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 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掌握等高线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绘制及构图等环节,让学生会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并探究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2.小组分工合作,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和绘制的地形模型,探究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构图和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2学情分析
对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基本的小学《科学》的学习后,对于地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疆域就简单多了。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课件播放地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 「引入新课」 教师: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拥有多种多样的地形,我们如何将这些地形用平面地图表示出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能判读地形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2【讲授】新课讲解
「学习新课」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一〗理解概念,构建知识 教师:要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知道并理解几个概念。 1.海拔、相对高度: 教师板画,学生了解。 2.等高(深)线及特点: (1)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深)线。 (2)借助地形模型并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3)借助学案,学生完成绘图后小组讨论等高线的特点并上台展示发现的特点。 学生自我发现,评价,教师适时补充和评点。 归纳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是闭合的;等高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等高线不相交;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中只有一个等高距,等等。 承转: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又如何呢? 〖活动二〗构建模型,分组探究 (1)建模 材料:油性笔、玻璃片、等高线地形图 步骤:① 将等高线地形图平整的放在桌面上,在上面压好第一块玻璃,然后在玻璃上描好200米的等高线;② 拿开绘好了的玻璃片,接着盖好第二块玻璃,描好300米等高线;③ 重逢前面步骤,当绘完了600米等高线后,把五块玻璃按照200米的在下、600米的在上的方法垒好(与等高线地形图一致)。 (2)分组探究 ① A地的海拔是多少米?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② 甲、乙两条登山路线爬坡较难的是哪条?为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探究,教师分组指导。 展示探究结果,教师予以点评。 归纳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转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但等高线有疏密之分,而且各个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各异。 〖活动三〗借助模型,直观探究 教师借助课件和等高线地形模型,展示五个局部地形部位的名称和位置。 学生借助地形模型,合作探究下列两个问题: ① 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五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 ② 五个部位中最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哪个? 学生认真观察、探究,教师分组指导。 师生互动,总结特征。 归纳:山脊----等高线弯曲且朝海拔低的地方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且朝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有时还可能会形成河流;山顶——等高线闭合,越往中心海拔越高;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鞍部——两个山顶之间最低、两个山谷之间最高的部位。 〖活动四〗知识反馈,提升能力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2)师生互动,用手演示五个地形部位。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建构模型及探究,不但展示了你们的艺术才华,而且很好地掌握了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既把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很不错!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来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活动3【练习】练习
发散训练: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准备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计划从 A 地出发,沿图中所示路线到达小 青山,读图回答: ( 1 )沿途看日出最好的地方是 ,它与小青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 ( 2 )考察路线经过 B 处的地形部位是 。 ( 3 )图中有一瀑布,它位于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地。 ( 4 )图中果园需要从大济河引水,有①、 ②两条路线供选择,合理的是 路线。 板书设计: 地 形 图 的 判 读 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课件27张PPT。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1)山地五种形态的判读、
相对高度计算。
2)山地垂直气温计算。
3)运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4)在图上判别某地的方向。海拔与相对高度图中不同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1、 读图,A点的海拔是 。3000米 A脑力开发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海拔为—155米,请问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 A.8693米 B.9003米
? C.8690米 D.8999米试一试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世界五种地形的比较(课本P36)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峭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山地:海拔较高,地面起伏大
丘陵:海拔较低,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找一找:世界地形之最(课本P37)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刚果盆地课堂小测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 ,
2、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 ,
3、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 ,
4、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
5、周围高,中间低的地表形态是( )
A 平原 B 丘陵 C 山谷 D 盆地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D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100100100100100100100100200200200200等高线的定义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判读▲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果某一区域是内低外高的封闭
曲线,则该区域是( )
A 洼地(或盆地) B 山峰(或山顶)
C 鞍部 D 山谷A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判读▲四周低,中间高。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等高线重合的地方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等高线数值由高向低凸出等高线数值由低向高凸出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等高线从高处向
低处凸出,则是( )
A. 山谷 B. 陡崖
C. 山脊 D. 山顶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果某一区域是内低外高的封闭
曲线,则该区域是( )
A 洼地(或盆地) B 山峰(或山顶)
C 鞍部 D 山谷智力竞答山顶鞍部陡崖试一试在图中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及陡崖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ABCDE山顶A山顶B山脚C山脚D鞍部缓坡陡坡结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缓疏陡密)认识山地的五种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根据等高线的原理绘制的,方法是先绘好等高线,然后在不同的等高线上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是:海拔200米以下用绿色,200-500米用浅绿色, 500-1000米浅黄色,1000米以上用黄褐色,而且高度越大,颜色越深,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用白色。蓝色代表海洋
绿色代表平原
黄褐色代表高原、丘陵和山地
白色代表雪线以上分层设色地形图课本P37①50100200300400500600700②读右面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7.该图可能是:
A. 山顶 B. 盆地
C. 山谷 D. 山脊
18.图中①地与②地之间相对高度是:
A, 550米 B. 450米
C. 650米 D. 500米
19.图中B(线)可能是:
20.图中①和A之间的地方可能是:
A. 陡崖 B. 峡谷
C.陡坡 D.缓坡
AB24.如果要建水库,大坝选址最合适是:
. A. ②-A地 B. ①一B地
C. ①一A地 C. ①-③地③▲▲山谷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1、B点的气温为25 ℃,A点的气温是?
A. 21 B. 20 C. 19 D. 18
练一练100200100200300400500▲80050①②③④读右面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12-16题 练习卷12.图中①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A. 山谷 B. 山脊 C. 陡崖 D. 鞍部
13.图中③地与④的相对高度是:
A. 200米 B. 100米 C. 0米 D. 300米
14.当②地气温20℃时,山顶的气温是:
A. 20℃ B. 12.5℃ C. 15.5℃ D. 10℃
15图中④地在③地的方向是:
A. 西南方 B. 东北方
C. 东南方 D. 正东方
16.若图中③和②两地的直线距离是12厘米,
哪么③和②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A. 180千米 B. 250千米
C. 150千米 D. 1800千米
015千米
山地垂直气温计算:求山顶气温=山脚气温 -(山顶海拔-山脚海拔100)×0.6求山脚气温=山顶气温 +(山顶海拔-山脚海拔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