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变革:
2、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干部制度:
2、公务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2)表现:
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戊戌变法期间
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②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科举制最终废除。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2)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3)选官制度: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学制特点:
1.学制系统完善;
2.学制设置制度化;
3.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
4.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晚清政府责令学务大臣制订《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要旨是:今后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在保和殿,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最优、优、中等三级,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分配官职。
②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结果:标志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2、选官制度的改革
(3)选官制度: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中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
意义: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大势所趋:国家发展需要专门人才,而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的最为明显 ,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史料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特点:
背景: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
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确立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对于提高文官素质,建立公平的用人机制有积极意义;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2)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3)评价: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
(1)方式:
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3)甄别:
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时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4)结果:
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但北洋政府时期,基本废止了封建选官制度,建成近代中国文官法律制度雏形,对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产生影响。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背景: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
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2)措施: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①人事制度:
②公务员制度: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③考试法规:
公务员选任 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此后又出台一系列相关法规。
①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备;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
④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⑤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⑥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确立。
(3)特点:
(4)评价: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未动摇专制统治的基础,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官僚主义、贪污舞弊现象依然严重。
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分析民国中后期(1937—1949年)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原因:
①专制集权的传统;
②工业化水平较低;
③公民文化和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④国民政府一党专政,官僚主义严重;
⑤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⑦国内政局长期动荡。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措施:
①沿用旧制: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内容:
(1)背景:
①建立新中国,初步完成全国统一;
②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需要新的干部制度服务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
③继承民主革命时的经验。
2、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
(1)背景:
①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2)干部制度:
①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的要求。
(3)公务员制度建立过程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③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4)公务员制度——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改革开放后(1978——至今)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合作探究:
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加深认识:
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西方 中国
法定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专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不搞“两官分途”)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不搞政治中立,党管干部,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制度优势: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刮骨疗伤,反腐倡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