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汉武帝继位初期西汉面临的社会危机,提高提取有效信息和概括能力。(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学生能够掌握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具体措施,并能够对这些措施进行初步评价,认识到它们对于西汉国力逐渐强盛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列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说明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思考国家大一统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一、削弱地方势力
什么叫做“大一统”?
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很烦恼
政治烦恼
思想烦恼
经济烦恼
军事烦恼
如何解烦呢?
秦始皇
秦朝确立
汉朝巩固
汉
武
帝
创业难,守业更难,我该怎么办?
“大统一”仅仅指地域上的统一;“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一统”要广得多,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上的统一。
大
统
一
大
一
统
>
一、削弱地方势力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1、权力核心: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继承郡县制,但同时实行分封制)
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制
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
郡县制
西周
秦朝
西汉
历史遗留问题
郡国并行制=分封制+郡县制
虽然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但是诸侯的势力没有从根本上遏制,他们依然威胁着大一统王朝.
祖辈留下雄厚物质同时也留下祸根!
诸侯王手握任官、收税、铸币之权和兵权,势力膨账
一、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
政治上:诸侯势力和地方豪强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表现:
现在诸侯势力滔天。朕的皇叔梁王出行,千乘(shèng,兵车)万乘,竟比朕还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而中山靖王陪葬竟然使用金缕玉衣!爱卿,你觉得朕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诸侯王独霸一方: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金缕玉衣
(2)地方豪强横行乡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一、削弱地方势力
3.政治措施:
③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②人物:主父偃(yǎn)
④结果: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①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1)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削爵、夺地、除国
诸侯王
诸
侯
王
侯
侯
侯
侯
嫡长子
诸
侯
王
侯
侯
侯
侯
侯
侯
嫡长子
诸侯王
诸侯王
(嫡长子继承)
诸侯王
(嫡长子继承)
推恩令前
推恩令后
名为推恩德
实为削你国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诸侯王
侯国
新诸侯王
侯国
侯国
“推”是推行,“恩”是恩惠
一、削弱地方势力
3.借口:酎金夺爵---削爵、夺地、除国
“贡品不合格就可以夺取100多个列侯的爵位,我真棒”
推恩令之法实施,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推恩令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出效果的,刘彻想要成效更快的办法。而你作为乙方(谋臣),自然要满足甲方的要求。于是,你向皇帝献上一策。
陛下可还记得太宗皇帝
(汉文帝)时期的酎金律
酎(zhòu)金律
汉文帝时制定,规定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祀。
自是记得。你当如何?
那陛下不如拿贡金作筏子,削夺诸侯的爵位。
嗯,此法甚好,就依你所言吧。
于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宣布检查贡金成色,“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结果一连免了100多个侯爵,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一、削弱地方势力
推恩令的作用:
分化实力
转移矛盾
兵不血刃
“推恩令” 妙在哪里?
皇帝
诸侯王
侯
诸侯王
侯
侯
侯
中央统辖的郡
诸侯王
侯
侯
侯
侯
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名为推恩德
实为削你国
政治篇“推恩令” 的实施
引导探究
作用:1.方法缓和,不费一兵一卒,削弱诸侯国势力
2.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也不会再反抗中央。
酎金夺爵
一、削弱地方势力
3.政治措施:
(1)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皇帝
司隶校尉
(中央)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方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
政治: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政治:设刺史监视地方。
4.推行察举制
据不完全统计,高帝封为列侯的功臣,到武帝时,则“名臣文武欲尽”,开国的“元功宿将”亦寥寥无几。而这些功臣的后代,尽管都承袭了前辈的爵位,因骄逸而腐化。
——《汉书·武帝纪》
汉武帝时期的官员选拔面临什么困境?
名臣数量寥寥无几,其后代大都骄逸腐化
夏商西周
选官制度的变化
春秋战国
汉朝(汉武帝)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举孝廉
血缘
军功
品德
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孝、廉各一人,依据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门第
地方举荐
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的考察任命实职
中央考核
有利于拓宽人才选拔范围,提高官吏行政水平
一、削弱地方势力
二、加强经济管控
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
提高粮食产量,加快播种速度。
②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
作用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关中水利分布示意图
1.农业和手工业的表现
▲汉朝耧车(模型)
加快了播种速度
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长信宫灯
汉代酱釉弦纹铺首陶壶
汉代双耳陶罐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
富商大贾冶铁铸币煮盐,家财积累到万金,而不帮助解决国家急难,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
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②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
③富豪惟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汉初诸侯王叛乱时,朝廷向富商大贾们借钱去平叛,富商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
阅读材料,说一说汉武帝遇到了哪些经济问题?
二、加强经济管控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②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齐铁官印
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汉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
桑弘羊
二、加强经济管控
2.经济措施:
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流行
②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1.背景:
三、尊崇儒术
董仲舒
(儒家大咖)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最近比较烦,学派太多,思想太杂乱,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宁啊!
【解读:凡是不在儒学范围之内的学说,都要断绝其发展,不能任其与儒学一同发展。】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
诸子百家思想不统一,对统治不利
依据下列材料,你如何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罢黜:
百家:
尊崇:
儒术:
独居首位
儒家以外的学说
限制自由发展
新儒学
“大一统”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一定程度限制君权
→神化君权 加强专制
董仲舒
三、尊崇儒术
董仲舒
“儒术”: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迪亚士
2.建议人:董仲舒
3.目 的:加强中央集权
4、具体措施:
(1)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核心:忠君守礼
董仲舒
前179年~前104年
(2)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在长安兴办太学,讲授《诗》《书》《礼》《易》《春秋》儒家经典,培养儒学人才;
(4)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尊崇儒术
三、尊崇儒术
迪亚士
哥伦布
对比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的措施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点 目 的 实 质
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文化专制
采用 家思想,对其它思想粗暴镇压
把儒学说立为 思想,使尊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不
同
点
结 果
钳制了文化发展
激化了社会矛盾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实现了思想统一,巩固了汉朝 局面,
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
正统
大一统
问题与思考:
方 式
态度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课后活动】
根据左侧两幅图片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汉代讲经图
秦坑儒谷
目的相同: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实质相同:思想文化专制
【思考探究】
三、尊崇儒术
四、北击匈奴
秦末汉初
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地区,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文景时期
文帝、景帝
国力不足,因此采取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
文帝、景帝时期,延续了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内容: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布匹。
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仍未除!
评价:和亲换来了半个多世纪的汉匈大体和平
四、北击匈奴
1.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2)变化:由和亲政策转变为反击匈奴
根本原因:国力的强盛
四、北击匈奴
2.条件: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1)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3、汉武帝时期:
大举反击匈奴
前127年河南之战
前121年漠南之战
前121年河西之战
四、北击匈奴
(2)漠北战役(高潮)
①时间:
②将领:
③结果: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
匈奴受到沉重的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卫青、霍去病雕塑
卫青
霍去病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歌》
霍去病剧照
封狼居胥
汉高祖
休养生息
汉文帝
汉景帝
文景之治
汉武帝
大一统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
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四、北击匈奴
课堂小结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
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③建立剌史制度、察举制
政治:削弱地方势力
经济:
推动经济的发展
思想:
尊崇儒术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①尊崇儒术(董仲舒)
②兴办太学
③儒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①统一铸币(五铢钱)
②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军事:
北击匈奴
①汉武组建强大骑兵反击匈奴
②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大一统不仅成为汉朝的时代精神,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意识。
随堂训练
1.《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反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A
B
3.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 )
①目的相同 ②实质相同 ③方式相同 ④结果相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下面属于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B.废分封,立郡县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