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一轮专题复习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教案、课件、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化学一轮专题复习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教案、课件、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1-15 08:41:20

文档简介

实验微专题复习——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实验
课前导学案
【课标要求】
1.能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建立解答探究类实验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建立思维模型,落实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一、知识积累
写出下列微粒的颜色
①Cu ⑤Cu2O
②CuO ⑥CuSO4溶液
③[Cu(NH3)4]2+ ⑦[Cu(NH3)2]+
④CuI ⑧[CuCl4]2-
教材链接
梳理出必修一课后练习题中的探究实验
核心考点梳理
(2024·北京,19)19.(14分)某小组同学向的的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粉、粉和粉,探究溶液中氧化剂的微粒及其还原产物。
(1)理论分析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可将还原为的金属是_________。
(2)实验验证
实验 金属 操作、现象及产物
I 过量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固体中未检测到单质
II 过量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 无气泡冒出,此时溶液为3~4,取出固体,固体中未检测到单质
III 过量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 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当溶液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单质
①分别取实验I、Ⅱ、Ⅲ中的少量溶液,滴加溶液,证明都有生成,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实验Ⅱ、Ⅲ都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实验Ⅱ未检测到单质进行分析及探究。
i.a.甲认为实验Ⅱ中,当、浓度较大时,即使与反应置换出少量,也会被、消耗。写出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____________.
b.乙认为在为3~4的溶液中即便生成也会被消耗。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和现象)。
证实了此条件下可忽略对的消耗。
c.丙认为产生的红褐色沉淀包裹在粉上,阻碍了与的反应。实验证实了粉被包裹。
i.查阅资料:开始沉淀的约为1.2,完全沉淀的约为3。
结合a、b和c,重新做实验Ⅱ,当溶液为3~4时,不取出固体,向固-液混合物中持续加入盐酸,控制,__________________ (填实验操作和现象),待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单质。
(3)对比实验Ⅱ和Ⅲ,解释实验Ⅲ的固体中检测到单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梳理核心考点:
你认为的难点:
课中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建立解答探究类实验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自主探究,应用思维模型,提升“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探究过程】
探究任务一、物质性质探究
例1(2024·山东,14)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其中红色钧瓷的发色剂为Cu2O。
为探究Cu2O的性质,取等量少许Cu2O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进行如下实验。
则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及现象
试管甲 滴加过量溶液并充分振荡,砖红色沉淀转化为另一颜色沉淀,溶液显浅蓝色;倾掉溶液,滴加浓硝酸,沉淀逐渐消失
试管乙 滴加过量氨水并充分振荡,沉淀逐渐溶解,溶液颜色为无色;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
A.试管甲中新生成的沉淀为金属Cu
B. 试管甲中沉淀的变化均体现了HNO3的氧化性
C. 试管乙实验可证明Cu(Ⅰ)与NH3形成无色配合物
D. 上述两个实验表明Cu2O为两性氧化物
[思维过程]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
2.分析现象:
(1)预测试管甲中产生的另一颜色沉淀是
判断依据:
试写出试管甲中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2)分析试管乙中现象,判断Cu2O与6mol/L氨水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思考:通过以上探究Cu2O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思维模型]
[原题改编]1.向盛有少量Cu2O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浓硝酸,实验现象是: ,
原因是: 。
下列能除去Cu粉中混有的少量Cu2O的是( )
A.稀硫酸 B.蒸馏水 C.浓硝酸 D.浓氨水
3.已知,CuCl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可溶于氨水,试判断产物为 (填化学式)。
探究任务二、反应产物探究
例2(2023 北京卷,19)资料显示,I2可以将Cu氧化为Cu2+。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被I2氧化的产物及铜元素的价态。
已知:I2易溶于KI溶液,发生反应I2+I-I3- (红棕色);I2和I3-氧化性几乎相同。
1.将等体积的KI溶液加入到m mol铜粉和n molI2(n>m)的固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记录如下:
c(KI) 实验现象
实验Ⅰ 0.01 mol·L-1 极少量I2溶解,溶液为淡红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淡红色
实验Ⅱ 0.1 mol·L-1 部分I2溶解,溶液为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棕色
实验Ⅲ 4 mol·L-1 I2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
初始阶段,被氧化的反应速率:实验Ⅰ (填“>”“<”或“=”)实验Ⅱ。
实验Ⅲ所得溶液中,被氧化的铜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有[Cu(H2O)4]2+ (蓝色)或[CuI2]- (无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步骤a.取实验Ⅲ的深红棕色溶液,加入CCl4,多次萃取、分液。
步骤b.取分液后的无色水溶液,滴入浓氨水。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并逐渐变深。
ⅰ.步骤a的目的是 。
ⅱ.查阅资料,2Cu2++4I-=2CuI↓+I2,[Cu(NH3)2]+(无色)容易被空气氧化。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的溶液中发生的变化:
(3)结合实验Ⅲ,推测实验Ⅰ和Ⅱ中的白色沉淀可能是CuI,实验Ⅰ中铜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别取实验Ⅰ和Ⅱ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洗涤后得到白色沉淀,加入浓溶液, (填实验现象)观察到少量红色的铜,分析铜未完全反应的原因是
上述实验结果,I2仅将Cu氧化为价。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实验,证实了I2能将Cu氧化为Cu2+。装置如图所示,a、b分别是 。
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在上述实验中Cu被I2氧化的产物中价态不同的
原因 。
[思维模型]
[原题改编]1.结合实验Ⅰ、Ⅱ、Ⅲ的现象分析加入KI溶液的作用: 。
[针对练习](2023 湖北节选)学习小组探究了铜的氧化过程及铜的氧化物的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过量反应的探究如下:
实验②中Cu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
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比较实验①和②,从氧化还原角度说明的作用是 。
用足量NaOH处理实验②新制的溶液得到沉淀X,元素分析表明X为铜的氧化物,提纯干燥后的X在惰性氛围下加热,mgX完全分解为ng黑色氧化物Y,。
则X的化学式为 。
探究任务三、自主探究
【教材链接】鲁科版必修一P119观察铜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后溶液颜色,请同学们针对绿色产生的原因展开探究。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你的猜想。
猜想1:
验证方案:
猜想2:
验证方案:
【收获反思】
【课堂达标】
(2024·北京,19改编)某小组同学向pH=1的的Fe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Cu粉、粉和粉,探究溶液中氧化剂的微粒及其还原产物。实验验证
实验 金属 操作、现象及产物
I 过量Cu 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固体中未检测到Fe单质
Ⅱ 过量Zn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反应缓慢,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无气泡冒出,此时溶液为3~4,取出固体,固体中未检测到单质
Ⅲ 过量Mg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pH逐渐增大,产生了大量红褐色沉淀后,持续产生大量气泡,当溶液为3~4时,取出固体,固体中检测到单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结合实验现象Ⅱ可判断金属活泼性:ZnB.分别取实验I、Ⅱ、Ⅲ中的少量溶液,滴加溶液,都有蓝色沉淀产生
证明都有Fe2+生成
C.实验Ⅱ未检测到Fe2+与溶液中Fe3+、H+的浓度大小无关
对比实验Ⅱ、Ⅲ,实验Ⅱ的固体中未检测到单质,可能是产生的红褐色沉淀包裹在Zn粉上阻碍了与的反应
课后巩固案
1.(2024·湖南,7改编)某学生对Cu与稀HNO3反应做了探究,发现如下现象:
①铜丝表面缓慢放出气泡,锥形瓶内气体呈红棕色;
②铜丝表面气泡释放速度逐渐加快,气体颜色逐渐变深;
③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至几乎无色;
④锥形瓶中液面下降,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最终铜丝与液面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回答下列问题
开始阶段铜丝表面气泡释放速度缓慢,原因可能是
锥形瓶内出现了红棕色气体,方程式表示产生红棕色的原因
2.(2024·湖北,节选) 学习小组为探究、能否催化的分解及相关性质,室温下进行了实验I~Ⅳ。
实验I 实验Ⅱ 实验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为红色,伴有气泡产生 溶液变为墨绿色,并持续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已知:为粉红色、为蓝色、为红色、为墨绿色。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I表明_______(填“能”或“不能”)催化的分解。实验Ⅱ中大大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实验Ⅲ初步表明能催化的分解,写出在实验Ⅲ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实验I表明,反应难以正向进行,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分别与配位后,正向反应能够进行的原因_______。
实验Ⅳ:
(3)实验Ⅳ中,A到B溶液变为蓝色,并产生气体;B到C溶液变为粉红色,并产生气体。从A到C所产生的气体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答案
(1)铜表面有氧化铜 (2)3NO2=2HNO3+NO
(1) ①. 不能 ②. 与按物质的量之比4:1发生反应,实验中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3 ③.
④.
(2)实验Ⅲ的现象表明,Co3+、Co2+分别与配位时,更易与反应生成(该反应为快反应),导致几乎不能转化为,这样使得的浓度减小的幅度远远大于减小的幅度,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减小生成物浓度能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上述反应能够正向进行
(3) ①. ②.
【解析】
【分析】本题探究、能否催化的分解及相关性质。实验Ⅰ中无明显变化,证明 不能催化的分解;实验Ⅱ中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易转化为;实验Ⅲ中溶液变为墨绿色,说明更易与反应生成,并且初步证明在的作用下易被氧化为;实验Ⅳ中溶液先变蓝后变红,并且前后均有气体生成,证明在酸性条件下,易转化为,氧化性强,可以把氧化为。(共21张PPT)
探究实验微专题复习
--以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为例
考点 十年考情(2015-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 探究物质的性质 2024 山东卷 2024 湖北卷 2022 北京卷 2021 北京卷、2021 广东 2019 北京卷 2018 海南卷 2017 北京 2016 北京理综、2016 全国II卷 试题情境:具体的化学问题或化学现象
特点:在实验结果不知晓的情况下,由 实验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内容:物质组成的探究
物质性质的探究
化学反应原理、反应规律
解题要求:对于题中的异常现象要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推测,并仔细推敲其是否合理。
考点2 探究反应的产物 2024 北京卷、 2023 北京卷、2023 湖北省 2020 北京卷
考情分析
体验高考----探究实验考什么?怎么考?
课前案考点梳理
课堂探究案批阅
学情分析
1.能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建立解答探究类实验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自主探究,应用思维模型,提升“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
【探究过程】探究任务一 物质性质探究
例1(2024·山东14)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
其中红色钧瓷的发色剂为Cu2O。为探究Cu2O的性质,取等量少许Cu2O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进行如下实验。则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及现象
试管甲 滴加过量0.3mol·L-1HNO3溶液并充分振荡,砖红色沉淀转化为另一颜色沉淀,溶液显浅蓝色;倾掉溶液,滴加浓硝酸,沉淀逐渐消失
试管乙 滴加过量6mol·L-1氨水并充分振荡,沉淀逐渐溶解,溶液颜色为无色;静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
【思维过程】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 。
2.分析现象:
(1)预测试管甲中产生的另一颜色
沉淀是 ,
依据: ,
写出试管甲中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2)分析试管乙中现象,判断Cu2O
与6mol/L氨水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探究Cu2O的性质
Cu
Cu20中Cu为+1价,溶液显浅蓝色,生成了Cu2+,沉淀中的Cu元素化合价低于+1价
Cu2O+2H+=Cu2++Cu+H2O
无色溶液→深蓝色溶液
可知Cu2O能与NH3 形成无色配合物。
【探究过程】探究任务一 物质性质探究
【思维建模】
明确实验目的
关注实验现象
确定化学反应
联系反应原理
总结实验结论
例1(2024·山东14)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
其中红色钧瓷的发色剂为Cu2O。为探究Cu2O的性质,取等量少许Cu2O分别加入甲、乙两支试管,进行如下实验。则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甲中新生成的沉淀为金属Cu
B. 试管甲中沉淀的变化均体现了HNO3的氧化性
C. 试管乙实验可证明Cu(Ⅰ)与NH3形成无色配合物
D. 上述两个实验表明Cu2O为两性氧化物
AC
考点:
产物、物质性质、实验现象、物质类别等的判断
【思考】通过以上探究,总结Cu2O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探究过程】探究任务一 物质性质探究
[原题改编]
1.向盛有少量Cu2O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浓硝酸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现象: ,
原因: 。
2. 下列能除去Cu粉中混有的少量Cu2O的是( )
A.稀硫酸 B.蒸馏水 C.浓硝酸 D.浓氨水
3.已知,CuCl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可溶于氨水,
试判断产物为 (填化学式)。
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绿色,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氧化亚铜被氧化,本身被还原为NO2
AD
[Cu(NH3)2]Cl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例2(2023 北京卷,19)资料显示,I2可以将Cu氧化为Cu2+。
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u被I2氧化的产物及铜元素的价态。
已知:I2易溶于KI溶液,发生反应I2+I- I3- (红棕色);I2和I3-氧化性几乎相同。
1.将等体积的KI溶液加入到m mol铜粉和n mol I2(n>m)的固体混合物中,振荡。
实验记录如下:
c(KI) 实验现象
实验Ⅰ 0.01 mol·L-1 极少量I2溶解,溶液为淡红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淡红色
实验Ⅱ 0.1 mol·L-1 部分I2溶解,溶液为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转化为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棕色
实验Ⅲ 4 mol·L-1 I2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充分反应后,红色的铜粉完全溶解,溶液为深红棕色
【题意解读】
题设信息
解读:n>m,I2足够多,理论可发生Cu+I2=CuI2
反应条件信息
实验现象
实验目的
解读信息
分析现象

>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I2、I3-
(深红棕色)
CCl4
无色
[CuI2]-
微观变化
(1)初始阶段Cu被氧化的反应速率:实验Ⅰ (填“>”“<”或“=”)实验Ⅱ。
(2)实验Ⅲ所得溶液中,被氧化的铜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有[Cu(H2O)4]2+ (蓝色)或[CuI2]- (无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步骤a.取实验Ⅲ的深红棕色溶液,加入CCl4,多次萃取、分液。
步骤b.取分液后的无色水溶液,滴入浓氨水。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并逐渐变深。
ⅰ.步骤a的目的是 。




[CuI2]-
O2+NH3·H2O
NH3·H2O
易被
氧化
[Cu(NH3)2]+
[Cu(NH3)4]2+


深蓝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2)实验Ⅲ所得溶液中,被氧化的铜元素的可能存在形式有[Cu(H2O)4]2+ (蓝色)或[CuI2]- (无色),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步骤a.取实验Ⅲ的深红棕色溶液,加入CCl4,多次萃取、分液。
步骤b.取分液后的无色水溶液,滴入浓氨水。溶液颜色变浅蓝色,并逐渐变深。
ⅰ.步骤a的目的是 。
ⅱ.查阅资料,2Cu2++4I-=2CuI↓+I2,[Cu(NH3)2]+(无色)容易被空气氧化。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步骤b的溶液中发生的变化

[CuI2]- +2 NH3·H2O=[Cu(NH3)2]++2H2O+2I-、
4[Cu(NH3)2]++O2 +8NH3·H2O=4[Cu(NH3)4]2++2H2O+4OH-+6H2O
2Cu+I2=2CuI或2Cu+KI3=2CuI+KI




CuI
[CuI2]-
KI溶液
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
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无色
络合反应
实验Ⅰ、Ⅱ中c(I-)小,产生CuI白色沉淀附着在铜的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包裹现象”
(3)结合实验Ⅲ,推测实验Ⅰ和Ⅱ中的白色沉淀可能是CuI,
实验Ⅰ中铜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别取实验Ⅰ和Ⅱ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洗涤后得到白色沉淀,加入浓KI溶液 后的现象 ,
观察到少量红色的铜,分析铜未完全反应的原因是

(4) 上述实验结果,I2仅将Cu氧化为+1价。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电化学实验,
证实了I2能将Cu氧化为Cu2+。
装置如图所示,a、b分别是 。
原因?
隔绝O2目的?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铜 含nmol I2的4 mol·L-1的KI溶液
(5)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在上述实验中Cu被I2氧化的产物中价态不同的原因

电化学实验中,由于氧化性I2>Cu2+,I2将Cu氧化为Cu2+;实验Ⅰ、Ⅱ、Ⅲ,体系中有I-,生成CuI或[CuI2]-,使+1价铜的还原性减弱,I2不能氧化CuI或[CuI2]-
1.知道实验要干什么
2.根据化学情境或题目
所给的实验目的并结
合元素化合物的有关
知识获取实验原理
1.题干信息
2.情景信息
3.题设信息
4.实验装置
5.实验现象
6.已有信息
1.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离子共存
3.盐类水解
4.沉淀的溶解与转化(Ksp计算)
5.电化学原理.
6.平衡移动原理
明目的
析原理
找信息
定方案
看装置
出结论
守规范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针对练习](1)Cu+H2O2+2H+= Cu2++2H2O
O2
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但可增强H2O2的氧化性
(2)CuO2
【拓展思考】 1.由以上探究过程可知Cu(Ⅰ)、Cu(Ⅱ)极易形成配位化合物,请从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2.结合实验现象,判断配位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 。
NH3>Cl->H2O
【探究过程】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探究过程】任务三 自主探究
【教材链接】铜与稀硝酸、浓硝酸反应的性质探究
链接:人教版必修二
P15实验5—8
放倒吸
(2023·湖北,18) 学习小组探究了铜的氧化过程及铜的氧化物的组成。
回答下列问题:
(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装置如下图,仪器A的名称为 ,
装置B的作用为 。
具支试管
【探究过程】任务三 自主探究
【课堂小结】
探究性实验
物质性质探究
反应产物探究
【探究过程】
自主探究
模型应用
【探究过程】
愿你时时遇见美好
感谢聆听(共24张PPT)
探究实验微专题复习
--以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为例
说课内容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1.课标解读
【教学分析】
1.《学业质量水平2-3》要求:能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能提出有意义的实验探究问题。根据已有经验和资料做出预测和假设,能设计简单实验方案,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反应条件并顺利完成实验;能收集和表述实验证据。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
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水平3》要求: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化学探究问题,能做出预测和假设,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考点 十年考情(2015-2024) 命题趋势
考点1 探究物质的性质 2024 山东卷 2024 湖北卷 2022 北京卷 2021 北京卷、2021 广东 2019 北京卷 2018 海南卷 2017 北京 2016 北京理综、2016 全国II卷 试题情境:具体的化学问题或化学现象
特点:在实验结果不知晓的情况下,由 实验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内容:物质组成的探究
物质性质的探究
化学反应原理、反应规律
解题要求:对于题中的异常现象要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推测,并仔细推敲其是否合理。
考点2 探究反应的产物 2024 北京卷、 2023 北京卷、2023 湖北省 2020 北京卷
【教学分析】
2.考情分析
体验高考----探究实验考什么?怎么考?
【教学分析】
3.学情分析
课前案考点梳理
课堂探究案批阅
(1)能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建立解答探究类实验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自主探究,应用思维模型,培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4.学习目标
【教学分析】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设计意图】落实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多变的含铜微粒颜色为实验探究提供依据
【设计意图】将问题分解,结合学生实际设置小台阶,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构建思维模型。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一 物质性质探究
【授课方式】将分析过程设置为思维问题,引导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暴露学生的思维盲区。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一 物质性质探究
【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建立探究实验的思维模型。
【设计意图】设置思考题,归纳核心考点,构建思维模型,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维品质。
总结核心考点:
1.产物、物质性质、实验现象、物质类别等的判断;
2.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原理应用。
【思考】通过以上探究,总结Cu2O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一 物质性质探究
【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
应用思维
模型,
结合原题
实验情境
必备知识
回扣教材
等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改编原题,提高复习效率,高考试题情境素材是精选的,非常有挖掘价值。 一个素材,从多方面命题。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授课方式】
鼓励引导
学生应用
思维模型,
帮助学生
梳理信息
解读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拥有勇于探索、
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从
“变量唯一”、
实验现象
到微观变
化角度分
析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变化,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目标。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
分析错因
应用微观
思维导图
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变化,落实“宏观
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目标。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
借用上一
题结论,
三组实验
条件对比
推导反应
确定现象
【设计意图】1.化学反应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提醒学生重视反应原理的分析。从微 观现象到宏观变化,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目标。
2.“包裹现象”的总结,注重知识的迁移。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授课方式】
总结三组
实验结果,
让学生将 Cu+I2=CuI2
设计为电
化学装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创新意识。进一步落实“科学探究和创新 意识”的学科素养。
1.知道实验要干什么
2.根据化学情境或题目
所给的实验目的并结
合元素化合物的有关
知识获取实验原理
1.题干信息
2.情景信息
3.题设信息
4.实验装置
5.实验现象
6.已有信息
1.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离子共存
3.盐类水解
4.沉淀的溶解与转化(Ksp计算)
5.电化学原理.
6.平衡移动原理
明目的
析原理
找信息
定方案
看装置
出结论
守规范
【设计意图】建立思维模型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知识的能力。
【授课方式】
学生自主
完成,
老师点拨
【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
体会多角
度看问题,
模块知识
融合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二 反应产物探究
【设计意图】挖掘高考题情景素材,模块融合,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探究任务三 自主探究
【授课方式】
引导学生
分析异常
现象,
确定探究
目的
【设计意图】1.教考衔接,挖掘教材素材;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化学探究问题,做出预测和假设, 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的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
【授课方式】
学生总结
老师完善
重在思维
方法总结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建模—用模—活模
【授课方式】
学生自主
思考、
合作探究
相结合
【教学反思】
3. 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建立解决某类化学实验问题的特定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
1.本节课借助高考题(原题、改编、自主命题等)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老师点拨讲解等方式,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2.但复杂的实验情境或开放性探究问题,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愿你时时遇见美好
感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