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巩固落实
1、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有些?
2、经济全球化有何意义?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4、经济全球化存在什么问题?
5、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高一历史教研组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4、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25、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26、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
②经济全球化:步骤、途径归宿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知识回顾: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总结: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2、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特点、影响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宗旨
4、《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签署的背景、目的、性质、作用。
5、支撑战后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巩固基础 检测1:20世纪初,世界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根据材料,说明20世纪初世界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1)问题:保护主义盛行;缺乏制度性协调机制。
(2)解决措施: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里体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或关贸总协定)。检测2:
阅读P103表格思考:反映什么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现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普遍衰落,工业比重下降,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影响:经济实力的膨胀使美国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确立经济霸主地位。认识: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拓展:二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的表现还有哪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征1、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2、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AB实例一: 又给中国贷款3.6 亿美元
东方网6月29日报道:中国又从 得到了两笔贷款,共计3.6亿美元,用于长江干堤加固项目和河北省城市用水项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实例二: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 申请紧急贷款,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两大金融组织的宗旨巩固检测:
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相同作用不包括
A、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美国霸主地位
C、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
D、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A2.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B.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1、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有些?
2、经济全球化有何表现?又有何意义?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4、经济全球化存在什么问题?
5、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巩固基础
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问题检测
材料一: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评价材料一的观点。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片面的
理由:经济全球化确实存在问题: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但它也有利,即意义
再者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抗拒。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某专家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体,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B.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相互兼并
D.各国经济命脉正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 A关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B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分析90年代以来推出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6分)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科技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 右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2分)
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4分)寓意: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材料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与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都完全吻合。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恰恰都处在世界的前沿。
——《2007跨国公司中国报告》
依据材料指出,中国是如何“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你从中得出哪些启示?如何融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启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巩固练习:1、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D2.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l%—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 )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