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 鲁迅 学习重点:
1、理清思路,抓住文章论点
2、杂文形象深刻的说理形式
3、通过分析词句理解文章内涵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同时一些资产阶级文人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冠冕 加冠 冠名
吝啬
孱头
蹩进
国粹 精粹 荟萃会读会写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学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文章结构拿来主义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古董
送古画
送活人实质:媚外
投降危害:祸及子孙
主权丧失拿来主义错误态度正确态度孱头昏蛋废物(不敢进屋)放火烧光接受一切不敢接受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鱼翅
鸦片
烟枪
姨太太吃掉
送药房
送,毁
走散精华
益害
糟粕
封建文化破立破立拿来主义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 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因 为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孱头 ——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 ——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 废物 ——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语言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谢谢再见!姓名
赵平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海阳市第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拿来主义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的三大要素已经有所掌握,对议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有了宏观上的学习和了解。但是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还只停留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可以说《拿来主义》对学生来说是一篇比较难读懂或者读不深刻的文章,需要教师好好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了解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和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深刻内涵,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通过多媒体进行录音朗诵,主要在学生整体感知阶段运用,让学生通过名家朗诵感知鲁迅显示犀利的文笔和讽刺的感情表达。可以说读得好,听得好就成功一半了。
2、PPT展示:主要在具体分析阶段使用,鲁迅先生对于遗留文化的态度进行分类PPT?展示,让学生 先清楚地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然后清楚而又轻松的掌握鲁迅先生的态度,最后发掘鲁迅先生蕴含其中的深刻的意思。
3、图片展示:导入阶段和分析阶段使用,导入部分的图片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分析阶段图片使用是为更好地服务课文理解,是分析理解课文的辅助。
4、学生网络查询:用于课前预习(主要是在搜集作者信息,文章写作背景方面使用),从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部分
多媒体展示当下各种中外文化现象,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当今世界文化纷杂,很多人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陷入了选择的苦恼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看图片思考
多媒体展示各种文化现象
介绍作者,背景介绍
教师检测学生搜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相关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并查漏补缺,强调重点。
?
学生自己搜集并整合信息,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学生的答案
整体感知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播放名家朗读的录音,让学生仔细听朗读者读出的鲁迅先生反讽的意味,教师再范读。
学生认真听朗读,仔细体会朗读者的感情以及朗读者读出的鲁迅先生的感情。然后模仿朗读,读出感情,读出讽刺的味道
音频播放器
课文研习
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显示有三种看法,这三种态度鲁迅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三个比喻论证来说明的,很是难懂,用多媒体展示出这三个比喻论证背后的深意,降低理解的难度。
学生看多媒体并思考,这个理解过程要结合文本和多媒体,但是要以文本为主。
PPT图片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认可学生主体性,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质疑探究讨论。一开始学生的答案可能是粗糙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要重视起来,这是学生的思考成果,要充分利用起来。鼓励优点,点出不足。同时要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的使用及重要作用以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地位。语文朗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拿来主义》中如果读好了就让学生明白了一半,运用音频朗读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对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有了直观上的感受。在课文研习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也让学生对深奥的说理好理解,化难为简。但是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定位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它是一个辅助工具,是为文本的理解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