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3 09:4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他是虎门销烟的英雄、八闽人民的骄傲。“他”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康有为 D.严复
2.近代历史上最先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内容的条约是(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瑷珲条约》
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1860年,在北京的居民有可能看到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是(  )
乾隆帝 B.康熙帝 C.道光帝 D.咸丰帝
6.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7.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新青年》 D. 《申报》
9.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南京
11、报纸是反映社会动态、传递民间呼声的重要工具。1901年,有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愤怒地指出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此评论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台湾割让给日本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百日维新的失败
12、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 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13、《中华民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B.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14、1946年陈伯达撰写的小册子《窃国大盗袁世凯》,称袁世凯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集中的黑暗影”,袁世凯“窃国大盗”的形象广泛出现于各种历史教育和政治宣传的场合。袁世凯“窃国大盗”的行为是( )
A.护法运动 B.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护国运动 D.二次革命
15、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6.“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它”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7.他们的斗争“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的“斗争”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学完近代化探索这一单元后,小明总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四个事件的共同之处,其中正确的有(  )
①都要求学习西方 ②都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③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都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19年上海商界支持
 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19.下列有关右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其导火线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其斗争目标 ③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④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下列史实能够彰显这种优良传统的是(  )
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②义和团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21.(5分)小历同学认为:“在1860年10月,八国联军闯进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野蛮抢劫和破坏后又放火烧毁它。”他的说法正确吗?说明理由。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表(单位:箱)
年份 1820 年 1825 年 1830 年 1835 年 1839 年
数量 4570 7023 18000 30000 40200
(1)材料一中林则徐表达了怎样的决心?
(2)结合材料二,分析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背景。
(3)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1)材料一中“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的目的是什么?试运用史实说明运动中“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2)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起点”的 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失败了……希望全国工商各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3)材料二中满腔热情的告白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材料三:革命声传画航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题诗-
(4)材料三中的“画肪”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结合材料四,列举一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思想准备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你对“焕然一新”是如何理解 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1919年6月3日,北洋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 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
(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
1-5ABBAD 6-10DACBB 11-15CACBC 16-20DDAAA
不正确,火烧圆明园的凶手是英法联军。
22.(1)林则徐表达了坚决查禁鸦片、与鸦片走私作斗争到底的决心。
(2)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急剧增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等,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3.(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等。(史实正确即可。)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中共“一大”。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国际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国内: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新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新的奋斗目标: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24.(1)19世纪中叶。人数增加,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2)1915年。民主与科学。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真理。
(3)北京。学生;工人。
(4)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