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
西晋的短暂统一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建立与八王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01
分久必合:
西晋统一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壹
七巧板:局势演变
263
魏
蜀
吴
266
280
魏
魏
吴
西晋
西晋
吴
西晋
西晋
西晋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书》
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衰败)……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
贰
放大镜:社会变化
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民生、民族
02
转瞬即分:
西晋灭亡
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石崇斗富
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
01
02
03
统治阶层腐朽
历史发展是不可逆的
分封制 郡县制
分裂战乱
统一安定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八王之乱危害巨大
八王之乱后,老百姓四处逃亡,背井离乡。天水、略阳(今甘肃地区)六郡数以万计的农民入川。
——《中国历史新编》
西晋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示意图
中原北方
南方
03
时代潮流:
北方民族内迁
中原北方
南方
蒙古北方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中原汉族南迁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晋书》
01
02
03
统治阶层腐朽
八王之乱危害巨大
民族矛盾
尖锐
280年
316年
西晋统一
西晋灭亡
十六国
东晋
苻坚
王猛
前秦改革
影响:使得前秦境内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使前秦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
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清绛色衣服。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国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叁
小探灯:内迁影响
经济、文化方面的民族交融
中国古代王朝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西晋统一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三国
时代特征:
政权分立
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时间:266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
316年,匈奴人攻陷都城,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人口大量南迁,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北方各族的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随堂检测
1.制作时间轴是梳理历史事件的重要方式,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 )
A.司马炎 280
B.司马懿 280
C.诸葛亮 317
D.孙权 317
2.西晋时的贵族、富豪还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火,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是( )
A.统治阶层追求享乐、奢靡
B.手工制品丰富
C.贵族、富豪控制社会经济
D.百姓生活困苦
A
魏灭蜀
263年
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263年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____年
A
随堂检测
3.这场动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逃亡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这场动乱史称( )
A.八王之乱
B.永嘉南渡
C.靖康之耻
D.靖难之役
4.下图是七年级(1)班同学们找到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出相同主题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游牧民族的生活
C.社会政治的变迁
D.各民族交流交融
B
A
随堂检测
5.根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少数民族这一做法说明当时( )
A.民族矛盾尖锐
B.已摆脱游牧文化束缚
C.民族交流、交往不断加深
D.自身经济发展迅速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