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7. 猫
郑振铎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8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 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8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新课导入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字词积累
指肮脏且不光滑的事物 。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弯曲身体卧着。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畏罪潜逃:
妄下断语:
虐待:
怂恿:
通过处罚来警戒。
犯罪后害怕受制裁而逃走。
胡乱地说出断定的话;随便地下结论。
指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某些人或某些事物 。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简要概括全文内容。
“我”得到一只猫,但后来它死了。
得到第二只,但它被路人捉去了。
愧疚于第三只猫它的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写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注意:圈点勾画)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很活泼
很受喜爱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
流浪猫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死亡
默读感知
默读感知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
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第三只猫。这只猫被冤枉并遭受暴打,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刻骨铭心。
4.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请从修辞、表现手法、词语、情感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思考语言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外貌和嬉戏玩耍的情态,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动词“滚来滚去”用得准确,与白雪球相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抒情: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说明作者花费时间之长,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表明了“我”认为这件事一定是花白猫所为,写出了“我”对花白猫的愤恨之情,为下文棒打小猫提供了理由。
4、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动作描写:“跑”“爬”“捉”系列动词,突出小猫的“活泼”,为下文小猫的丢失埋下了伏笔。
5、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比喻,把猫视为“亲爱的同伴”,表达了一家人对猫的深厚感情。
6、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倒装句:突出了“我”对猫“畏罪潜逃”的判断,表现了“我”的武断,与下文写“我”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 的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 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悔恨。
8、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死亡的第三只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对此你怎么理解
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启发)?试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堂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