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
生物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它能寄生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引起肺炎。青霉素、头孢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也可导致肺炎,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图中①是核糖体,它由大、小亚基构成,其成分中含有RNA
C.图中②在分裂期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D.对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青霉素、头孢联合用药疗效更好
2.双缩脲(NH2-CO-NH-CO-NH2)是由2分子尿素(NH2-CO-NH2)发生缩合反应产生,它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其产生过程及显色反应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尿素脱水缩合形成双缩脲后,在碱性条件下与Cu2+生成紫色络合物
B.1分子三肽也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C.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的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
D.蛋白质变性后,不会再与双缩脲试剂发生显色反应
3.胞间连丝是穿过植物细胞壁的管状结构,一般在细胞分裂末期形成。胞间连丝中央是压缩内质网,由光面内质网膜紧密贴合而成。压缩内质网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间称胞质环,中部略有扩张,两端变窄形成颈区。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胞间连丝形成时,高尔基体、线粒体会比较活跃
B.压缩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的附着
C.胞质环颈区可能对物质的运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D.细胞壁的存在使胞间连丝成为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唯一途径
4.GLUT2和SGLUT1是小肠上皮细胞上的两种葡萄糖载体蛋白。当肠腔葡萄糖浓度低于小肠上皮细胞葡萄糖浓度时,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由SGLUT1完成;当肠腔葡萄糖浓度大于小肠上皮细胞葡萄糖浓度且超过SGLUT1的转运饱和度时,GLUT2参与的葡萄糖运输起主导作用,如下图所示,其中a、b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两种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食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由a转为b
B.葡萄糖经GLUT2转运时,需与GLUT2的相应部位结合
C.SGLUT1和GLUT2参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D.细胞膜两侧的K+浓度梯度可以驱动Na+转运到细胞外
5.ATP荧光微生物检测技术可用于迅速检测微生物含量,该技术原理是: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检测荧光值大小可反映微生物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荧光素的氧化反应属于放能反应
B.ATP荧光微生物检测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病毒含量
C.微生物代谢旺盛时,ATP合成速率要远大于ATP水解速率
D.该技术通过间接检测ATP的含量来反映微生物含量
6.肠溶衣是一种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在肠道内的高pH环境中会溶解的薄层结构。利用肠溶衣包裹多种消化酶可制成肠溶衣多酶片。生物兴趣小组欲比较肠溶衣多酶片整片服用和嚼碎服用的效果,设计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步骤 操作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1 等体积蛋白块 + + +
2 新鲜胃液 2mL 2mL 2mL
3 多酶片 完整 碾碎 —
4 37°水浴保温5min
5 新鲜胰液 5mL 5mL 5mL
6 37°水浴保温
7 观察蛋白块消失时间 ? ? ?
A.多酶片可为肠道内食物的消化提供能量
B.多酶片提高了食物的消化速率,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C.实验中加入胰液的量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D.若三组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为甲<乙≤丙,说明整片服用效果好
7.TC由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而来,可识别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TC识别靶细胞后会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两种蛋白质,穿孔素插入靶细胞膜形成孔道,颗粒酶经孔道进入靶细胞,随后将与DNA酶结合的起抑制作用的小分子蛋白水解,进而使DNA片段化,导致靶细胞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C导致靶细胞死亡的方式属于细胞凋亡
B.穿孔素基因是TC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
C.靶细胞膜上孔道的形成依赖膜的流动性
D.颗粒酶作用的机理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水解
8.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眼色中红色色素和紫色色素的合成受A、a和P、p两对等位基因影响。已知色素的产生需有基因A,无色素时眼色为白色。将纯合的红眼雌蚕和白眼雄蚕杂交,F1只有紫眼和红眼两种表型,且紫眼全为雌性,红眼全为雄性。将F1雌雄家蚕随机交配得F2,F2表型及比例为紫眼∶红眼∶白眼=3∶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A、P同时存在时可产生紫色色素
B.F2红眼家蚕有4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8
C.若F2中的紫眼雌蚕与白眼雄蚕杂交,子代雌蚕中紫眼个体占1/2
D.若F2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红眼∶紫眼∶白眼=27∶21∶16
9.人类血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I、i和H、h相互作用产生。大多数人的ABO血型是由IA、IB和i基因决定的,而当无法产生H抗原时,则出现极为罕见的孟买型血,由于细胞膜上没有A、B抗原,孟买型血的表型也记为O型。现有一位O型血男士与A型血女士生育了一个AB型血的孩子。异体输血时,若输入抗原与自身抗原不相同时会发生排斥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这对亲本的基因型组合可能有12种方式
B.子代AB型血的孩子基因型一定是HhIAIB
C.2个O型血的人可能生出A型或B型血的后代
D.O型血个体之间输血不会发生排斥反应
10.染色体上的端粒DNA由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同种生物的该序列相同。少数缺乏端粒酶活性的肿瘤细胞可通过端粒延长替代机制(ALT)维持端粒长度,ALT机制如下:第一条染色体端粒的末端①链结合到第二条染色体端粒的末端②链上并延伸;随后①链脱离,在RNA引物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新延长的①链被转化成双链形式。这个过程可被重复数十次,导致序列信息从一个端粒传递到另一端粒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行ALT的肿瘤细胞中端粒酶基因甲基化程度可能较高
B.①链的延伸过程以②链作为模板,该过程不需要引物
C.DNA聚合酶只能使子链从已有的核酸片段3’端延伸,是导致端粒DNA5’端比3’端短的因素之一
D.非同源染色体间通过ALT机制实现了基因的重新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11.控制眼白化病和血友病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两对基因之间发生互换重组的概率约为10%(即重组配子在所有配子中所占的比例)。下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其中I2不携带致病基因。不考虑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I1的基因型为XABXab,产生Ⅱ3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Ⅱ1与Ⅱ2若再生一个孩子,与Ⅲ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9/40
C.若Ⅲ4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育的儿子不患病的概率为99/200
D.Ⅲ5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基因型为XaBXab的概率是9/20
12.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为断裂基因,即两个基因之间具有一段不能编码RNA的无遗传效应序列。原核生物和某些病毒的基因组中常见重叠基因,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用一段DNA序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断裂基因之间不能编码RNA的序列中发生个别碱基的替换属于基因突变
B.重叠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多种蛋白质功能
C.发生重叠的两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可以完全不同
D.重叠基因可提高碱基的利用率,使有限DNA的序列能够编码更多的蛋白质
13.科学家在研究转录终止机制时发现终止子的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和一段由多个A组成的序列。由这段DNA转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结构,且RNA末端与DNA模板链形成不稳定的U与A配对区域,从而使RNA聚合酶暂停移动,RNA从三元复合物中解离出来,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B.RNA发卡结构一经形成,即可导致转录终止
C.发卡结构中含有氢键
D.图中的三元复合物是指DNA、RNA、解旋酶构成的复合物
14.在自然界中植株的多倍体化出现频率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加。其形成模式为:二倍体植物在配子形成时,减数分裂失败,代之为一次有丝分裂,形成含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该配子紧接着进行一次自花授粉,可能形成四倍体合子,最终发育为四倍体植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倍体植株茎秆粗壮,可以使其在与同一生态位物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B.该方式形成的四倍体植株是纯合子
C.该配子进行异花授粉可能得到三倍体植株
D.多倍体植株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低温提高了多倍体植株形成的概率
15.为证明抵抗杀虫剂DDT品系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接触药剂后的定向变异,科学家设计如下实验:在每只培养瓶中放一只雌果蝇和一只雄果蝇,繁育一个同父同母的家系,如此繁育几十个家系。每一家系,即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都分成两半,在A、B两只瓶中分别饲养。A瓶中放一片有DDT的玻璃片,B瓶中不放玻璃片,饲养一段时间后,选择A瓶中死亡率最低的家系,将其B瓶中果蝇留下作种,重复上述过程。十多代后,可获得抵抗力比原来强百倍的品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DT直接作用于果蝇的基因型,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A瓶死亡率最低的家系抗药基因频率可能最高
C.抵抗杀虫剂DDT果蝇的出现发生在DDT使用之前
D.B瓶未接触DDT,排除了抗性个体的产生是由DDT引起的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甘露糖-6-磷酸(M6P)途径是溶酶体发生的常见途径:溶酶体酶首先在内质网中发生糖基化,转运至高尔基体后,溶酶体酶上的甘露糖残基在E酶的作用下发生磷酸化形成M6P标志。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M6P后,出芽形成囊泡,最终发育成溶酶体,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抑制E酶的活性,会导致溶酶体酶滞留在内质网中
B.M6P标志的形成可能发生在高尔基体的中间膜囊
C.M6P受体集中在高尔基体反面膜囊的某些部位,起到了溶酶体酶局部浓缩的作用
D.M6P受体与M6P分离后可返回高尔基体重复利用
17.少部分植物进行无氧呼吸时一般要经历短暂产乳酸的过程,首先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乳酸积累会使细胞质基质出现初始酸化,诱发液泡膜上H+-ATP酶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质基质进一步酸化。当细胞质基质中pH达到6.8左右时,乙醇脱氢酶被激活,催化丙酮酸生成酒精而乳酸脱氢酶活性被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H+-ATP酶可以维持液泡内氢离子的高浓度状态
B.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协助扩散到胞外,缓解了乳酸堆积而导致的细胞质基质酸化
C.同一细胞不同pH条件下无氧呼吸方式不同,是乙醇脱氢酶基因和乳酸脱氢酶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无氧呼吸时丙酮酸中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乳酸或酒精中,只有少部分生成ATP
18.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供体DNA片段进入R型菌并发生转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菌的DNA通过膜相关DNA结合蛋白进入受体菌时在核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单链
B.发生转化的前提是两种菌亲缘关系较近,存在完全互补配对的同源区段
C.感受态诱导蛋白具有引导供体DNA并避免其自身环化的作用
D.将转化完成的细菌单独培养一代后,DNA组成为a+a+和a+a-的细菌比例为1∶1
19.研究者发现人类X染色体上的某一正常基因(+)突变为基因tf后,可造成“睾丸雌性化”现象。即个体染色体组成为XY,因X染色体上具有突变基因tf,胎儿期对雄激素不敏感,成人后外貌和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下图为某一家庭的“睾丸雌性化”遗传系谱图,图中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未发生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
B.Ⅰ-1与Ⅱ-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
C.Ⅱ-5与正常男性婚配后,后代外貌为男性的概率为3/8
D.正常基因(+)突变为基因tf后,可能使雄激素受体异常
20.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是不连续的。其中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内含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外显子。RNA剪接是将前体mRNA的内含子剪除,同时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mRNA的过程。其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性剪接,即从5’端向3’端对内含子逐一剪接;另一类是选择性剪接,即对内含子以及外显子进行选择性剪接。已知果蝇的性别决定除与性染色体有关外,与RNA的剪接过程也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sxl、tra、dsx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果蝇的性别决定过程中,雄果蝇的三种前体RNA的剪接方式均为组成性剪接,雌果蝇均为选择性剪接
B.雌果蝇和雄果蝇体内具有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DSX蛋白
C.同一基因前体mRNA剪接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同
D.给雄果蝇注射SXL蛋白,可能会导致性别发生转化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1.(9分)蛋白质分选有两条途径:途径1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细胞核、细胞质基质的特定部位以及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一种膜性细胞器);途径2是多肽链合成起始后转移至粗面内质网,再经高尔基体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如图1所示,图中字母表示各类蛋白质,甲、乙、丙代表细胞器。途径2涉及囊泡的融合过程,囊泡膜上v-SNARE与靶膜上t-SNARE结合形成SNARE蛋白复合体后,再与SNAPs结合形成融合复合体,该复合体促进囊泡与靶膜的融合,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若d类蛋白质与DNA结合才发挥作用,该类蛋白质可能是______(答出3种),图1中,乙、丙分别代表______。一般情况下g类蛋白质在丙中才能发挥作用,若逃逸到细胞质基质会失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1分析,蛋白质存在分选途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膜不能自发地融合,只有除去亲水膜表面的水分子使膜之间的距离近至1.5nm时才可能发生膜的融合,据图2分析发挥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是______。
(4)若SNAPs功能受损,会直接影响的过程是______。
A.消化酶的分泌 B.呼吸作用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NA复制
22.(11分)油菜素内酯BR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人员以水稻BR受体基因突变株Fn189及野生型Tz65为材料,探究水稻生长发育期间BR对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Rubisco酶活性、SS酶活性的影响。已知Rubisco酶是催化CO2固定的关键酶,SS酶是分解蔗糖的关键酶,为纤维素的合成提供底物。相关检测指标及数据如下:
(1)光合色素溶液的浓度与其光吸收值成正比,选择适当波长的光可对色素含量进行测定。提取光合色素时,可利用______为溶剂。提取色素后测量其中的叶绿素含量,应选择______(填“红光”或“蓝紫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数据间接说明了BR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Fn189光合作用强度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是因为_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受到了较大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进一步研究BR的直接作用,是否可通过对Fn189添加外源性BR进行验证?______(填“是”或“否”)
(3)植物叶面积指数与细胞体积大小密切相关,细胞体积变化可通过调节细胞中的物质积累和调节细胞壁的延展来实现。细胞壁的延展需要不断合成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来补充原料,由实验数据推测突变株叶面积指数变大主要是通过调节______来实现的。水稻叶肉细胞中蔗糖含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0分)PLM法是测定细胞周期的经典方法,其原理及过程如下:TdR可掺入正在复制的DNA中从而使S期细胞受抑制,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洗去TdR后,S期细胞继续分裂。用3H-TdR短暂饲养细胞,再将3H-TdR洗脱,置换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定期取样并检测放射性,计算M期标记细胞数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PLM),可确定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长短。图1表示细胞周期;图2表示PLM值随时间的变化。
图1 图2
(1)用3H-TdR短暂饲养细胞,______期的细胞均被标记,置换新鲜培养液后培养一定时间,被标记的细胞将陆续进入M期。
(2)能否将TdR改用18O标记来进行本实验?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2,置换培养液以后,t1时间以前PLM值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期所需时间可表示为______,G1期所需时间可表示为______,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所需时间可表示为______。(相应时间请用t1、t2、t3、t4和运算符号表示)
24.(16分)番茄是一种开两性花的二倍体农作物,科学家获得了两个核基因雄性不育品系甲和乙,将其与可育株丙和丁品系进行了五组杂交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经检测组别1的子代中未出现非亲本基因型。针对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雄性不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控制,不育基因D对可育基因d为显性;而显性抑制基因E能抑制不育基因D的表达,因此当E存在时表现为可育。假说二:雄性不育由同一位置的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DT、d为可育基因,Dt为不育基因;三者的显隐性关系表现为DT>Dt>d。请回答以下问题:
组别 亲本 子一代
1 不育株甲×可育株丙 不育株∶可育株=1∶1
2 可育株丙×可育株丙 全为可育株
3 不育株乙×可育株丁 不育株∶可育株=1∶1
4 可育株丁×可育株丁 不育株∶可育株=1∶3
5 可育株丙×可育株丁 ?
(1)在组别1的杂交实验中,不育株甲作为______(填“父本”或“母本”)。与常规的杂交育种相比,利用不育株进行杂交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假说一成立,只分析组别2的实验结果,可育株丙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种,再结合组别1的实验结果可知,不育株甲与可育株丙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若假说二成立,则可育株丙的基因型为______,不育株乙的基因型为______。
(3)组别5的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组别5的亲本及子代中选择材料,设计最简便的实验对以上两种假说进行验证,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9分)黑腹果蝇野生型的复眼,由790~800个小眼组成,棒眼只有68个小眼。科学家研究发现棒眼突变是由于X染色体上发生图1月所示的变异,且纯合的棒眼很不稳定,在600~2000个子代中,会出现一个野生型的正常复眼和一个眼睛更窄小的“超棒眼”(仅有45个小眼,基因为BB)。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棒眼性状出现是由于个体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为______,该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否被检测到?______(填“能”或“不能”)
(2)对“超棒眼”遗传现象的出现,有学者提出了“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不等交换”的假设。他构建了一个杂合体雌蝇:在其X染色体的棒眼基因B两侧为正常的等位基因(+);另一条X染色体的B基因左侧附近带有一个隐性标记基因——刚毛分叉基因(f),右侧附近带有一个隐性标记基因——翅脉融合基因(fu)。其不等交换过程如图2所示。请画出图2中配子③的染色体并标注相关基因______,配子______(填图中序号)属于不等交换产物。若验证该假设是否成立,可观察该杂合体雌蝇后代中的______(填“雌性”或“雄性”)个体表型,若出现______表型,可说明发生图2所示的不等交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