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 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
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
艺术特色: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讲究情趣的新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劲自然。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4.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状物写景技巧,体会作者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山水中感悟人生哲理。
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作者简介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有关“序”“序”是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课文朗读 正字音: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ǔ)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朗读语调第一部分:调应清新明快。
第二部分:作者由和朋友的欢乐相聚联想到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字里行间充满流连忘返的惆怅和对盛事不常的无奈。朗读时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语调由第一段的清新明快而趋于和缓。
第三部分:以陈述语气朗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各部分的感情基调又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说“信可乐”?
3.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
4.作者的生死观是怎样的?与老庄的生死观是否相同?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内容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情感:
乐
痛
悲
第一部分:时间 地点 事由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活动永和 癸丑
暮春 兰亭 修禊群贤 少长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足以 畅叙幽情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讨论明确文章大意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悟言一室内放浪形骸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欣于所遇 不知老至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以之兴怀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痛览昔人兴感 临文嗟悼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第二段:对人生的思考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
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
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
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
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
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
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
生之乐。接着由生到死,指
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
保有那美好的留恋。死生亦大矣古今文人论生死 1.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从人生意义来讲)
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人生意义来讲)
3.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4.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你怎样看待生与死?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时。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多义词练习修茂林修竹
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
雨村修书二封
修身洁行长,高修筑,修建
修造,打造
撰写学习,锻炼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致千里
致谢、 致敬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兴致,情怀达到表达,表示招致一
一觞一咏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数量词整个把…看作一样重要词句(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主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都。
映带(兰亭)左右(省定语)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穷尽。重要词句(二)夫人之相与 夫:发语词。之:取独。
取诸怀抱:之于。
虽趣舍万殊 :即使。
及其所之既倦 及:等到。之:动词,到达。
终期于尽 :到。重要词句(三)喻之于怀 :明白。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动词,看作一样。齐:动词,看作相等。
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其致一也:情趣。1、通假字: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2、词类活用 :
特殊文言现象一觞一咏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其致一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数词活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数词活用作动词,看作一样)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 于斯文
引以 为流觞曲水
晤言 一室之内
死生亦大矣 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之)省 略 句(于)判 断 句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
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
短短的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
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亦足
以畅叙幽情”,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
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
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
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
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文笔洗练 自然有致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作 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下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周功晔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兰亭集序>
一、教材分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浅显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对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已有所体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够为学习本文做好基本的语文素养储备。但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二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综合利用音频、ppt、word、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
作者简介
欣赏完《兰亭集序》摹本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学生欣赏,思考,记录
Ppt word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播放课文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作诵读指导。
听朗诵,学习朗读技巧,齐读
Yinpin ppt
https://www.baidu.com/link?url
=6XI9AiEQ5MQE4FuiIBizE
oILAVDXEldDkQO8TREon
QHje2YWy5ATZiJAKDeo
B7Nw0YBn3w0c02Rns
tBR5DKTI_&wd=&eqid=
cbabefc80001846300000002563ef9f4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
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自主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Ppt
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Ppt
Word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综合运用了音频、ppt、word、投影仪等多媒体技术,调动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本,进而学以致用.
《兰亭集序》是一篇讲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