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共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共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3 10: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第11课
华夏一统 天下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课时教学主题提出的依据
学术依据
一、课时教学主题
许纪霖在《家国天下——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中指出,从地理概念而言,古代意义上的中国是指中央王朝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地域,既包括直接治理的郡县也包括那些间接统治的册封、羁縻、土司之地。在中国的疆域之外那些朝贡藩属国,如历史上的越南、朝鲜、琉球、暹罗(泰国)、缅甸、苏禄(菲律宾)等,虽然不属于中国,却是天下的一部分,通过朝贡体系参与进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秩序之中。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人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22-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一、课时教学主题
(二)课时教学主题
“聚”力与“张”力,命运与共行大道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通过对内地、边疆地区、藩属国等采取差异化的统治制度,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藩属区的层级结构。在传统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格局内部不断整合,在一波一波的边疆内地化浪潮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外溢到藩属区,形成独特的天下外交体系。
华夏一统 天下一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设计主题
第14课 设计主题
二、课时目标分解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使学生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彼此共处、交融,虽然各族特征、发展有所差异,但却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形成对中华民族高度的归属感。
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解释各朝边疆治理政策如何推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理解、解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提升历史解释水平。
通过整合教材有关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相关知识,能够在时间轴和地图上落实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阶段。
(一)学科素养
(二)核心价值
了解各朝对民族、边疆差序治理的,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理解中国传统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家国认知和世界情怀,形成和谐共生的对民族观和世界观。
史料实证
导入
学术导入 突出主题、引出主题,为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理解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天下主义”是一种儒家意识形态,长期规范和指导中国的治国方略,尤其是对外关系实践。
何为“中国”,何为“天下”?
三、教学活动过程
环 节 一
梳理教材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民族治理的措施,落实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设计意图
任务一:差序格局的治理模式在历朝如何体现?差序格局治理模式有何意义?
环 节 二
任务二:政府的差序治理如何推动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经济交往
制度认同
文化交流
小中国-大中国
民族、边疆治理政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通过材料及所学,推动学生具体理解边疆、民族治理如何推动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
环 节 三
任务三:如何评价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理念?
朝代 对外交往
汉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可抵印度;倭国来朝
隋 裴矩驻张掖掌通商事务;常骏出航抵赤土国
唐 与大食国接触;日本遣唐使
宋 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元 马可·波罗来华
明 海禁、朝贡体制
清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闭关锁国
设问:古代的对外交往可以如何归类?材料反映了明太祖怎样的天下观念?为何会如此?怎样评价其天下观念?
朕既为天下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宁如一。……自古为天下主者,视天地所覆载,日月所照临,若远若近,生人之类,无不欲其安土而乐迁。然必以中国治安而后四方外国来附。——《明太祖实录》
通过古代对外交往的了解,理解中国古代天下观下的对外交往,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但也要反思这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秩序在走向世界遇到的困境。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