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3 12: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泰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 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辞”。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泰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的基础上又引用事实进一步推论。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难以说服秦穆公,所以他认为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D.魏征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下面一则外交事件进行评价。(6分)
1919年1月28日,一战结束后,27个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战后协约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想借此次会议收回山东的主权。中国代表之一的顾维钧在大会上发言:“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上,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的发言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蓝辛评价说:“顾氏堂堂正正之演说,实使日本委员垂头丧气,哑口无言。”但遗憾的是,会议的最后,中国也没有收回对山东的主权,西方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于是,中国代表团拒绝在这份屈辱的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一次说“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漫川关
王剑冰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古戏台,两个紧紧并排在一起,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同高同大,不离不弃,一起走过数百年的岁月。
它们是两个雕塑,两个标本吗 不,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走马灯似的晃动着,一声声道白与声腔,分明还在戏台的上空飘荡。
台下那么多百姓,他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跟着台上的人物同欢笑,共悲伤。激动处,或发一声喊,或落一串泪。那喊穿越了重重大山,那泪就那么挂着,来不及擦,顾不上抹。
就此,我似乎看到了上下合一的和谐场面,感受到长盛不衰的民间风情。
处于商洛山阳之地的漫川关,昔为秦楚之畛域,今是鄂陕之边界。在这里,南北文化相互交融,也相互包容。北边的戏楼对着关帝庙,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开戏唱秦腔,人们就称它“秦腔楼”。南侧的戏楼对着马王庙,每年二月二、五月五演汉剧,所以又叫“汉阳楼”。遇到年节,今天你唱秦腔,明天他唱汉剧。或是上午你唱漫川调,下午他唱楚河弦。也有等不及的,那就两台大戏一齐来,反正老百姓喜欢的是热闹。
老辈人说,那可真是“朝秦暮楚”,“南腔北调”。这边的嗓音穿云带雨:“你一声不响下凡来,我哪里知道绿水青山带笑颜。”那边的腔调滴露生烟:俺想你想到海枯石烂不变心,望穿秋水眼不干……”
金钱河在不远处静静地流着,那里有水码头。想象不到,秦头楚尾的漫川关,曾经百船联樯,千篙并奏,上货卸货,喧闹繁忙,颇负“小汉口”之名。那货物有铁、钒、水晶石、磷、石灰石煤,还有柑橘、茶叶、油桐、棕桐及木耳、蘑菇。水路通着湖北的上津古镇,过夹河关入汉江,可直达武汉。还有繁闹的早码头,接纳来自北方的骡帮商贾。
水旱码头由来已久,早在秦代,苻菁就在漫川关通关市,招远商,到了明清时期,古街上已是十户九商。秦楚茶馆、望江客栈、川陕鄂酒家等商号会馆不计其数,“泉盛源”“樊盛恒”“洪顺泰等老字号旗幡招展。等老字号旗幡招展。
漫川关的建筑特色非南即北,南方细致讲究,北方粗犷朴实。多是青砖老墙,雕梁画栋,楼台相连。白色的封火墙,有致地化出一片亮眼奇观。穿过一道道老街,就如穿过一曲别具风情的梅花三弄。
漫川关是骡帮和船帮的交易中心。船帮建有武昌会馆、湖广会馆;盐帮、西马帮、北马帮、关中帮建有北会馆、骡帮会馆。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交流会,也会在戏台上唱大戏,在河上赛龙船。凡遇节日,漫川关从来都是热闹得很,有灯会、火狮、锣鼓、早船,那个时候,使船的、走马的都要赶来凑这热闹。
漫川关深受秦楚文化的影响,既含北方之犷悍,又兼南方之灵秀。人情淳厚,民风简朴,重礼仪,讲义气。这帮那会的,相熟不相熟的,要有什么疙瘩,都会在这漫川关解决。解决绝不是拼杀火并,而是在帮会头人的操持下,摆一桌席,喝一场“摔碗酒”,之后便各自大笑着上路,再见面就成了兄弟。
漫川关除了金钱河,还有靳家河和万福河,可谓水域宽衍。而四围都是险峻的高山,南有郧岭,东靠太平,西有猛柱,北有天竺。山山连绵,构成这险要的一片天地。也就成了鄂陕咽喉,山水要道。就在这里,秦楚争霸、宋金元会战,加上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可谓金戈铁马、硝烟弥漫。
多少年来,古道在山间盘绕,流水在山下回环。古道是接连不断的骡马铃声,水上是高亢沉郁的船工号子。人们从远方赶来这漫川关,绝对要到这双戏台前,看两场舒筋活络的大戏,在老街上吆五喝六,喝一通畅快的老酒。高兴够,潇洒完,然后离去,重新踏上过关中、走西口的万里征程。那征程就有了念想,想着何时回返,还在这里看一看,吼一吼。那样,可真的是痛快地享受了一场人生。
随便走进一个个大门小户,都能感受到那种山川般的热情。在一个门口刚探头,未见人,先闻声:进来坐,喝茶哟。
说话的老人盘腿坐在一张木床上,她的床很大,像一片田野。能够想象,她从小就常坐在田野间,坐在鲜花绿浪中。老人姓蔡,银丝满头,声高气朗。蔡奶奶喜欢人们到她家里来,来了就和人唠嗑。她身边的媳妇说,来找她的人很多,她也就惯了,没人来反而寂寞。
据蔡奶奶说,玄宗时,朝廷从江南挑了一百多个宫女,结果赶上安禄山起反,一切都乱了套。那些宫女就留在了上津和漫川关一带。我想蔡奶奶年轻时一定是个美女呢。媳妇把这话说给蔡奶奶,蔡奶奶就搬着盘起的腿,张着没牙的嘴笑得前仰后合。
媳妇说文化馆还来找她问过民间谚语。大家就让老人家再说说,蔡奶奶张口就来。她说,“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她说,“明不尽的是理,走不完的是路。”她说,“河有两岸,事有两面。”听了让人慨叹不已,都夸老人家不简单。再问:您老可会唱漫川大调 媳妇对着耳朵大声说给她。她张口就是一句:闲来窗后听周易,忙时船头看漫川……
虽然气息从缺牙的缝隙跑出不少,但是悠扬婉转的韵味还在。
离开漫川关,走上来时的路,那路在群山峻岭间盘绕,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骡马古道,也许骡马古道比这更绕,它一直没入了白云之中。偶尔看到的那条水,早没有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铁路,有了高铁,水早码头也已成了古董。倒是山腰间那些梯田,还像以前样,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以及丹参、杜仲、远志和山茶。
我感到了这片土地的丰厚与神秘。旧的漫川关成了景点,新的漫川关仍旧是景点。你看那些不断拥到这里的人们,这里走那里看,吃着小吃,装着土特产,赶上时候,还可以看两场不同风味的大戏。
日月更迭,世事变迁,不变的是商洛永久的气质与情怀。
(选自《散文》海外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紧紧并排在一起”“同高同大”“一起走过数百年”的“古戏台”起笔,自然引出下文对富有文化底蕴的漫川关的描写。
B.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古戏台“秦腔楼”“汉阳楼”的表演场景,再现了两者轮番上演、分庭抗礼、各擅胜场、竟压对手的惨烈场景,
C.历史上的漫川关商贾云集,生意繁盛,“摔碗酒”折射出漫川关民风淳厚及秦楚文化的有机融合。
D.蔡奶奶的言谈举止既表现出了漫川关人民厚重浓烈的情感,也赋予文章以深厚的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善用比喻和借代,如两个古戏台如“一对孪生兄弟”;蔡奶奶的“床很大,像一片田野”;“朝秦暮楚”“南腔北调”的唱腔,等等。
B.文中“穿过一道道老街,就如穿过一曲别具风情的梅花三弄”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
℃.文中既有“蔡奶奶就搬着盘起的腿,张着没牙的嘴笑得前仰后合”的简笔勾勒,也有“百船联樯,千篙并奏,上货卸货,喧闹繁忙”的夸饰铺陈。
D.文章以“漫川关”作标题,既交代了摹写对象,又以“关”字引发联想,抒发世事变迁、人事更迭、兴亡沉浮的历史感喟。
8.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商洛永久的气质与情怀” 请简要概括。(4分)
9.请简要概括两个“古戏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
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究、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夏州都督实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征以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入朝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有改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分。(3分)
骨肉相攻A亡B在朝夕C朕方为公D扫清E沙漠F安用劳民G远修H障塞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指使空旷,与《苏武传》中“空以身膏草野”的“空”意思不同。
B.首丘,原指狐狸在临死时头一定会朝着出生的山丘,文中指留恋故土。
C.靡,指无、没有,与《曹列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意思相同。
D.穷,闲窘,与《荆轲刺秦王》中“图穷而匕首见”的“穷”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侵犯边境,朝臣建议太宗修复古长城,利用城堡巩固边防,太宗不以为意,表示要亲自荡平贼寇,以振国威。
B.很多大臣提议迁徙突厥降众到黄河以南的兖豫地区,打破种族部落限制,令其散居,再教以耕织,将其转化为农民。
C.窦静主张借突厥破亡之机,对其施以望外之恩,封侯联姻,分而治之,削弱其权势,令其永为藩臣,以保边塞安定。
D.太宗诏令群臣商议安置突厥降众的办法,窦静、魏征和温彦博皆不主张留其于中原,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请准汉光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寒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4分)
(2)选其所长,人朝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4分)
14.文章结尾处太宗对侍臣所言,包含怎样的治国理政主张 请用三个短语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朱中舍游江东
李嘉祐[注]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注】李嘉祐从仕和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及其结束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城郭外”点明了送别地点,“越水吴洲”照应了标题中的“游江东”。
B.颔联“野寺山边”“渔家竹里”词序颠倒,体现出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C.结句“不堪秋草自伤魂”写出了兵火之后江东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的状况。
D.这是一首送别亲友之作,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情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16.颈联中“独”“闲”二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受和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 ”指出了“得难失易”的现象,而用“ ”揭示了其原因。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写屈原没有受到习“俗的污染,是一位洁净、纯良的高尚之人。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 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 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18.与文中“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
B.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C.亲情这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D,秋风一起,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起唱歌啊!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大声地、用力地、‘啊啊’地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7分)
20.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及意义。(7分)
21.下列对联,用于某校百年校庆,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满腔热血育桃李,一片丹心扶栋梁。 B.画栋拂云联旧垒,玉兰绕砌缀新枝。
C.根深叶茂结硕果,笔健墨浓绘蓝图。 D.福星高照满庭乐,寿诞生辉合家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所有人都认为拔河的绳子坚不可摧时,绳子断了。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所以他认为可以用口才战胜实力”错,材料二是说“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用口才战胜实力”是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不是他认为。)
2.B(A,“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错误。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照”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亡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
D“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
3.D(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刘勰的观点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B“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只是谈论如何施行王道,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是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的说辞,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D.《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成以俭,积其德义。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
4.①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以此提出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1分)②接着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2分)③最后再次总结: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1分)
5.①顾维钧的发言,对当时有利、立场正义、以国家利益为重、有理有据。②弱国无外交,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仅凭外交口才得到也是很难得的,虽然顾维钧的发言引起很大反响,但是仍然无法收回对山东的主权。③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顾维钧的发言和中国代表团的拒签在外交上维护了国家尊严。(每点2分)
6.B(“再现了两者轮番上演、分庭抗礼、各控胜场、竟压对手的惨烈场景”错误。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古戏台“秦腔楼”“汉阳楼”的表演场景,并非展现两者分庭抗礼,竟压对手的惨烈场景,而是表现南北文化在漫川关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繁荣景象。)
7.D(“抒发世事变迁、人事更迭、兴亡沉浮的历史感喟”错误。“关”字重点在于展现漫川关丰富的文化、和谐的风情、淳朴的民风等。)
8.①漫川关兼县秦楚的犷悍与灵秀,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包容;②漫川关上下合一的和谐场面,长盛不衰的民间风情;③漫川关人情淳厚,民风简朴,重礼仪,讲义气;④不以芥蒂为念,洒脱豪放的人生潇洒态度;⑤时代虽变,漫川关的文化依然传承。(每点1分,答对任意四点即可)
9.①两个“古戏台”与文中的“我”一起构成了文章的双线索,在文中有领起下文,为下文莫定情感基调的作用;②)两个“古戏台"是秦楚犷悍与灵秀文化的象征,是两种文化融合与包容的象征,也是商洛人民和谐生活的再现;③)两个“古戏台”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商洛气质与风情的传承与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CF(“骨肉”的谓语为“相攻”,句意完整,所以应在“攻”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在朝夕”是“亡”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夕”后面断开,即在℃处断开;“为”的宾语为“公扫清沙漠”,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漠”后面断开,即在下处断开;“用”的宾语为“劳民远修障塞”,中间都不应断开。)
11.C(A.正确。空旷/白白地;句意:使塞北地区永远空旷无人。/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B.正确。
意:现在突厥闲窘,前来归附我大唐。/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12.A(“太宗不以为意,表示要亲自荡平贼寇”错误。由原文“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C“意思相同”错误。无、没有/倒下;句意:没有遗漏的。/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D.正确。困窘/尽;句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寒乎!”可知,太宗并不是没有把朝臣的建议放在心上,而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亲自”于文无据。)
13.(1)请求依照汉光武帝时的旧例,将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到塞外,保全他们的部落,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准,依照;故事,旧例;降,投降的;全,保全。以上四点各1分)
(2)挑选他们中间的部落首领,入朝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他们)畏惧皇威感念皇恩,有什么后患!(“宿
卫”,值宿宫禁,担任警卫;“威”,皇威,威风;“怀”,感念,感激;“何后患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后患。以上四点各1分)
14.①谨慎行事/自我约束/慎始敬终;②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安不忘虞;③从谏如流/从善如流/察纳雅言。(每个1分)
15.D(“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情及离别的感伤之情”错误,诗歌后六句都在描写征战后渺无人烟的惨状,全诗借送别为名,实则痛斥时弊。)
16.①“独”,孤零零之意,“闲”,悠闲之意,摇曳的枫树孤零零地倒映在水中,白鹭悠闲地飞过寂静的荒村:②“独”“闲”二字展现了江东饱受战火、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民不聊生的悲叹。(每点3分)
17.(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而皆自于人欤(2)不获世之滋垢 嚼然泥而不淬者也(3)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面遐观
18.D(例句:比喻。将歌比喻成“花”。A.比喻。将复活的“干苔藓”比喻成“孢子雨”。B比喻。将“流不出的泪”比喻成“钟乳石”。C.比喻。将“亲情”比喻成“风”。D.拟人。将“秋风”人格化。)
19.①原句用“吧”,表示祈使语气,有鼓动大家唱歌的意味;(1分)②原句把“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表示唱歌情态的状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唱歌投人、沉醉的状态;(2分)③原句使用排比修辞,增强了表达气势,突出了歌唱的用力、尽情。(2分)④原句都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层次感强。(2分)
20.表示余意未尽。(3分)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内涵的进一步思考,表达对平静、安稳等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4分)
21.C(A.根据“热血”“丹心”“育桃李”“扶栋梁”,可知用于歌颂教师。B.根据“画栋”“绕砌”“旧垒”“新枝”,可知用于新校舍奠基。C.根据“结硕果”“绘蓝图”,可知用于百年校庆。D.根据“福星高照”“寿诞生辉”,可知用于祝寿。)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提醒我们要保持谨慎和警惕,不要盲目相信事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鼓励我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写作时,在开头部分引出主题,提出勇于挑战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主体部分可以分别从个人成长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科技发展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国家进步要勇敢挑战传统观念等方面层层递进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观点,我们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固有认知,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我们才能发现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推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论证力度,可以采用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让议论语言具有说服力,并且要注意将不同角度的论述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文章整体更为完整、连贯。
立意参考:
1.警惕过度乐观,正视事物局限。2.保持谨慎与敬畏,预防意外风险。3.独立思考,挑战集体共识。4.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已未(十六日),突厥兵侵犯边境。大臣中有人请求修复古代的长城,征发百姓利用城堡以巩固边防。太宗说:突厥天灾人祸不断,颉利可汗并不畏惧而修养品德,反而更加暴虐。骨肉相残,其灭亡时日不远了。我正要为你们扫清沙漠上的敌人,哪里用得着辛劳百姓到远方去修筑城堡要塞呢!”突厥灭亡后,其属下的部落有的向北归附薛延陀,有的向西投奔西域,投降唐朝的还有十万户,太宗下诏让群臣商议安置的办法。大臣们大都说:“北方狄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祸患,现在很幸运他们已经败亡,应当全部迁徙到黄河以南的究、豫之间,分开各个种族部落,让他们分散居住在各州县,教他们耕种织布,将他们转化为农民,使塞北地区永远空旷无人。夏州都督实静认为:“戎狄的本性,如同禽兽一般,不能用刑罚法令使其威服,不能用仁义道德使其受教化,况且他们留恋故土的心情也不易忘却。将他们安置在中原一带,只有损害大唐而没有益处,恐怕一旦陡生变故,对大唐政权构成威胁。不如借着它将要灭亡的时机,施加意外的思宠,封他们王侯称号,将宗室之女嫁给他们,分割他们的土地,离析他们的部落,使其权势分化削弱,易于钳制,可让他们永为藩臣,使边塞永保平定。”温彦博认为:“将突厥人迁徙到究、豫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法。请求依照汉光武帝时的旧例,将投降的匈奴人安置到寒外,保全他们的部落,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以充斥空旷之地,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这是较完善的策略。”魏征认为“突厥世代为寇盗,是老百姓的敌人。如今幸而灭亡,陛下因为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心将他们全部杀掉,应当将他们放归故土,不能留在大唐境内。戎狄人面兽心,力量削弱就请求归服,强盛就重又叛乱,这本来是他们的本性。现在投降的将近十万人,几年之后,发展到儿倍之多,必是心腹大患,后悔都来不及。温彦博说:“君王对于天地万物,没有遗漏的。现在突厥困窘,前来归附我大唐,为什么抛弃而不予接受呢!孔子说:对于教育对象不应区分亲疏贵贱。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他们生产生活,教他们仁义礼教,几年之后,全都变成我大唐民众。挑选他们中间的部落首领,入朝值宿宫禁,担任警卫,(他们)畏惧皇成感念皇恩,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献策。太宗对亲近大臣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虽好了,还应该调养一段时间,倘若立即放纵自己,病会复发,那就不可救治了。如今中原幸得安定,四方顺服,实在是自古以来所少有,然而朕每日谨慎行事,惟恐不能持久,所以想多次听到你们的谏诤。”魏征说:“国家内外俱得安定,我并不觉得高兴,只是高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