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 以词作画,以画悟词
——《一剪梅》课后说课微山县第三中学 潘婷说课步骤:3教材及学情分析1.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体味诗情;2.领悟独特的表现手法,进而提高学生对
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说教材单元目标一剪梅词风温婉细腻,语言清丽典雅,又情景相融,是完成单元目标的很好的教学范例。不足点:学情分析 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薄弱 对诗歌学习缺乏热情,觉得学了没用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品味的语言的过程中,把握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诗歌清丽自然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愁。 单元目标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悟词人情感学生实际教学难点:领悟意境,感悟词风,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法:朗读法:通过朗读来感知词的内容,来领悟词人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方法: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悟诗情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Language learning theory中职语文新教学大纲指出“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针对学生觉得学诗歌没用而专业作品缺乏文化内涵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创设构思图画、绘制图画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品味词的语言、感悟词的意境的同时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明白语文课对专业课的作用。《一剪梅》教学流程:1.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3分)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5分)
3. 走进诗歌,感悟诗情 (28分)
(1)用声音诠释诗歌(5分)
(2)用图画诠释诗歌(21分)
(3)声音地再次诠释(2分)
4. 走出诗歌,拓展延伸(5分)
5.课堂小结 (2分) 6.布置作业(2分) 音乐导入,渲染气氛,激发兴趣。邓丽君用音乐来诠释诗歌,我们用什么来诠释?(用朗读和绘画)
简介李清照生平出示李清照写于新婚的词——《减字木兰花》走近词人,
知人论世
用声音去诠释诗歌应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在词中找出主旨句)
怎样读出这样的情感?
(语气、语调、语速等)
3.多种方式朗读并评价 以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情,以评价来指出朗读中存在的不足。
走进诗歌,感悟诗情:
构思图画,感悟诗情: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主持下仔细研读作品,讨论:
1.要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服饰、神情、动作等)
2.要画出怎样的景色作为背景
来体现“相思之愁”, 并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明为什么这么构图。落实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走进诗歌,感悟诗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结合链接,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内涵,从而深入感悟词人情感,把握从展开想象、分析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李璟《山花子》
独上兰舟,飘荡在湖面上,诗人会想起什么? 诗人仰望北雁南归,她会想起什么?
有关鸿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杜甫《天末怀李白》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纱》
鸿雁传书代表着思念或归乡的渴望
满西楼的不仅是月光,还有……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
2.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红楼梦》
·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一种、两处:
?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却不能相见的无奈无计:词人本想用什么来消除忧愁?
思考:‘才下、却上’ 犹如让你看到了词人怎样的神情?
图文互换,进一步感悟诗境:
1.小组分工合作,选择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场景进行绘画(时间不够的画,先画草图),并给图画写图片解说词。
2.选优秀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图画解说词。 通过图文结合,将语文能力和美术专业能力相互促进,在优美的图片解说词的朗读中感悟了诗歌意境,突破了教学难点。走进诗歌,感悟诗情
假如你就是李清照,日夜思念远方的丈夫,月满西楼之时,情不自禁吟诵这相思之作——《一剪梅》。让我们对着我们的图画深情背诵。 声音的再次诠释与第一次的朗读形成反差,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走进诗歌,感悟诗情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朗读以下诗句,说说你所理解的“婉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走出诗歌,感悟词风:
在落实了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对词风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小结:
《一剪梅》让我们认识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份缠绵的思念,从此我们的心中便有了一个名字——李清照,那是否接下来,我们的心中还会出现其他的名字——苏轼、柳永、辛弃疾、陆游……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他们,爱他们吧!因为他们,我们的心灵从此会诗意栖居,我们的绘画会更有灵气。 总结词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其他诗词的兴趣作 业——图文并茂。1 .将给《一剪梅》的配图再加以润色,小组成员互相修改图片解说词(附在图画旁)。各小组评出优胜者,在班内展出。
2.给《念奴娇 赤壁怀古》配图,并写上图片解说词。将两幅图画进行比较,写出不同点(从情感、意境、语言等)。 让学生再一次仔细揣摩语言,得到美的感受。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词人:孤独
憔悴轻、独一种、两处无计才下、却上直抒胸臆景色:凄凉红藕、玉簟雁、月落花、流水情
景
交
融相
思
之
愁突出重点,
直观呈现学生作品 红藕残留水中,香味渐渐消了。暑退秋来,冷骨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意。夜是那么的暗,四处平静宁人,临水照影,映出一位美妇,眉间郁郁,凤眸凄清。她轻解绸罗 的裙子,独自伐舟不知去往何处,水面波光粼粼。只见她凝目远眺,皎洁月光洒满了西楼上,缥缈如纱的白云中的一排排大雁是否寄了锦书来。花儿由着 季节飘落消散,悠悠江水空自流。相思汇聚她的眼中,无需言语与泪水,她知道他也在远方想念着她。妇人眉头方才舒展,转念思绪又涌了上来,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 味在心头。” (陈郁郁)
——学生写的图片解说词学生作品荷花凋零,香魂消散,眼前一片萧瑟之景,李义山诗说“留得残荷听雨声”,我已不忍目睹,怎么还忍心去听雨声。轻悄悄地解下罗裳,换上便装,独自一人登上了兰舟。对影湖面,面容憔悴,形影相吊。突然远方传来一阵嬉戏声,好熟悉,是夫君!连忙抬起头,茫茫湖面,水天相接,空无一人。不禁泪如雨下,不知远方的你,可曾知晓?(周玲玲)我的反思: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
1.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美术专业进行了整合,以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亦使他们明白语文学习会让他们的专业作品更有文化气息。
2.将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感受进步的舞台。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他们才会爱上语文。说课结束,谢谢指导!姓名
潘婷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微山县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选自高中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这册主要内容是鉴赏诗歌和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鉴赏诗歌,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一剪梅》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在丈夫赵明诚外出时,自己独守空房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
二、学生分析
由于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阅历较浅,几乎就没有跟自己的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结婚后思念自己的另一半的体会。所以教师如不引导,学生很难体会出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丈夫的情感。同时,李清照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带领学生在把握全词意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继而体会此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课前播放《一剪梅》配乐朗诵,用音乐伴奏诠释诗歌,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技术手段:互联网音频播放
2、?引导学生用朗读和绘图的方式把握诗词内容,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等,多种方式朗读并评价。
技术手段:互联网图片资料
阶段二:学习中
1、?走进诗歌,感悟诗情,制作思维导图。
技术手段:思维导图
2、?落实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PPT展示学生研读文本的批注)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主持下仔细研读作品,讨论:
???????1.要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服饰、神情、动作等)
???????2.要画出怎样的景色作为背景来体现“相思之愁”, 并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明
????????为什么这么构图。
技术手段:PPT、批注展示台、
3、?结合链接,品味语言(PPT展示文本内容,WORD展示学生的个人批注)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内涵,从而深入感悟词人情感,把握从展开想象、分析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技术手段:PPT、WORD
4、?图文互换,进一步感悟诗境:
1.小组分工合作,选择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场景进行绘画(时间不够的画,先画草图),并给图画写图片解说词。
2.选优秀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图画解说词.
技术手段:PPT、绘画工具、音视频资料、图片资料
阶段三:走出诗歌,感悟词风:
朗读以下诗句,说说你所理解的“婉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在落实了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对词风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
?
?
?
前
自主学习
准备微课,传授思维导图制作技巧,布置预习任务
利用互联网和手头上的学习资料查阅中国作者李清照诗词特色和作品《一剪梅》的背景知识,查阅李清照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知人论世。自主阅读,按要求绘制思维导图;观看微课,学习批注读书法。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思维导图、微课、自主学习量规。
?
?
?
?
?
?
?
?
?
?
课
?
?
?
?
?
?
?
?
?
?
?
?
?
?
?
?
中
?
导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关于诗词以及作者生平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形成共鸣,创设情境。
http://bd.kuwo.cn/yinyue/696773
?
?
?
?
......Desktop图片
?
检查预习情况
播放音频资料和有关作者的图片资料。
投影展示导学案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倾听和记录,采用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展示台展示预习成果(导学案成果)。
多媒体一体机、彩色投影仪、思维导图、自主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
?
研读
构思图画,感悟诗情: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主持下仔细研读作品,讨论:
????1.要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特点(服饰、神情、动作等)
?????2.要画出怎样的景色作为背景
???来体现“相思之愁”, 并抓住关键词句来说明为什么这么构图。
?
学生交流讨论,用PPT展示个人批注。教师点拨。以诗词的主旨句为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学习成果展示量规、ppt
课后
作业及评价
1.将给《一剪梅》的配图再加以润色,小组成员互相修改图片解说词(附在图画旁)。各小组评出优胜者,在班内展出。
2.给《念奴娇 赤壁怀古》配图,并写上图片解说词。将两幅图画进行比较,写出不同点(从情感、意境、语言等)。
?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360云平台,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阅读云盘中的补充材料。
博客,QQ,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过程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能够在学习开始前认真的利用教材和手头资料查阅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的知识,并标注心得体会,而且能够通过小组讨论,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分享,课堂充分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技术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学生课前预习要利用互联网和微课程查阅资料,课中会利用音频、视频、影像图片资料,还会充分利用多种评价量规手段支持教学,课程结束后利用云盘汇总积累学习资料,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语文知识的广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