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十三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 年 11月 30日 第 1 节 总第 53 课时
课 题
化石吟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生字词。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课标要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重点
目标1、2
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学具
无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课堂拓展
有一首歌唱这样唱“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奇huàn(幻) guǒ(裹)藏 cōng lóng(葱茏) zhuó yuè(卓越)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档(dàng)案 猛犸(mǎ)
2.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造物主)
(2)尸骨。(骸骨)
(3)远古的时代。(太古)
(4)在水面以下行动。(潜行)
(5)幽静而雅致。(幽雅)
(6)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7)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海枯石烂)
(8)虚幻;不存在。(乌有)3.作者简介
张锋,当代诗人、科普工作者、代表作有小诗《本草纲目》,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张锋在生物研究上有很高的地位,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课文题解(欣赏化石图片)
吟,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暂时被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一)整体感知
采取各种朗读形式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节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诗人通过这一内容表达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大自然的神奇、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诗共7节,可分3层。
第一层(第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化石,讲述奇妙故事。
第二层(第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展现化石的生命档案。
第三层(第7节):呼应前文,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
3.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这样有放有收,使全诗结构完整。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交流点拨】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
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
种起源》中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进化而来的观点。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交流点拨】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
【交流点拨】从远古时代开始,无论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经过多少时间,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三)感悟反思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点拨】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求知世界的兴趣。你还知道哪些恐龙的种类?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
【交流点拨】1.雷龙:性情温和,以热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
2.剑龙:食草性恐龙,行动缓慢。
3.霸王龙: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的身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
4.甲龙: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
学生听讲
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课文
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
交流讨论
学生听讲
讨论分析
板书设计
化石吟 总(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张锋 分(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总(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教学
反思
学生从从文章人生体验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启示。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十三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 年 12月 1日 第 2节 总第 54 课时
课 题
化石吟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课标要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重点
目标1、2
难点
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
教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学具
无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课堂拓展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运用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组排比句,加强了气势,文中像这样的语言不胜枚举,今天我们一起走《化石吟》中欣赏惊人的语言魅力,感受作者的感情。
(一)语言品析
诗人在本诗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本诗有强烈的韵律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请认真品析下列诗句。
1.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交流点拨】“冰冷”二字体现了古生物的骸骨在常人眼里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而恰恰是这不起眼的事物,在科学家的眼中,它们却在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平凡的真理”,“平凡”二字更体现了这种真理的无可置疑性。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交流点拨】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化石比作人的脸,脸上的“皱纹”就成了地球古生物的档案,“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无论多久远,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过程。
3.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交流点拨】运用连续不断的疑问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打开了读者的思维之门,引起读者去想象远古神秘的世界和倾听神奇故事的兴趣,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
4.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优雅,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交流点拨】转入了现实,由衷地赞叹大自然,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二)写法探究
1.课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化石看做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2.第二节诗的两个问题与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
【交流点拨】第一节诗的四个问题,是问为什么这些古生物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感叹变化之大,是从古今对比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而第二节诗却是由眼前的化石想象到古生物生活的时代。想了解这些古生物的世界,突发奇想,想让化石说话。
名言警句积累
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
③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约翰·穆勒)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
学生听讲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
交流讨论
积累
板书设计
化石吟 总(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张锋 分(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总(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教学
反思
学生从从文章人生体验中,获得了自己的人生启示。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九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年 11 月 3 日 第 2 节 总第 36 课时
课 题
次北固山下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
过程与方法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标要求
重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教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明义
(三)感悟抒情
(四)拓展达理
(五)背诵体味
(六)拓展作业
(一)导入新课
王湾,洛阳人,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但今天我们仍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啊。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⑴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⑵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⑶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⑷青山:指北固山。
⑸行舟:乘船前行。
⑹绿水:长江。
⑺前:向前航行。
⑻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⑼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⑽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⑾旧年:未尽的一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⑿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⒀乡书:家书(家信),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课外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自由朗读。
听老师范读。
齐读
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讲述诗歌内容
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回忆背诵《静夜思》《泊船瓜洲》
自由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描写江南胜景
颔联春江行舟图
颈联舟行江上,即将天亮时的所见所感
尾联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
反思
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第 九 周 课 时 教 案
2015年 11 月 2 日 第 1 节 总第35 课时
课 题
观沧海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将来为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建功立业。
课标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重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法
创设情境、声情并茂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
教具 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四)、赏析与理解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听讲,迅速进入情境
识记作者、了解背景
仔细听老师范读课文,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
认读生字词两遍
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
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
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释译全诗
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
讨论
齐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向荣姿态) 借景抒情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歌咏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博大胸襟)
教学
反思
这次教学是依托我校“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近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具体做法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并在感受中把学生的“说”变成学生们的“先写后说”,在表达上是把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转换成先书面表达后口语表达的一种尝试。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想象,再构思——组织语言,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从表达方式上,还是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