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重点难点 ①历代户籍制度演变。②历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③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⑤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史实。⑥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①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②史证: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商君书》记载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
商鞅户籍改革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是封建社会户籍立法的开端。
(1)战国的户籍制度
(2)秦朝的户籍制度
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包括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两汉的户籍制度
①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②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2.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户籍制度
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1)隋朝:
(2)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3)宋朝:
(4)元朝:
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3.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
(1)明朝:
(2)清朝:
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①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1.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等,为历代所沿用。此举表明( )
A.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
C.对人民的管理日益加强
D.开始有了户籍管理制度
巩固训练
答案:C。【解析】 [材料显示政府利用户籍等加强对百姓赋税、户口、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管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材料没有提及户籍制度是否由此开始,排除A、D两项;户籍是征收赋税的依据,但材料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故选C项。]
C
2.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制度
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基层治理。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商鞅变法“集乡为县”,这些措施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基层的管理,D项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宗法制被摧毁是在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之时,排除B项;秦始皇时期正式建立起官僚政治,排除C项。
D
3.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将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人口,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户籍制度。汉代将政府控制下的户口编入户籍,保证了户数的稳定,从而保证了赋税的征收,B项正确。被编入户籍的平民是不能随意迁徙的,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B
4.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写道:“西汉时期……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等有力措施……采取了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办法,以使土地得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这说明汉代户籍制度( )
A.开始加强对基层控制 B.减轻了对民户的控制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为历代的王朝所沿用
C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汉代开始加强对基层的控制,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汉代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户籍制度被历代的王朝所沿用,D项错误。]
C
5.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而宋神宗熙宁五年客户的比例不断下降,反之,主户的比例相应上升。这可能是因为( )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科举制度改革
C.市民阶层的壮大 D.理学的发展
A [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之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而户籍是政府征税的主要依据,因此主户比例的上升就意味着政府收入的增加。故选A项;其他选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A
6.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是唐宋时期,而自然经济解体是在近代,在唐宋时期,传统经济也就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A、B项错误。从所给材料来看,出现了专门的以种植一种作物为主的农户,实际上是强调了当时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C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历代基层组织形态
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秦汉时期:
①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②影响: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2)唐朝时期:
(3)明朝时期:
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明朝实行里甲制,设甲首、里长。
2.历代社会治理
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1)秦汉时期:
(2)唐朝时期:
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3)宋朝时期:
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
(4)明朝时期:
(5)明朝时期:
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2.历代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1)社会救济的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社会救济的主体:
(3)社会救济的措施:
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民间义仓防小灾。
(4)社会救济的意义:
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2.优抚政策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1)秦汉时期:
(2)唐宋时期:
①唐朝及以后: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②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思考古代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的特点?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等。
(1)抚恤鳏寡孤独:统治者采用遣使巡行四方等方式,赈济鳏、寡、孤、独和穷民。
(2)假民田苑:将公有山林、陂池或荒地分给贫苦劳动人民耕种、渔猎,并减免租赋,有时还贷种贷食。
(3)赈贷:包括无偿的赈济和无息有偿的借贷。
(4)以工代赈:主要是兴修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工程,计工给值。
(5)平粜:丰年谷贱,朝廷则增价籴(买入),以免谷贱伤农;荒年谷贵则减价粜(卖出),以周贫民之急。
(6)施粥:古人认为救饥如救溺,施粥为最便捷、最有效的应急办法,历代多采用。
(7)设置的收容机构,史称“居养”。宋代设有福田院、安济坊、居养院,金朝有普济院,元、明两代有养济院、济众院,清代有栖流所、养济院、习艺所。
古代赈济的种类
7.《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A [材料中“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是指直接救济,“大兴土木之役”是指“以工代赈”,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巩固训练
A
8.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材料中梁武帝“多次责令郡县置弧独园”,说明政府积极有为,而不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救济,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项。
C
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 D。解析 由“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D项正确。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D
10.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见基层管理( )
A.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
B.半自治的性质一度弱化了中央集权
C.官员由中央任命体现国家治理延伸
D.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
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村,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可知,无论是西汉还是唐朝,对基层组织都有严格的管理,而且唐朝时更是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国家政权干预和控制渐强的趋势,故D项正确;实现了中央对乡里一级的直接管理说法错误,排除A项;无论是西汉对里、亭、乡的管理,还是唐朝对村的管理,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不是地方自治,排除B项;官员的任命方式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
D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管理小结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与治理
起始战国
秦汉
隋唐
明清
社会优抚
基层组织和治理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行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西汉编户齐民,东汉末户籍混乱
“大索貌阅”;唐承隋制,三年一造
明以职业定户籍,称为黄册;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县下设乡、里
秦汉:什伍组织; 唐朝:邻保制度;明:十家牌法;清:里甲制
主体是政府,民间是辅助,设立平仓、义仓
四、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古希腊时期——村社自治
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2.西欧封建社会
庄园
西欧城市
基督教会
①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②组织生产,征收地租。③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①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②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
①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1)背景
(2)表现
英国 1835年
美国 建国后
法国 大革命后
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英国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3)工业革命时期
①背景
②举措
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
西方各国政府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1)背景
(2)表现
①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③社区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3)作用
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5.20世纪80年代以后
(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2)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3)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①有利于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在提供就业、缓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养社区成员民主自治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③既节省了政府开支,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又提高了效率。
6.西方社区管理作用
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国家 时期 表现
英国 17世纪初
德国 19世纪80年代
美国 1935年
1、建立
①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2、完善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1)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4、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3、特点和实质
(1)特点:资金来源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国家立法保障;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1)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3)2018年底,全国有近9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500多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帮助。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小结
西方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古代
中世纪
近代
二战后
中国
西方
古希腊依靠村社进行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城市行会或商会,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自治市、自治市镇,分别是美、英、法的基层单位
强调自治的共性,社区组织基层单位
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
二战后英国率先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1.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
A.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庄园里的纠纷及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故C项正确;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B、D两项材料体现不出。
C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
12.陈乐民在《20世纪的欧洲》一书中认为:“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据此分析,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创造雄厚的经济实力 B.扩大社会消费
C.稳定社会秩序 D.基本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答案】C。【解析】 [西方国家采取福利政策使低收入阶层受惠不少,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故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项是其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不是主要目的。]
C
13.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 A。解析 材料“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兴办教育”“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说明工程振兴局采用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故选A项。
A
14.1950年8月,美国《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了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了1950年、1952年美国提高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故B项正确。此时美国并没有遭受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内安定,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了增加养老金,并未体现规范保险行业,故D项错误。
B
15.11世纪晚期,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市镇不顾教皇的权威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宗主权,自行任命执政官。13世纪中期,许多城市拥有了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和自治政府。意大利的城市自治运动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民族国家的形成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民主政治的萌发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3世纪中期意大利许多城市拥有了保护选举的成文宪法和自治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了城市自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民主政治的萌发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A
16.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克林顿所说的“那种福利”( )
A.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
B.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
C.必然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
D.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
答案:D。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能根除,故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错误;由材料“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可知社会福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D项正确。
D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来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个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6分)
答案:(1)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王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制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不同之处: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七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十七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相结合。
原因: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且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