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欢迎指教高一历史教研组温故知新“相互作用”: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调节经济发展的不同手段;不同的经济模式可以相互借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单元线索纵览19491956196619761978过渡时期 曲折发展十年
(全面建设十年)十年文革两年徘徊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新时期——十四大
“南方谈话”1992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工农业生产总值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本课线索图示过渡时期
(1949-1956)探索、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三面红旗、三年困难八字方针、经济好转国民经济的劫难1.开展工业化的背景: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2)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一化三改”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的实施: (1)时间:1953年——1957年。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
(3)成就: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自主学习巩固检测1.下列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
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重工业基础薄弱;
(2)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3)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4)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011·山东)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1)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3)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体验高考小农经济不适应工业化需要。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先进技术推广。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一次性合作化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形式;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二、社会主义改造 自主学习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1. 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巩固检测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 )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4.以下有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的叙述是否正确?
(1)标志着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YESYESYESNO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自主学习1.1956年中共八大(形势、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2.1958年“左”倾错误泛滥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度。
(2)表现:①“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主要标志: “四股歪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影响:①”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④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3. 1960—1962年中央的调整:
(1)方针: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成效: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1956年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解决矛盾的关键发展生产力,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巩固检测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多出钢快出钢,浇死美国狼!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1)“大跃进”
失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根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源:违背了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不同难点突破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国民经济调整
1960-1962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