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说课课件(共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说课课件(共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3 10: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张PPT)
第13课 百籽同心 团结交融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主题立意
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首先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
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教学主题立意
2017版高中课标前言写道:“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提出明确要求,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风格、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人类文化积累传承的成果等。

教学主题立意
该书是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是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性作品之一。
书中提出的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形成的多元一体、是高一层次的民族实体等观点迄今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全书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其中的主要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此外,还参考了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撰写的《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回顾与前瞻》(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2月)、吕思勉著《中国民族史》、王钟翰著《中国民族史》、以及林干著《突厥史》、马暇主编《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等地方民族史和民族史书籍里的观点。
大单元主题:“聚力”与“张力”,命运与共行大道。单元主题最大的特点是双线双核。双线:民族关系——国家凝聚力;对外交往——国家“张力”即实力。双核: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世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时教学主题
本课教学主题:本课的内容就是属于大单元的其中一条知识主线:“聚力”——民族关系——国家凝聚力这条主线。通过回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民族关系角度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于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的意义所在。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史意义以及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提出“三个离不开”
1997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2012年
2017年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年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探索
一、“百籽合一,自主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百籽共生,和谐互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百籽相拥,续写辉煌”——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教学内容分解
多元一体

教学核心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设计反思
1.如何在初中内容的基础上提升知识内涵?
2.本课内容政治课也会学习,本课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并且适时可以设计和思政课的跨学科主题探究。
3.本课内容线索相对简单,力求设计生活化、趣味化、情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