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1-13 15:1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鸡2023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生物学
本试卷共三大题,34小题;考试时长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1-10题每题1分,11-20题每题2分,21-2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叙述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B.某森林每平方千米范围内猞猁的数量
C.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产生的个体数 D.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
2.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最终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3.橘小实蝇是一种危害柑橘类果树的害虫。研究发现,雄虫能提供底物给直肠中的芽孢杆菌,让芽孢杆菌合成吸引雌虫的信息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小实蝇雄虫吸引雌虫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B.雄虫直肠中的芽孢杆菌有利于橘小实蝇种群繁衍
C.利用该信息素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属于化学防治
D.用含该信息素的诱杀饵剂可改变橘小实蝇种群的性别比例
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4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5.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小于该鱼塘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6.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
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8.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值左右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D.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1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生物物种多样性 B.生态环境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遗传(基因)多样性
11.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12.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措施,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阻沙,保护当地的草原和农田,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还未明显下降
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13.下列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 )
①性别比例②演替③水平结构④种间关系⑤水稻的均匀分布⑥丰富度⑦物质循环
A.①④⑤⑦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⑦
1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①、③所示成分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①所在营养级
D.碳元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
15.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熵,最好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一种鸟的种群密度,需采用样方估算的方法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16.在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时间内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输入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总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a1 a2 65.5 3.0 15.0 41.5
B 15.0 5 b3 0.5 b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无 C6
A.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种群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2为59.5百万千焦/年
C.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b3为5百万千焦/年
D.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为12%
17.葡萄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存活但不能大量繁殖
B.自然发酵制作葡萄酒时起主要作用的菌是葡萄果皮表面野生型酵母菌
C.葡萄酒的颜色是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形成的
D.制作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糖含量增加
18.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诗文蕴含着生物学现象,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竞争中杂草占优势,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与矿质元素
B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类通过声音等物理信息与同类交流,有利于种群繁衍
C “去其螟腾,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通过除虫,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蒲草与荷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A.A B.B C.C D.D
19.某陆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生物成分,a~d表示能量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④属于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B.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2-b2
C.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能量流经③的途径与流经其他消费者的相同
20.下图为生活在一自然区域内的部分生物,对图中各生物关系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增大蛇的种群数量,短期内,鹰和虫的种群数量可能均增大
B.该食物网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鹰获取能量较多的食物链是草→虫→蛙→蛇→鹰
D.图中虫获得的能量约占草能量的10-20%
21.人类过度捕捞和兴修水利大坝是野生鱼类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2020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当年11月工作人员就在长江宜昌江段检测到了极濒危物种野生管鱼,并立即对其投喂饵料进行人工繁育。如图为某调查时间段鱼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调查期间,鱼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饵料是影响鱼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水利大坝阻断野生鱼等洄游鱼类的洄游路径,会造成河流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D.野生鱼与另一种鱼食性、觅食生境相同,说明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相同
2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在随着年份演替过程中,下列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3.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24.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体化保护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污染治理就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降低生态生产力
C.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增大生态足迹、减小生物圈承载力
D.运用自生、整体、协调、循环等原理有利于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5.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能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时间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速率(V1)的影响
B.图2能表示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溶氧量对醋酸菌产生醋酸速率(V2)的影响
C.图3能表示在利用乳酸菌制泡菜的过程中,泡菜坛内乳酸的变化趋势
D.图4能表示在一普通的密闭锥形瓶中,加入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溶液的pH随时间的变化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6.《汜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早锄”:通过农田除草的措施,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务粪泽”:通过灌溉和施肥,农作物吸收水分和有机物,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既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又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7.细叶榕的种子被鸟吃掉后随同粪便一起排出落在了红壳松的树干或枝丫处后,种子就会萌发生根,并从红壳松中吸取养分,之后幼苗长成粗壮的灌木状缠绕在红壳松上,依靠红壳松的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光照,最终将红壳松缠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叶榕借助红壳松争夺更多的光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细叶榕可能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和红壳松的关系是竞争和寄生
C.鸟粪便中的能量会随分解者的作用再次进入植物体内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D.红壳松被细叶榕缠死后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物质循环
28.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可以分布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中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C.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越高,说明两群落之间共有的物种越多
D.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0和7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3,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42
29.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前4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4年到第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C.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可能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D.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30.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果酒发酵过程中空气的进气量不宜太大
B.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C.毛霉菌最终通过产生脂肪酶和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
D.制作泡菜时,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31.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某种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_____。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鼠的种群密度在0~4年,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相似,在4~10年,调查结果则和图乙中的_____相似。
(3)科研人员通过给老鼠吃“避孕药”来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草原鼠害,从种群特征。角度说明“避孕药”对鼠种群密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
(4)图甲属于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该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科学方法,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提出2个切实可行的防治鼠害的方法:__________。
(5)如果在第3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老鼠,则该草原上鼠的K值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2.宝鸡河堤公园是穿越市区的较为完善的湿地人文生态景观。不但改善了裸露的河床,更提供了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在这里生存着多种多样的沉水植物(多种水草)、挺水植物(荷、菖蒲、芦苇等)和陆生植物,水中有螺、沼虾、鱼类,蛙、蛇、鹭、野鸭以及野化的家猫等也是这里常见的动物家族中的成员。这里花香鸟语、亭台楼榭、运动身影、歌声舞姿……,漫步其中你会充分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带来的愉悦。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宝鸡河堤公园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研究发现该湿地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该现象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二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①图二中的生物对应图一中的_____(用字母表示)。在①③和②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为_____。
②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3)在繁殖季节,该生态公园的雄蛙通过叫声求偶,该现象体现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为了改善水系景观,有人提出:有计划的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的建议。此建议若实行对宝鸡河堤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对保护红树林群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通过围垦养殖整治、城市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清理、立法保护等措施,成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公园是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理想场所,在抵御台风、调节气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建设理念,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
(2)研究人员对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和红树林缺失的B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①调查两个地区珊瑚礁中不同体长蓝仿石鲈(一种鲈鱼)的比例,结果如下图,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同时还发现A地区珊瑚礁中该鱼的密度更大。
②海草床是蓝仿石鲈重要的育苗场所,A、B两个地区海草床中蓝仿石鲈体长无显著差异,均以体长2~6cm的占比最高。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A地区红树林中的蓝仿石鲈以体长6~8cm的占比最高。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随个体生长,蓝仿石鲈在不同生境(海草床、红树林及珊瑚礁区)之间的迁移路径为__________(用箭头和文字表述)。
(3)科学家利用遥感影像技术,对红树林样方不间断拍摄,下表为用遥感技术测得的红树林保护区内的主要植物类型及其所占面积比例,以及相应树种的生长速度、树种类型。
植物种群 无瓣海桑 秋茄 卤蕨 老鼠簕 其他
所占面积比例% 82.01 5.01 3.82 3.31 5.85
生长速度 快 慢 慢 慢 -
树种类型 引进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本土物种 -
相对于调查种群密度的传统方法,遥感影像技术不间断拍摄的优点是__________。为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请你为今后红树林的扩大种植工程提出一项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
34.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可以大大丰富人们的饮食。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发酵条件或操作不当,往往得不到相应的产品或者产生有害物质等。这样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制作泡菜用到的微生物与制作果醋用到的微生物相比,细胞代谢类型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
(2)上述传统发酵技术中,利用真核生物进行发酵的是_______________;
(3)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过程中,均会使发酵液PH变小,引起PH明显变小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
(4)泡菜味美却不宜多吃,这是因为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摄入过量对身体有害,某同学在不同时间测定了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见曲线图。
①据图分析,从亚硝酸盐的含量来看,你认为该泡菜在什么时候食用比较合适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同学在制作泡菜前查阅资料得知,可以向泡菜坛中加入一些”陈泡菜水”,该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他第一次制作出的泡菜“咸而不酸”,造成这个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宝鸡中学2023级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1-10题每题1分,11-20题每题2分,21-25题每题3分,共45分)
l--5BCCDD 6--10BBABD 16--20BDDDA 11--15CBBCD1 21--25CBCDD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
26AB 27ABD 28AD 29ABD 30AB
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除标注每空1分,共10分)
(1)144只/hm2 偏大 (2)B C
(3)通过降低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4)利用化学药剂配成毒饵毒杀、利用捕鼠器械捕杀或天敌控制或通过药物影响出生率(2分)
(5)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2分)
32.(除标注每空1分,共10分)
(1)水平 群落中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2)①B和D CO2和含碳有机物 ②N+R 2100
(3)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分)
(4)降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2分)
33.(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
(1)直接、间接(1分) 整体(1分)
(2)①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的蓝仿石鲈的比例
②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
(3)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动态监测种群数量的消长) 适当控制引进树种的规模,扩大种植本地物种(合理即可)
34.(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
(1)制作泡菜的微生物为厌氧型,制作果醋的微生物为需氧型(1分)
(2)制作果酒和腐乳(1分)
(3)二氧化碳、醋酸、乳酸
(4)①11天后,因为11天后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低值
②“陈泡菜水”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因此在制作泡菜时可加入一些“陈泡菜水”相当于接种乳酸菌
③“咸而不酸”是由于加入的食盐过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使产生乳酸减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