。如果孔子的这句话被放进今天的生活背景,我们可以怎样来生动地理解和诠释?请你根据下面的情境,写一句“和好朋友见面”的朋友圈文案。
示例1:忙碌的日子中好朋友的见面格外有意义。
示例2:好心情有很多种,见你是第一种。
示例3:兵分两路互相忙碌互相牵挂,我会遇见很多人,但绝不会忘了你。
布
置
作
业
论语
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收获了“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智慧,明确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知晓了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我们以谦谦君子之风与树立远大的志向,涵养品性,珍惜美好青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布置作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今我们说年龄基本上都用数字,而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则更多元和雅致,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布置作业
襁褓: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
豆蔻: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在《赠别》一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曰“弱”。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就写过:“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布置作业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知天命:五十岁。
耳顺之年或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从心之年或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鲐(tái)背之年:指九十岁。《释名》:“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鲐是一种有斑纹的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故有此用法。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是说,满百岁称为“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因将百岁称为“期颐之年”。【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必须要重启PPT,字体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少的情况) 才能显示出来。
找到压缩包中 鼠标左键双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的字体文件夹 字体文件
【注意】字体安装之后
也必须重启PPT。
(适用于字体种类较多的情况)
找到压缩包中 打开后有较多字体安装包,Ctrl+A全选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的字体文件夹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Mac系统的安装与windows系统类似,仅提供路径)
找到压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应用窗口中打开“字体册”
鼠标左键双击字体文件 界面左上方点击“+”
双击后,选择左上角的“安装” 选中要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
【注意】Mac系统与Windows系统一样,都需要重启PPT,字体才能显示出来。
“明明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播放也正常的,但拿去教室
电脑上播放,字体又变得乱七八糟!”
老师们自己电脑上安装成功了,代表安装在自己电脑上的C盘
(一般情况下),但如果教室电脑上没有安装过PPT内所用的
特殊字体,在打开PPT时,会出现字体不一或缺失的情况。
把字体文件复制粘贴到教室电脑上的 C盘> windows > fonts文件夹里即可。
在教室电脑上找到压 打开后框选中字体 将字体文件包粘贴到:C盘 >
缩包中的字体文件夹 包,Ctrl+C复制 windows文件夹 > fonts文件夹
【注意】转图片后,图
片会自动对齐页面正中
在自己的电脑上将有特殊字体的可编辑文字转化成图片即可。 心,需自己移动到原位
选中含有特殊字体的可编 Ctrl+V粘贴,点击右下角 点击“粘贴选项” 下右边
辑文字框,Ctrl+X剪切 图标 的图标,选择粘贴为图片
“下载了字体,安装也成功了,电脑也重启了,但PPT内却找
不到这款字体了?!”
一般这种情况出现在有多种字重的情况(例:阿里巴巴普惠
体),部分字体隐藏了。字重:可以理解为改款字体的不同粗细呈现
最直接的方法是 完毕后,
打开PPT,直接搜索字体+字重。
前提是确保完成一下操作:①字体安装后重启PPT; ②把这款字体整个系列(全部字重)都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