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十七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 年 12月 29 日 第 2 节 总第 74 课时
课 题
塞翁失马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寓言知识。
2. 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语:亡、居、善、将、吊、遽、富、故、之、以、为、十九。
3.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翻译课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积累重点实词虚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难点
教法
诵读法、讨论式、探究式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读准确,通文意
三、再读——读通畅、知情节
四、三读——想道理、明寓意
五、四读——整体把握、加深理解。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也一定积累了很多成语,下面我们来一个成语抢答——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看谁反应快,积累多!
出示课件一:
(出示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的图片)
2.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些成语,都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出示课件二: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准确,通文意
(一)读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语气,做到抑扬顿挫。
出示课件三:
塞(sài)翁失马 其父(fǔ )曰 父(fù)子相保 此何遽(jù)不为福乎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hào)骑 此独以跛(bǒ)之故 堕(duò)而折(shé)其髀(bì)
(二)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词句的停顿要根据意思划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 马/ 将 胡 骏马 /而 归。
丁壮者/皆/引弦/而战。
此/ 何 遽/ 不 为 福乎?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四)通文意: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学生对照文中的注解,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质疑问难,集体探讨。(要求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3. 译读重点,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注意翻译积累要与以前学过的文言词语相联系。)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擅长)
(2)马无故亡而入胡(丢失)
联系延伸:亡:亡羊补牢(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经过)(带领)
(4)人皆吊之(安慰)(他,代塞翁)
联系延伸:之:下车引之(他,代元方)
诲女知之乎(代这个道理)
其邻人之父亦云(助词,的)
(5)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老汉)(就)(是)
联系延伸:为:以虫蚁为兽(当做、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可以为师矣(成为)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多)(爱好)(掉、摔)
(7)胡人大入塞,丁壮引弦而战(大举)(拉)
(8)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因为)(缘故)(保全)
联系延伸: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以假乱真(拿、用)
联系延伸: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马无故亡而入胡(原因、缘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9)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4.翻译课文:连词成句,教师点拨纠正。
5.总结方法,分享收获。(要求学生总结翻译这篇文言文时的方法并与大家交流分享)
(1)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也就是把一个字变成两个字(如“近”可以理解为“靠近”,“善”可以理解为“善于、擅长”。)
(2)补充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如“马无故入胡”之前可以加一个成分“他的”)
(3)根据已知内容和前后文的关系进行推测(如根据“人皆贺之”的“贺”来推测“人皆吊之”的“吊”的含义是“安慰”,如“吊唁”、“吊丧”。)
(4)注重归纳积累,多与学过的文言知识相联系。(如“亡”字与“亡羊补牢”中的“亡”意义相同。“善”字与“英勇善战”中的“善”意义相同等。又如“之”、“为”“以”的用法等。)
(5)注意区别古今异义。(如“死者十九”中的“十九”理解为“十分之九,绝大多数”)
三、再读——读通畅、知情节
(一)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二)个别朗读。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及时评价。
(三)学生齐读。
(四)知情节:复述课文。
1、你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几个情节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板书)
2、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三读——想道理、明寓意
1、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这个故事中产生了哪一个成语?
教师提示思考的角度: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
老师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成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塞翁失马》的故事对你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
(2).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3).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
五、四读——整体把握、加深理解。
理解课文的意思与寓意后,再读课文,自由读——指读——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再次出示目标。
2.学生谈收获。
3.教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积累巩固
出示课件六:
1.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2.把生活中你所经历或看到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写下来,200字左右。
快速抢答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听读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句读。
翻译课文
译读重点
识记重点词语
翻译课文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寓言的寓意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
反思
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缺乏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如果采用传统的文言文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降低难度,多与前面学习过的文言文知识相联系,教给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双向互动地学习课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十七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年 12 月 28 第 1 节 总第 73 课时
课 题
备课人
王文姸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义;
3、理解文章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法
合作探究法 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故事导入
二、走进资料室——了解常识
三、走进朗读间——一读读准字音。
四、走进翻译厅——二读读懂文意
五、走进故事屋——引读梳理内容
一、故事导入:据说我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长相不甚帅气有一次他做客一家网站,有网友说:你的能力我佩服,但你的长相不敢恭维。而李部长迅速回答说:我不这么认为,有人说过我就是最帅的,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妻子眼里丈夫总是最帅的,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是最好的,这里面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给人自信让人温暖,但有的时候,这样的主观情感也会导致人们判断出现偏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智子疑邻》中去看一看。
二、走进资料室——了解常识。在世界文学宝库,寓言是一颗特别灿烂的明珠,它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韩非子》一书中《智子疑邻》这个故事,你一定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朗读间——一读读准字音。
1听范读,注意字音。
2、请同学正音。字的读音因为词义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3、请同学读。
4齐读全文。
雨:Yù 下雨父:Fǔ 对年长男子的尊称
四、走进翻译厅——二读读懂文意。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还是得弄清文章字词的解释啊,请同学们走走,到翻译厅中坐坐,看看这篇和我们相隔几千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
1、独立思考:在不会翻译的地方做出标记;
2、小组合作:小组解决疑难词语;
3、集体交流:互问答疑,了解文意。通过这三个环节,文章的重点词语都能解释了吗?那咱们比比?有信心吗?
4、词义大比拼。
智:以……为智疑:怀疑宋:宋国坏:毁坏筑:修补
亦:也云:说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真厉害,更进一步,进行高水平比拼行吗?请同学接龙解释文意!
五、走进故事屋——引读梳理内容。
1、故事发生的地点:宋国
2、故事中主要人物:富人(板书:其子邻人之父)
3、富人家被盗的原因:天雨墙坏
4、富人被盗前,那些人向他提出过建议:其子邻人之父
5、两人提的建议相同吗?是什么?不筑必将有盗(板书:相同)
6、这个建议正确吗?文中哪句话可以证明:暮而果大亡其财
7、被盗后,宋人对这两人有何不同态度:智疑(板书)
请同学关上书复述文章内容,能复述了,能背了吗?根据老师提示背背看!不提示行吗?齐背!
这么简短的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了解寓言
了解韩非
听范读,注意字音
正音
自由朗读
齐读全文
独立思考:在不会翻译的地方做出标记;
小组合作:小组解决疑难词语;
集体交流:互问答疑,了解文意
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交代背景 天雨墙坏
其子、邻人之父观点相同 不筑,必将有盗
结果不同 智子
疑邻
教学
反思
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了对待同一件事情,其子,其邻人之父都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不筑,必将有盗。结果却遭到了不同的待遇,其子受到富人的夸奖,其邻人之父却遭到富人的怀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等。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充满了学生自由探讨问题的声音。在这堂语文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很多东西都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新课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十六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 年 12月 25 日 第 5 节 总第72课时
课 题
蚊子和狮子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这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寓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正确概括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标要求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重点
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法
合作探究法 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感知故事情节一
(三)感知故事情节二
(四)学法指导,总结寓言的读法。
(五)续编寓言故事,补充故事情节三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自创寓言。
一.导入:
1、[投影《挑战书》]:
尊敬的狮子大王:
我想向你讨教武艺,请于明日上午九时到动物王国的森林广场,一决高下。不知肯否赏脸?
无名之辈:蚊子
猴年马月犬日
2.请一生朗读挑战书并请学生预测:假如狮子接受了挑战,蚊子和狮子,究竟会谁胜谁负?请简要阐述理由。
3.教师:公元前六世纪,有个很擅长讲动物故事的希腊人叫伊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翻开书本159页,看看:在他讲述的这则故事里,蚊子有没有向狮子发出挑战。
二、感知故事情节一:蚊子挑战狮子并战胜它
1.请一生找出蚊子挑战狮子的四句话并朗读。
2.品读上述四句话,分析蚊子形象。
[投影] :“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预设]:蚊子一共说了四句话,但这四句话每一句都有蚊子的智慧。首先公然挑衅,说我不怕你。读的时候读出蚊子的勇敢,无畏。接着蚊子故意激怒狮子,挖苦,嘲笑,奚落狮子,等狮子急火攻心乱了阵脚的时候,蚊子更加坚定的说我比你强得多,和第一句话形成呼应,同时进攻的势头更猛了。最后蚊子正面下战书公然挑战。蚊子的话句句利落,无不显示出它的勇敢无畏自信,而这个自信的背后是他的胸有成竹,准备充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战胜狮子的方法,抓住了狮子的弱点。
3.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分析蚊子形象。
[预设]:“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
4.从“蚊子挑战狮子并战胜它”这一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面对强敌,应自信、勇敢,用智慧战胜它;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继续往下阅读故事,感知故事情节二:蚊子被小小的蜘蛛消灭
1.[投影] ①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面对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蚊子,蜘蛛可能会说:“… …”)
②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听到蚊子临死前的叹息,蜘蛛可能又会说:“… …”)
想像补充并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蚊子被蜘蛛消灭的原因。
2.一个取得如此大胜利的人却被蜘蛛吃掉,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骄兵必败;
②保持谦虚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学法指导,总结寓言的读法。
寓言阅读三步法:情节分析 形象赏析 寓意解析
(五)续编寓言故事,补充故事情节三:……
如果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的逃出来,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续编寓言故事并简要阐述由。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故事情节改变了,人物形象也会随之改变,寓意也就发生了改变。
(六)小结: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他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他转身走开时,却成了一个哲理。”但愿寓言这把钥匙能打开同学们的心灵之门,启发我们变得更加智慧。
(七)作业布置:自创寓言。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 情节与寓意要一致 寓意要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朗读挑战书
预测:假如狮子接受了挑战,蚊子和狮子,究竟会谁胜谁负?请简要阐述理由。
找出蚊子挑战狮子的四句话并朗读
品读分析蚊子形象
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分析蚊子形象
想像补充并进行情境表演
续编寓言故事并简要阐述理由
板书设计
蚊子和狮子
蚊子 胜 狮子 败
蚊子 败 蜘蛛网
启示:骄兵必败
教学
反思
骄傲自大和恼羞成怒这对孪生兄弟,则让“蚊子和狮子”各自丧失了这种宝贵的能力——认识自我。也就忽略了自己的弱点。认识自我者,才是真的强者!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十六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 年 12 月24 日 第 4节 总第 71 课时
课 题
赫尔墨斯和雕塑者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寓言文体的相关知识(概念、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一定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多元解读文本的寓意。
课标要求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品味文本中的细节,理解并感受文本的讽刺效果。
难点
设计一定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多元解读文本的寓意。
教法
合作探究法 朗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还原故事,感知寓言:
三、品读细节,感受讽刺
五、多元思考,丰富寓意
六、读写结合,编写寓言
一、导入:
屏幕显示寓言《乌鸦与狐狸》内容:
有只乌鸦偷到一块肉,衔着站在大树上。路过此地的狐狸见到后,口水直流,很想把肉弄到手。他便站在树下,大肆夸奖乌鸦的身体魁梧、羽毛美丽,还说他应该成为鸟类之王,若能发出声音,那就更当之无愧了。乌鸦为了要显示他能发出声音,便张嘴放声大叫,而那块肉掉到了树下。狐狸跑上去,抢到了那块肉,并嘲笑说:“喂,乌鸦,你若有头脑,真的可以当鸟类之王。”
设问:这个故事有何特点?说说看。
示例:(1)故事很短;(2)主人公是动物;(3)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4)具有讽刺意味;(5)说明了一个道理;(6)目的是给人们某种警示;(7)用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讲一个深刻的道理;等等。
其实用一个特点概括就是:这是一个寓言故事。
寓言即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篇幅简短,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哲理性和劝喻性。简言之,寓言即寓“意”于“言”。“意”就是那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而“言”则是那个假托的故事。
二、还原故事,感知寓言:
1.请自由朗读寓言。
2.找出这则故事(即“言”)的核心主干。 谁?——做什么?
故事(言):赫尔墨斯——问自己雕像的价格
寓意(意):讽刺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3.作者对这个故事的核心主干丰富了哪些内容?
(1)赫尔墨斯为什么要问自己雕像价格?——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如何问价? ——化作凡人-先问宙斯-再问赫拉-最后问自己
(3)他问价的结果如何?——算饶头,白送。
过渡:由还原出来的故事的核心主干并不能直接得出作者的寓意,不能完成表达讽刺、寄寓道理的任务,我们看作者在言和意之间丰富了哪些内容,从而使之建立联系。
由丰富的内容才可以看出赫尔墨斯的虚荣、自负以及不受重视,也才能感受到讽刺,得出启示。因此,真正让故事寄寓道理完成讽刺的是这些丰富出来的内容细节,即故事的丰满血肉而非骨架(那个故事的核心主干)。
这则寓言非常短小,统共不足两百字,没有阔大的篇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众多的人物,但一些细节的生动点染却让讽刺的效果达到极致。
三、品读细节,感受讽刺
1.整个故事中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请你试着找一找。
(1)赫尔墨斯的“想”;
(2)赫尔墨斯的“问” ;
(3)赫尔墨斯的“笑”;
(4)雕像者的回答。
(一)品析赫尔墨斯的“想”:
A、对比助读——显性的“想”
第1想:原文: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改文: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受到尊重。
第2想:原文: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改文:心想……人们对他也许会更尊重些吧
【品析】第1处的“想”,通过对比阅读,就会发现赫尔墨斯一开始就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他似乎对于自己的受尊重毫不怀疑,只是不确定这种尊重大到何种程度,因而要到人间做一次验证,一个“想知道”让他的人间之行充满了目的性,“多大的尊重”则大大拔高了他的自我期许,将其内心的自视甚高渲染到极致,一个自负者的形象豁然而出。
第2处的“想”,改文与原文相较,推测代替了确定,原文中的“会更尊重些”将赫尔墨斯的极高的自我认定表达得斩钉截铁:我是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没有丝毫的理由不尊重我!将他的盲目自大渲染到极致。
B、想象助读——隐性的“想”
关于赫尔墨斯的“想”,文中有两处明“想”,文中还应该有很多隐性的“想”,请你选择一处恰当的位置,补充一个都赫尔墨斯的“想”。
【比如】
在他选择宙斯的雕像发问之前,应该有一“想”:宇宙中最大的神的雕像会值多少钱?人们对我的尊重会和对他的尊重一样多吗?
在得知宙斯雕像的价格之后,应该有一“想”:呵呵,太好笑了,堂堂的众神之王才值一个银元,看来人们对我的尊重肯定要超过他了。
在得知赫拉的雕像价格之后,应该有一“想”:赫拉的居然比宙斯的贵,看来众神之王最不值钱了,不过赫拉的也不过贵一点点,他们虽然在神界地位高,但是人们并不一定买他们的帐,因为他们跟人们的实际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我可不一样的,我跟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看来我的雕像价格绝对有望超过他们!
在赫尔墨斯最终得知自己的雕像为白送之后,应该还有一“想”:怎么会这样?居然白送!这些商人真是太不识货了!我保佑他们,他们居然如此不尊重我!
总之,这些显性的和隐性的“想”,都在帮助塑造赫尔墨斯这个自负、盲目自大、自视甚高的形象,越是能扩大一点,就越能增大讽刺的效果。
(二)品析赫尔墨斯的“问”、“笑”:
A、对比助读:
第1问:原文: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
改文:就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爱神丘比特的雕像,问道……
第2问:原文: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改文:赫尔墨斯又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第3问:原文:这个值多少钱?
改文:值多少钱?
【品析】对比第一处改动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发现,赫尔墨斯这一次的“问”颇费心机,并且是有备而来。先是化作凡人,而不是直接进店询问;并且先问众神之王宙斯雕像的价格,而不是先问一个普通的神的雕像价格,更不是直接问自己的雕像价格。这种曲折的问恰恰摹写出赫尔墨斯的虚荣、自负。化作凡人避免了直接问价不合己意被人认出的尴尬,先问价众神之王更可看出其争锋主神的盲目自信,同时不直接问自己的价格也是为了避免不合己意的尴尬。
对比第二处的改动的内容,我们发现,赫尔墨斯的表情于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笑。这是他问价过程中的唯一一次表情的流露。他这次凡间之行先是乔装改扮、掩饰身份,继而两问主神、暗中比较,走的是迂回路线,非常低调。一切心态均掩饰得丝毫不露,在虚荣自负中不忘谨慎。然而百密一疏,或者说毕竟难掩全部的内心,一个忍不住的“笑”将一切伪装剥除。“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笑之前着一“又”字,颇耐玩味:可见在听到主神宙斯雕像价值仅有一个银元之后,赫尔墨斯的内心已经笑过一回,只不过忍住了。而在他问赫拉雕像之前,这个“笑”终于没能忍住,不经意地跑了出来,轻慢窃喜之心已经随“笑”而出:为宙斯的价格不过尔尔而有轻慢意,为自己的价格将有极大的机会超过宙斯而窃喜。接下来问价赫拉更是颇具野心:众神之王的价格不过一个银元,那么他的老婆的价格应该也不会高,这样自己的价格就更有可能远超他们。于是不禁而“笑”。一个“笑”字,赫尔墨斯的虚荣自负之心自然而出。
第三处的“问”的内容多了一个“这个”,可以和前两次的“问”作比较。
一问“值多少钱?”问者心绪复杂,既有看似不经意的掩饰,又有不屑一问的轻慢,还有欲与之比肩而担心其价过高的小紧张。二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一问表情难抑内心的窃喜与轻慢。三问“这个值多少钱?”增加了“这个”两字,郑重之意味全出,前面的二问不过为这一次铺垫而已,因此这一问不仅增加了“这个”,还增加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想”的内容。这种郑重中更多地酝酿着赫尔墨斯呼之欲出的自我期许:等着瞧吧!看看我的雕像的价格!肯定比宙斯他们的高得多呀!
三次发问,一问宙斯,二问赫拉,三问自己——所参照者均为重量级之神,自视甚高;曲折铺垫,自我期许愈来愈高。
(三)品味雕像者的回答
原文: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改文:这个要便宜些,只要半个银元。
【品析】通过比较,会发现原文更能表现赫尔墨斯雕像的不值钱,也更能与前面赫尔墨斯对自己雕像价格的极高的期望形成巨大反差:原以为价格会远超宙斯、赫拉,结果却是一文不值,白送的饶头。这种反差产生了讽刺的效果,前面赫尔墨斯所有的行为便显得可笑。
2.小结:综上所述,这一则寓言看似短小,然而从细节处玩味,韵味颇丰。二“想”三“问”
一“笑”,几个细节活画出一个极为自负、盲目自信、自视甚高、虚荣无比的赫尔墨斯。
而赫尔墨斯无限膨胀的自我期许和自我认定在最后与雕像者漫不经心的回答形成巨大反差,自视甚高对应的却是一钱不值!抬得愈高,跌得愈重。
个人期望与结果的差距拉得越大,讽刺的意味就越浓。好的作者就是在绞尽脑汁地想怎样拉大这种差距,即怎样充分显示赫尔墨斯的自负自大与虚荣,再怎样充分表明他的雕像的一钱不值。
至此,作者的讽刺运用之妙才全部彰显。譬如拦水为瀑,悬之于最高处,垂泻而下,必能声势浩然,酣畅淋漓。又如呵气成球,气足而球大,大至极限处,一针而刺,尽余破皮而已。
【过渡】品味这些小细节,我们感受到的是寓言的浓浓的讽刺意味,这种讽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会心一笑,更多的是直指人心的警醒:有同此缺点的人会禁不住反躬自省,无此缺点的人亦会自我警示。而这,就是寓言的意义,或者说是讽刺的意义。可以说讽刺诗寓言的灵魂,因为当人们苦口婆心地正面劝诫我们:千万不要爱慕虚荣啊!千万不要自负自大啊!我们往往言不过耳,没有作用,只有讽刺,一刺中的,留下伤痛,才有警醒。而好的寓言往往将劝喻隐含于绝妙的讽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刺痛我们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警示。
五、多元思考,丰富寓意
伊索寓言的特点:在寓言的最后言明寓意,这是编者添加的,是编者对寓意的解读,那么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 的人”,或者运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的句式,重新拟写寓意。
比如:
对自己要有正确、客观的认识;
过度自大自负会被现实击垮;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一样的;
不要过于看重自己;
……
六、读写结合,编写寓言
请你根据寓意,重写故事。
如果想要突出这个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评价、结论就不同。以《宙斯和雕像者》为题,修改寓言,或者以“宙斯”为主人公,重写寓言。
要求:(1)寓言故事要与寓意吻合;(2)通过细节、用词等凸显讽刺效果;(3)对人们有警示、劝喻的力量。
了解《乌鸦与狐狸》内容
了解寓言这一体裁
自由朗读寓言
概括内容
分析寓意
分析值得玩味的细节
宇宙中最大的神的雕像会值多少钱?人们对我的尊重会和对他的尊重一样多吗?
呵呵,太好笑了,堂堂的众神之王才值一个银元,看来人们对我的尊重肯定要超过他了。
赫拉的居然比宙斯的贵,看来众神之王最不值钱了,不过赫拉的也不过贵一点点,他们虽然在神界地位高,但是人们并不一定买他们的帐,因为他们跟人们的实际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我可不一样的,我跟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看来我的雕像价格绝对有望超过他们!
品析
对比
对比
品味雕像者的回答
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 的人”,或者运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的句式,重新拟写寓意。
根据寓意,重写故事
板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情节: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把情节推向高潮
寓意: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让
教学
反思
爱慕虚荣者的毛病: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是感觉不到自己爱慕虚荣的!但他们很显然搞错了一件事——虚荣之“虚”,并不在于评价的真实与否,而在于:他所追求的是什么,他人生为之而奋斗的东西,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