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
课 型 新授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建议课时 3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要 求 知识要求:阅读课文,领会其中的内涵。能力要求: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习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字词的掌握并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著作等。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美好的童年往事;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字词在语言中的特色。
学习难点 词语在文中的运用优美语句的作用
学习材料
课堂结构 师 生 学 习 过 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一、预习生字词 注音:惮(dàn )踱( duó )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ān duo )凫水( fú )蕴藻( yùn )家眷( juàn )旺相(xiàng )撮(cuō )桕树( jiù )解释:归省:回家探望父母。行辈:辈份。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凫水:游水。弥散:扩散,布满。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纠葛:葛蔓纠结,难于分解,比喻纠缠不清的事情。惹眼:形容词,显眼。屹立:动词,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另外也比喻坚定不动摇。 掌握字词的书写了解词的意思
导入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文集》里。2、解题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均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旧时祭祀土地神之所在。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年规戏”。 了解作者生平
略读 体会作者的童年生活,并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段。
板书设计 十、社戏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童年生活? 你的童年生活?
作业与评价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絮 (dāo) 撺 (duo) 纠 (gé) (fú)水 (wǎn)转 (yùn)藻 (piāo)渺 (jiǎo)洁 (duó)来二、给下列带点的多音字注音归省 乐土 行辈 模样 喝彩 剥豆 旺相 弥散
教、学反思
课 题 十、社戏
课 型 新授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建议课时 3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要 求 知识要求: 阅读课文,更加深刻领会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内涵。能力要求:品味语言,感悟内涵。
学习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思路加以概括,并加以运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思路,并加以叙述。
学习重点 美好的童年往事前的铺垫作用。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学习难点 1、怎样引出“回忆童年”(作者意图)
学习材料
课堂结构 师 生 学 习 过 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复习生字词 字词的注音,以及词语的解释。
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线索:到赵庄看戏。①看戏前 (1-3段)②看戏中 (4-30段)③看戏后 (31-40段) 了解作者写“戏”经过的过程
略读第一部分,明确其重要性 1、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方法:集体讨论,然后归纳三点: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着重了解写看“戏”前铺垫
小结 我们训练了朗读;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弄清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 十、社戏 线索:到赵庄看戏①看戏前(1-3段)→②看戏中(4-30段)→③看戏后(31-40段)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作业与评价 1、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2、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 了。(发觉、觉察) 月色便 在这水气里。(笼罩、朦胧)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安静) 最 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惹眼、显眼)
教、学反思
课 题 十、社戏
课 型 新授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建议课时 3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要 求 知识要求:阅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路能力要求:品味语言,感悟内涵
学习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段落大意,并理解运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儿童的心理,并加以理解。
学习重点 美好的童年往事;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语言的生动性课文的思路和重要段落的作用,叙事的详略
学习难点 语言的生动性课文的思路和重要段落的作用,叙事的详略得当
学习材料
课堂结构 师 生 学 习 过 程 教、学有感
教师、学生行为 教材目标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
二、精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第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22-3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3、问题解决后,自然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4、第三层,按说小伙伴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可看到戏后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不好看,很失望)5、那么小伙伴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偷罗汉豆)6、由此,想一想,真正来看戏的目的是什么?①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②小朋友更在于看戏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等。7、至此,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一系列的人与事、情与景。 了解看“戏”的经过
板书设计 十、社戏1、第二部分: 第一层(4-9)看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22-30)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作业与评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