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单元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含3课时)(含课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单元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含3课时)(含课时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13 19: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声音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本单元以“声音”为主题,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声音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变化等科学原理。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中的声音与光的传播。学习内容: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学业要求:能解释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改变与振动变化的关系。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传播,了解生产生活中的噪声现象和防噪办法。能利用磁铁的基本性质解释某些生活现象(本要求在本单元虽未直接涉及,但属于相关科学领域的拓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产生》:本课设计了两个科学实践活动,一是感知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体会声音的美妙;二是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观察音叉、鼓、锣、喉咙等发声时产生的振动现象,得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声音的传播》:本课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察和实验活动,探究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以及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方向和特点,最后得出声音可以在不同物质中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结论。《声音的变化》: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能产生不同强弱、高低声音的简易装置,研究使物体发出的声音产生变化的因素,发现声音的强弱、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快慢有关。此外,还介绍了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噪声的危害以及防治噪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基础性的认识,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以及人耳如何接收声音的。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多个发声物体,记录并寻找发声规律。但对于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与高低等变化,学生仍充满好奇,乐于进一步探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记录及科学探究能力,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知道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能提出防止噪声的办法。科学思维:能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变化等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订研究计划。能制作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研究影响声音变化的因素。能收集、记录关于声音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论。探究实践: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变化,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态度责任:学生能保持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学生能够了解防治噪声的技术,愿意养成控制噪声的意识,保护听力。
单元结构化活动 感知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体会声音的美妙以及带给我们的信息。2. 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观察音叉、鼓、锣、喉咙等发声时产生的振动现象,得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3. 声音的传播实验:通过在不同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特点。4. 声音的变化实验:制作简易装置,探究声音强弱、高低变化的因素,了解物体的振动幅度和快慢对声音的影响。5. 噪声与防治:介绍噪声的危害,学习防治噪声的方法,培养控制噪声的意识。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实验操作、记录观察结果等。2. 实验报告: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评价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单元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等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4. 项目作业: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乐器,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对声音产生和变化的理解。5. 小组评价:在小组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分享想法的意愿。
第十三课时《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声音产生的条件,并学会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方式,提升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解释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声音产生的现象。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和条件,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安全规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培养安全意识。
学生能够保持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和条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物体发声方式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教师播放不同声音(如音乐、动物叫声、交通工具声音等)的音频,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通过播放音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1:敲击实验学生使用鼓、铃铛等乐器,观察并描述敲击后物体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活动2:弦振动实验学生使用小提琴弦或吉他弦,拨动弦并记录弦振动和声音产生的现象。活动3:鼓面振动实验学生用鼓槌敲击鼓面,并在鼓面上撒上细沙,观察沙子的跳动与声音的关系。活动4:声音传播实验学生使用纸杯和细绳制作简易电话,尝试通过拉紧的细绳传递声音。活动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实验学生将闹钟放入水中,并用耳朵贴在烧杯壁上听声音,再将闹钟悬挂在空气中听声音,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 通过直观观察,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通过拨动弦的实验,学生进一步了解弦乐器发声的原理。通过沙子的跳动,学生直观地看到鼓面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通过简易电话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讨论并列举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通讯、娱乐、报警等。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升科学素养。
(四)知识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声音产生的原理、条件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______产生的。
答案:物体的振动
2、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答案:固体、液体、气体
3、拨动琴弦时,琴弦会______,从而产生声音。
答案:振动
4、说话时,我们的声带会______,从而发出声音。
答案:振动
(二)、判断题
1、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物体振动得越快,产生的声音就越高。(√)
3、敲击鼓面时,鼓面不会振动。(×)
4、说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
A. 鸟儿飞行 B. 树叶摇动 C. 弹琴时琴弦振动
2、声音在下列哪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快?(A)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3、下列哪项不是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C)
A. 通讯 B. 娱乐 C. 照明
(四)、简答题
1、简述声音产生的原理。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或其他介质也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答案: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时,我们可以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通过钢管(固体)传播的,第二次是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材料:真空泵、玻璃钟罩、闹钟或铃铛。
实验步骤:
1、将闹钟或铃铛放入玻璃钟罩内。
2、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直至形成真空环境。
3、观察并记录闹钟或铃铛在真空环境中的声音情况。
实验现象:在抽出空气的过程中,闹钟或铃铛的声音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
实验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中没有介质可以传递振动。
第十四课时《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和规律。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基本概念,并能解释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释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传播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安全规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培养安全意识。
学生能够保持对声音传播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基本原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难点: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折射等现象,以及声音传播与介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教师播放两段录音,一段是在室内录制的,另一段是在空旷的田野上录制的。提问:“你们听出了什么不同?为什么声音在两种环境中听起来不一样?” 通过对比录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环境差异,激发探究声音传播原理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1:介质实验学生使用闹钟或手机铃声,分别放在空气、水、沙子等不同介质中,观察并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活动2:传播速度实验学生使用秒表和两个相同的闹钟,分别将闹钟放在同一位置,但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木头)隔开,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到听者耳朵所需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活动3:障碍物实验学生使用纸板、玻璃板等障碍物,将闹钟放在障碍物一侧,观察并记录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折射等现象。活动4:回声实验学生在教室或空旷的场地中,大声喊叫或拍手,观察并记录回声现象。活动5:声音定位实验学生蒙上眼睛,通过听声音的方向和距离,尝试定位发声物体的位置。 通过实验,学生直观感受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有影响。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加深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传播特性,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的反射现象,以及回声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定位的基本原理,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讨论并列举声音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声纳测距、医学诊断(超声波)、音乐演奏等。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声音传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升科学素养。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条件、速度差异以及应用实例。 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声音传播需要______。
答案:介质
2、声音在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快,______中次之,______中最慢。
答案: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______和______现象。
答案:反射、折射
4、医生使用______进行医学诊断,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______的特性。
答案:超声波、信息
(二)、判断题
1、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快。(×)
3、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发生反射现象。(√)
4、声纳是利用声音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
(三)、选择题
1、下列哪种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A)
A. 钢铁 B. 水 C. 空气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主要形式是:(B)
A. 波动 B. 纵波 C. 横波
3、当我们听到回声时,这主要是因为声音:(C)
A. 在空气中被吸收 B. 遇到障碍物时被完全反射 C. 遇到障碍物时被部分反射
(四)、简答题
1、解释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舱外不能通过说话直接交流?
答案:因为太空舱外是真空状态,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2、描述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答案: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因为固体分子排列紧密,声波传递时能量损失小;在液体中次之,因为液体分子间也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在气体中最慢,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声波传递时能量损失较大。
3、举例说明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例如,医生使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原理是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与正常组织不同,从而可以检测到异常组织。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距离是否相同。
实验材料:手机或闹钟、三种不同介质(如空气、水、木板)、卷尺。
实验步骤:
1、在同一位置使用手机或闹钟发出声音。
2、分别将听筒或耳朵放在空气、水、木板等不同介质中,测量并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最大距离。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距离的差异。
实验结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通常比在水和木板中远,因为空气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较小。
实验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距离不同,这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等物理特性。
第十五课时《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声音的变化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测量等科学方法,探究影响声音变化的因素。
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变化的基本原理,包括音量、音调、音色等概念,并能解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声音的变化。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并解释不同条件下声音变化的规律。
科学素养:
学生掌握声音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声音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责任态度:
学生能够遵守实验安全规范,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培养安全意识。
学生能够保持对声音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声音变化的基本原理,包括音量、音调、音色等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声音的变化。
难点:理解声音变化过程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包含不同音量、音调和音色的音乐,提问:“你们能听出这段音乐中有哪些声音的变化吗?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聆听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变化,激发探究声音变化原理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1:音量变化实验学生使用不同力度的敲击乐器(如鼓、铃铛等),观察并记录声音音量的变化。活动2:音调变化实验学生使用弦乐器(如吉他、小提琴等),通过改变弦的紧张程度和长度,观察并记录声音音调的变化。活动3:音色变化实验学生使用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如木鱼、铜锣等),观察并记录声音音色的差异。活动4:环境对声音变化的影响实验学生在不同的环境(如室内、室外、空旷地带等)中说话或敲击乐器,观察并记录声音传播和变化的情况。活动5:声音合成实验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如音频编辑软件)尝试合成不同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声音,观察并记录合成声音的特点。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音量与敲击力度之间的关系,掌握音量变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音调与弦的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掌握音调变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音色与乐器材质之间的关系,掌握音色变化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了解环境对声音传播和变化的影响,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生活应用 活动:学生讨论并列举声音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音乐演奏、通讯设备、声音识别系统等。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声音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提升科学素养。
(四)知识总结 活动: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声音变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应用实例。 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声音的大小通常用______来描述。
答案:音量
2、声音的高低通常用______来描述。
答案:音调
3、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______,这是由乐器的材质和构造决定的。
答案:音色
4、在室内说话时,声音传播的距离通常比室外______。
答案:短
(三)、判断题
1、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声音的音量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3、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完全相同的音调。(×)
4、在不同的环境中,声音的传播和变化是完全相同的。(×)
(四)、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因素不影响声音的音调?(B)
A. 声源的振动频率 B. 声源的材质 C. 声源的振动幅度
2、下列哪个因素决定了声音的音色?(A)
A. 乐器的材质和构造 B. 声源的振动频率 C. 声源的振动幅度
3、在下列哪些环境中,声音传播的距离最短?(C)
A. 空旷的田野 B. 安静的图书馆内部 C. 墙壁光滑且紧密连接的室内(如录音棚)
(注:C选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墙壁光滑且紧密连接的室内环境容易形成声音的回响和反射,减少了声音的有效传播距离,特别是在没有吸音材料的情况下。而A选项的空旷田野虽然声音会扩散,但传播距离相对较远;B选项的图书馆内部虽然安静,但声音的传播并不受太多阻碍。)
(四)、简答题
1、请解释什么是声音的音量?
答案: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通常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大;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小。
2、举例说明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案: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音乐演奏、电话通讯、广播电视、警报系统、动物间的交流等。
3、为什么在不同材质的乐器上弹奏相同的音符,听起来却不同?
答案:因为不同材质的乐器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和音色特性,即使弹奏相同的音符,也会因为乐器本身的物理特性而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五)、实验探究题
实验题目: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实验材料:闹钟、秒表、长尺、水槽、水、木板等。
实验步骤:
1、将闹钟设置为响铃状态,并放置在空气中,用秒表测量声音从闹钟发出到被听到的时间(确保测量条件一致,如距离、环境等)。
2、将闹钟放入水槽中,用秒表测量声音从水中传播到水面的时间(同样确保测量条件一致)。
3、将闹钟放在木板上,用秒表测量声音通过木板传播到空气的时间(确保木板固定且测量条件一致)。
实验结果:记录并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所需的时间。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如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通常比水中慢,而固体介质(如木板)中的声音传播速度则可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