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课件(36张,内嵌视频)-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高二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课件(36张,内嵌视频)-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高二地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12 19:2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二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2课时 外力作用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课 标 要 求
教 学 目 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图像、视频识别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断其形成的地理环境;
2、识别野外典型的外力作用地貌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内力作用
目录 CONTENTS
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外力作用
外力
作用
生 物
冰 川

流 水
1.能量来源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
2.表现形式
概念: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破碎崩解(物理分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分类: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3.风化作用
温差风化: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使岩石崩解
物理风化:是岩石在温度、冻融、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成大小不一的碎屑和颗粒的过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较常见。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为冰劈风化。
分布地区——普遍,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贵州一石崖能产蛋 崖壁上有百个“石蛋” 30年掉落一次。
化学风化:岩石在水的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溶解、水合与脱水、水解、碳酸化等作用。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风化较强,常见于低纬、湿润、生物繁盛区。
丹霞地貌-岩石中含铁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喀斯特地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
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化学风化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
蜂窝岩,美国肯尼迪山脉国家公园,由风化作用形成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
生物风化: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机械和化学的破坏作用,常见于植被茂密的地方。
地衣分泌地衣酸
穴居动物
黄山迎客松
类型 作用因素 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 温度、水(冰) 热胀冷缩、冻融交替
化学风化 氧气、二氧化碳、水 化学分解,产生新物质
生物风化 植物根系、动物活动 改变岩石状态与成分
物理风化
干热气候区(昼夜温差大)
化学风化
湿热气候区
生物风化
有植被的地区
三种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影响
产生的松散物质(风化物/壳)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
物理风化:干旱地区、高山高纬地区
化学风化:暖湿地区
生物风化:暖湿地区
——弱——风化壳薄
——强——风化壳厚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吗?
不是。
风化作用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或者分解的一种破坏作用,与风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思考
海浪侵蚀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4.侵蚀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
① 风力侵蚀
4.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城堡
风蚀洼地
(敦煌月牙泉)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风力吹蚀、
风沙磨蚀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成风蚀磨菇。
案例1:风蚀柱、风蚀蘑菇
戈壁: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
在气候条件极度炎热干燥、四季和昼夜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岩石不断受到风吹日晒,发生热胀冷缩,逐渐崩解为大小不等的砾石和沙粒。当细沙被风吹走后,就形成了戈壁。
戈壁
案例2:戈壁
雅丹地貌: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指干燥地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案例3: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垄脊
沟槽
视频:美国亚利桑那州波浪谷成因
② 流水侵蚀
4.侵蚀作用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壶穴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
湿润、半湿润
地区
流水侵蚀、流水溶蚀
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壶穴、瀑布、峡谷
瀑布
案例1: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判断三种地貌的时间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黄土结构疏松,径流冲刷易形成冲沟;
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
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墚;
根据图描述瀑布的形成过程
下部较软的岩层先被侵蚀
崖壁上部岩石破碎重力作用下坍塌,崖壁后退
河床受到冲击被侵蚀
案例2:瀑布的形成
③冰川侵蚀
4.侵蚀作用
冰斗
角峰、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
高海拔、高纬度地区
冰川拔蚀、刨蚀
冰川磨蚀
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峡湾等
U型谷
刃脊
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
冰川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刨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冰川的源头)
案例1:冰斗
角峰是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
刃脊是两条相邻冰川的冰斗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
角峰
刃脊
冰斗
案例2:角峰和刃脊
U型谷:巨大的冰流贯穿山麓,会塑造出开阔的冰川谷,因其横剖面呈U字形,又得名U形谷,其谷底宽缓、谷坡陡峻
U型谷
峡湾
峡湾:冰川下滑到海平面附近,随着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深入海洋的U型谷形成峡湾。(形成于高纬度沿海地区)
案例3:峡湾、U型谷
④ 海浪侵蚀
4.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蚀柱
类型 分布地区 形式 地表形态
海浪侵蚀
滨海地区
海浪及携带碎屑物撞击、冲刷、磨蚀
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等
海蚀穴
海蚀拱桥
侵蚀作用
风化作用
如何区分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
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
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物质留在原地。
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
侵蚀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如内蒙古戈壁、
新疆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是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普遍、
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贵州织金洞、重庆天坑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
地区、例如大兴安岭北部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等 滨海地区、例如福建、台湾的海蚀地貌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
2.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随堂检测
C
C
3.青海省开特米里克矿区( )
A.地表水系发育好 B.风化风蚀作用弱
C.岩性坚硬致密 D.全年风向稳定
4.图示雅丹体( )
A.①为背风坡 B.②为迎风坡
C.①处朝向西北 D.②处朝向西南
5.伴随雅丹地貌的发展过程,该地区( )
A.气候逐渐由干变湿
B.海拔逐渐由低变高
C.地势逐渐趋向平坦
D.垄脊长度逐渐变长
青海省开特米里克矿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海拔一般在2742~3200m,地表主要为以泥土为主的湖相沉积物,常年盛行西北风,雅丹地貌分布广泛。下图示意该地区雅丹体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D
C
C
随堂检测
6.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7.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回答6-7题。
A
随堂检测
C
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