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间,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还学会使用打制石器的远古人类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马坝人
2.他们活动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方,他们已会人工取火,会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是 (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丁村人 D.山顶洞人
3.2021年,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业栽培技术。下列哪些作物是中国人最早栽培的 ( )
①稻 ②粟 ③黍 ④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神农教民种粟、黄帝“蒸谷为饭”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已经 ( )
A.出现原始农业 B.进入青铜时代 C.实行分封制度 D.掌握冶铁技术
5.某美食纪录片摄制组需要录制一组以“主食”为主题的内容,其中“华夏先民的口粮—粟”的外景地最适合选择在 ( )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河姆渡 D.陕西半坡村
6.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说明人们喜欢柳永的词,也说明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家。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的使用者是 ( )
A.北京人 B.河姆渡 C.半坡人 D.元谋人
7.下面是炎帝、黄帝与蚩尤三个部落的发展演变历程,正确的一项是 ( )
8.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A.领先世界 B. 多族交融 C.独立发展 D.一脉相承
9.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在如图所示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殷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0.《礼记》记述说“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第一个借助世袭之“礼”登上王位并治理国家的是 ( )
A.尧 B.舜 C.启 D.禹
11.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商朝 夏朝 西周 B.夏朝 商朝 西周 C.商朝 西周 夏朝 D.西周 商朝 夏朝
12.工具的发明不仅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对下列图片中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13.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4.国家博物馆举办“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用九幅画勾勒出孔子的一生。其中最能体现孔子教师身份的是 ( )
15.“光盘行动”是公众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号召人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就提倡“节俭”,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
A.老子 B.韩非 C.荀子 D.墨子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此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6.历史图片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成为历史知识的载体,根据下面图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写出图1图2从自然环境、气候状况,分析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分别建造下面房屋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
(4)该制度的实行有什么作用?(2分)
17.改革(变法)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1)材料一中的“他”后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谁?(1分)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2)材料二“商君治秦”的过程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使土地私有合法化的措施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变法对秦国的影响。(3分)
(4)战国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傲视群雄。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七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A A D B A B B C B B C C D
16.(1)图1是“干栏式房屋”,这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图2是“半地式圆形房屋”,这是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出现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2)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3)分封制;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17.(1)齐桓公。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成功了。启示: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