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蝙蝠和雷达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9蝙蝠和雷达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5 12:19:59

文档简介

11、蝙蝠与雷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填表、绘图、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认识事物,导入课题
1.老师板书“蝙蝠”,趁机进行生字教学,问:蝙蝠这种动物大家熟悉吧?谈谈你知道哪些关于蝙蝠的知识?指生回答,之后课件出示“蝙蝠”简介。
2.老师板书“雷达”,问:对于雷达,你了解些什么?指生回答,之后课件出示“雷达”简介。
3.那“蝙蝠”与“雷达”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老师趁机板书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①、读课文时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②、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课件逐组出示生字新词。
(1)指名读----正音读----齐读。
(2)你发现课件中词语的特点了吗?指名答。
(3)哪些词语很容易写错?请同学来提醒大家。
趁机进行“荧”、“避”等易错字的教学。
4.“蝙蝠”与“雷达”有什么关系呢?用文章中的语言来说说。指名答。
5.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两句话,指导学生读通句子,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雷达、蝙蝠、飞机之间的关系: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抓住“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句语言,探究课文内容,了解蝙蝠飞行的奥秘。
1.这儿的“启示”是什么意思?能给它找找近义词吗?
2.飞机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呢?找出文中语句。课件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3.齐读这句话,谈谈从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趁机将“无论、从来、极细、灵巧”这些词语点成着重字体,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蝙蝠飞行水平这么好,究竟靠的是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默看4、5两自然段,同桌两人合作完成表格。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5.学生汇报,趁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实验,及时表扬。
6.从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四、质疑延伸,布置作业:
1.是呀!斯兰瑞尼的实验只能证明蝙蝠飞行跟什么有关,要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不知要实验多少回,研究多少次呢!那蝙蝠究竟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2.作业布置:作业本相应习题。
附板书:见教案中的表格。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附板书:
课件12张PPT。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与雷达(第一课时)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觅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象征“福气”。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
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
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
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
航海、航空等方面。初读课文要求:
1.读课文时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蝙蝠 飞蛾 蚊子 铃铛 苍蝇 障碍物 荧光屏 揭开 推进 摹仿 避开 晴朗 敏锐 横七竖八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
说说三者的关系吗?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是呀!斯兰瑞尼的实验只能证明蝙蝠飞行跟什么有关,要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不知要实验多少回,研究多少次呢!那蝙蝠究竟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11、蝙蝠与雷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填表、绘图、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蝙蝠的飞行和什么有关?指名回答填空题。课件出示:蝙蝠飞行不是靠( ),而是靠( )和( )。
2.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到答案。
二、画图演示,突破重点
1.指名回答,课件投放第六自然段内容:“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2.集体朗读,之后请读懂的学生上台边画图画边讲演,其他同学评议。之后让全体同学看着课件的演示说一说蝙蝠飞行的秘密。
3.的确,蝙蝠就靠着嘴和耳朵的配合,在夜间灵敏地飞行。于是,人们就模仿蝙蝠,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课件出示这一句话:“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儿“模仿”的意思是什么?飞机探路的方法是怎样的呢?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纸上画图演示,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图,等同学们画好后进行讲解。
4.是呀!飞机就是模仿蝙蝠来进行探路的,谁能来说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呢?课件出示填空题: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像这样从动、植物的结构、功能上得到启发,为人类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的学科叫仿生学。录像简介仿生学。
2.是呀!自古以来,人类从从动、植物的结构、功能上得到启发,而创造发明了不少东西,像----课件补充其他的发明创造,让学生试着用“谁根据什么东西的哪个特点,创造出了什么东西”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
3.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从哪些动、植物身上得到?指名回答。
4.哇!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创造发明可真多呢!其实,生物界中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人类去利用,去发明。让我们从小学做科学家,学会观察,学会试验,学会创造!
附板书:蝙蝠探路图和雷达探测图
课件13张PPT。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复习回顾:
蝙蝠飞行不是靠( ),而是靠( )和( )。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障碍物蝙蝠嘴耳超声波反射蝙蝠探路示意图)))))(((((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障碍物雷达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反射雷达探路示意图)))))(((((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你知道吗?( 谁 )根据(什么)( 怎样)的特点,发明了(什么)。
( )根据( )( )的特点,发明了( )。
( )根据( )( )的特点,发明了( )。
生物界中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人类去利用,去发明。让我们从小学做科学家,学会观察,学会试验,学会创造!老师寄语——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