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 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高一历史教研组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趋势: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原因:进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的提高;安定的社会环境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等影响: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等。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1)、定义:
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2)、发展道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农民进城务工经商(3)、特点: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三、社会生活的转变 -----进入互联网时代
(1)发展:
(2)影响:
1995年因特网业务全面开展后,发展迅速①越来越多的领域应用因特网②因特网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③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四、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巨变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服饰的变化
居住条件的改善
流行语言的变化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终生学习
…………(1)着装80年代前80年代后90年代50年代:草房 60 年代:土房
70 年代:砖房 80 年代:楼房
90 年代:小洋房(2)居住条件的转变个性化装修改革开放前:
毛主席万岁
走资派
大包干
一大二公(3).流行语的变化:改革开放后:路通财通,做大做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标语口号虽小,却承载了历史。透过60年来的中国式标语,可以窥见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可反思社会发展中那些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制度和观念。综观古今中外,用标语达到宣传目的的做法可能不是“中国特色”,但将标语口号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能覆盖众多领域并不断与时俱进,绝对是中国人的创举。60年来,标语口号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入听觉、视觉和记忆的全方位通路中。它以其时间性、阶段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表现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重点。“把心交给党”——1958年,南京高校知识分子“反右”后在游行中表忠心。“公共食堂是我们的大家庭”——1959年,无锡市和平区居民食堂。“人民公社”年代为解放劳动力提倡吃饭食堂化。“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1958年国庆节,天安门前由钢铁工人组成的游行队伍。当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从此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三面红旗”——1963年,南京举办歌颂三面红旗群众歌咏会。“三面红旗”分别是“总路线”、“大跃进”及“人民公社”。“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毛泽东”——?20世纪70年代的全家福合影上印有毛主席语录。“三个代表”——2002年,海南岛陵水龙门村,“三个代表”标语下的儿童合影。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和谐”——2006年4月30日,江苏淮安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万人自行车巡游,群众打出“社会和谐”标语。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后,“和谐社会”成为这几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活学活用 1、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2、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才能轮到一张。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做“稀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华文化运动又来了。下面有关对此的评价错误的是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须谨慎”的态度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
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
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
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
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
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妇观的哪些内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新妇女观产生的原因?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答:(1)内容: ①破除缠足陋习; ②提倡女子学文化; ③摒弃旧式结婚礼俗; ④婚姻自主.
(2)原因: ①外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内因:政治: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或政府的推动。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
事件: ①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②反封建革命:辛亥革命.5、概述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过程及原因1)过程: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原因:政治局势的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政策的影响;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