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名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
学习者分析 中国地理地形学习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科学的设计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定势,促使学生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顿悟”由此而生。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中国地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认识过程中,经常关注的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的怀疑、困惑、发现、探究的心理状态。 关于中国地理学习问题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平时的培养,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意识探究的案例,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究的乐趣以及顿悟后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和地形特点。教学难点: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教学措施:读图法、填图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地图册 导学案 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情境导入 播放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视频短片)。 看图片思考各属于哪种地形。 让学生对我国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激发爱国热情。
探究地势特点 课件展示: 1.地势的概念。 2.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3.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并沿我国东西向(北纬30°)地形剖面。 提出问题:你能试着根据课本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画一张简略地势示意图吗?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我国地势特点。课件展示:简略地势示意图 学生分析诗词所包含的地理信息。 观察地图及动画,小组合作讨论我国地势特点,画出我国地势示意图。 培养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小试 身手 课件展示: 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 图及“中国地形”图。 2.展示各阶梯的地形及分界山脉表格。 指导学生读图填表格。 3.展示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景观图片。 读图并合作完成表格: 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 分界线:第二级阶梯 分界线:第三级阶梯 培养读图、合作能力。 表格利于知识归纳,清晰。 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承转过渡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地表形态是自然环境的基础,我国的地表形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在了解了我国的地势特征之后,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一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合作研究 课件展示。 研究课题: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巡回指导,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 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全班分成A、B、C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大组讨论一个专题(A组:①题;B组:②题;C组:③题),各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观点。 培养合作能力。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要求:
1.请将您做好的教学设计以word 形式上传至平台,命名为姓名+教学设计名称;
2.请您保持自己作品的原创性,禁止从已有资源(网络、参考书等)的直接拷贝,原创性将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
备注:
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
1.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由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电视机等构成,以呈现数字教育资源为主);
2.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3.网络教学环境;
4.移动教学环境(例如使用手机、IPA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