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2024.11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积累应用(15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荀子》)
(2)师者,______________。(《师说》)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4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会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观念,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文化自觉,这就是自知之明。
①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②并有意识地发扬它和继承它
③但真正传统好的东西不会完全走掉的
④让大家意识和理解到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应该保留的优秀传统
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寒假就要到了,“松茸小组”的同学准备参观七宝老街,了解老街历史、i组长小松设计了访谈提纲,你觉得下面的提问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您对七宝老街的历史有多少了解呢? B.您知道“七宝”是哪七种“宝”吗?
C.一般是什么样的外地游客来老街呢? D.您还记得十年前七宝老街的样子吗?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字。(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2)用心一也(《劝学》)
(3)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4)宗宥之(《白首穷经,诲人不倦》)
(5)天祥泫然出涕(《文天祥从容就义》)(6)连山殆数百里(《游媚泉笔记》)
二、阅读(6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8题。(14分)
①AI写的诗是“诗”吗?这个问题类似于问,机器人是人吗?或者稍微退一步,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吗?这个提问已经跨出了传统文学的边界,涉及对“人”的重新认知和界定。如果我们暂时搁置这种类似于“天问”的提问,从一个相对“保守”一点的角度来看待小冰①写诗这一“事件”,即使是在纯粹诗学的范畴内,这依然构成了一个迫切、甚至是对整个诗歌史的提问。
②对于小冰的诗歌写作,即使出于商业化和资本化目的的微软公司设计师,也会“弱弱”地承认其“模仿”的属性,更不用提恪守传统知识型的读者和研究者了,我目前看到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在指责小冰的写作是一种“仿写”,是一种“物”的游戏,而非一种属“人”的创造。我们姑且不谈模仿、仿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就算承认模仿、仿写是“低一级”的写作,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冰模仿得这么“像”?这么“真”?这么“富有诗意”?也就是说,在以“假”仿“真”的过程中,“真”也变得“假”起来了。这么说好像太过于诡辩,我的意思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觉得小冰的诗歌有某种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等的“味道”,那恰好意味着,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等诗人所塑造的诗歌美学——在大众的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诗意——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性的审美,并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标准。
③更进一步说,如果说真正的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源代码”的话,那么,经过近一百年的习得和训练,这一“源代码”已经变成了一种程序化的语言。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诗人的作品获得创作的训练,并写下一首诗歌,那么,小冰不过是以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获得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训练,那为什么我们依然很难承认小冰写的是“诗歌”?如果我们不承认小冰写的是诗歌,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承认我们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写下的“诗歌”不是诗歌?或者,至少要在这些诗歌后面打上一个小小的问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怎么来理解一百年以来的新诗传统,以及它在当下的自我复制、自动化和程序化,以及导致的严重的诗歌泡沫。
④我想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智慧并不能对AI的写作进行一种“真假”的判断。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曾经想象很多年后,绝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将由AI来完成。但在此时此刻,我将暂时中断我的未来学想象,而是讨论一个更具体的当下问题——我们时代的诗歌写作是不是已经变得越来越程序化,越来越具有所谓的“诗意”,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习得”“学习”“训练”的气质?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进行一种“习得”的写作,而遗忘了诗歌写作作为“人之心声”的最初的起源?
⑤根据宇文所安在《中国“中世纪”的终结》里面的研究,在大概9世纪的时候,中国的诗学系统有一次重要的转型:
到了九世纪,诗可以被视作某样被构筑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且诗中所再现的是艺术情境而不是经验世界的情景……我们又看到诗作为有待锻造和拥有之物,作为想象出来的而又是具体可感的构造,毫不逊色于微型园林。
⑥有意思的是,这一从“内在冲动”向“技艺”的转型居然在西方现代诗歌里面找到了悠远的回声,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之中就认为诗人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是一个诗人……他只有放弃自我(的内在冲动),通过对传统的研习和加入才可能完成诗歌写作:
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有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在这种工具里用种种特制的意想不到的方式来结合。
⑦这两种诗学观念,虽然前者属于古典时期,后者属于我们所谓的现代,但却分享着一个共同的观念,那就是将诗歌写作从具体鲜活的个人经验和个人冲动——同时也是当下性的经验中——剥离出来,认为存在一种恒久不变的“传统”和“法则”,并通过“习得”来完成写作的延续。这导致了两种诗学后果,一是“技艺至上”主义,对形式和修辞极端强调,并将“苦吟”作为一种典范的诗人形象。这种“技艺主义”更是通过启蒙时代以来开启的技术主义,成为一种不断扩张的、越界的、最后成为垄断性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模式,最后,在现代的语境中,文学变成了写作——一种更强调技艺和习得的表达方式。另一种后果是诗歌和诗人之间产生一种脱落,诗歌不再与诗人之间产生一种严格的对位,当技巧和习得成为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后,那种“内在性冲动”的神秘感和仪式感消失了,诗歌于是变成了“作诗”“填词”——也即是在既有的法则中进行语词的游戏。
(节选自《与AI的角力——一份诗学和思想实验的提纲》)
【注】①小冰是一套完整的、面向交互全程的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2017年人工智能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4.根据文本,认可“小冰创作的诗是诗”的隐含前提是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第③段,以下不属于“源代码”的一项是( )。(2分)
A.意象 B.韵律 C.节奏 D.构思
6.对本文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小冰具有“自我意识”,那么小冰写作是“真诗歌”。
B.徐志摩、戴望舒、顾城等人的诗歌都是以“技巧”著称
C.小冰的写作类似“作诗”与“填词”中进行的语词游戏。
D.诗歌的“技艺主义”产生于启蒙时代开启的“技术主义”。
7.以下事例最适合用来阐明“诗学史”上两种诗学观对抗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词别是一家”。
B.陶渊明的田园诗吸收“玄言诗”的合理成分。
C.唐代文人发起反对六朝浮艳文风的古文运动。
D.“五四”新诗革命反对旧体诗形式,提倡“立人”。
8.本文以读者易接受的方式在诗学范畴内讨论专业性问题,作者始终站在读者角度,推进论述,请就此加以分析。(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14分)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共8页第3页
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青岩旁边。
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一骑,只有一骑。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要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9.小说开篇描写极具镜头感,请就此赏析第②至④段。(3分)
10.文中多处使用对比,结合文本选两处进行分析。(3分)
11.小说题为“长安的荔枝”,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赏析其构思之妙。(4分)
12.不同文体对同一历史事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辨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
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自《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区诸侯,天下服矣。”决:断。④抗手:举手拜别。
13.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1分)
A.边塞古诗 B.送别律诗 C.送别古诗 D.羁旅律诗
14.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15.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20分)
①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①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枸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②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说,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③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④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⑤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赤眉:王莽新朝末年,樊崇等率领农民军起义,号为赤眉。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不与席而让之曰( ) (2)而今朝廷耽悦郑声( )
17.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帝即为彻之( )
A.彻底 B.减少 C.撤去 D.撤退
(2)将令相举以法乎( )
A.检举 B.举起 C.全 D.攻克
18.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
19.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
20.第②段和第③段中宋弘对光武帝两次劝谏的方式和语气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21.小松同学准备在班级语文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以“忠正之臣”为题目介绍宋弘,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小松如此概括的原因。(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9分)
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②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③。周公作《酒诰》④,卫武公作《抑戒》⑤,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④“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⑥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⑤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①傃(sù):向,向着,沿着。②挹(yì):通“揖”,作揖。③好鹤则亡其国:卫懿公好鹤,封给鹤各种爵位,让鹤乘车而行。卫因此亡国。④《酒诰》:周武王以商旧都封康叔,当地百姓皆嗜酒,所以周公作《酒诰》以戒康叔。⑤《抑戒》:卫武公所作,以刺周厉王并自戒。自戒过度逸乐沉湎于酒。⑥黄冠:道士所戴之冠。
22.可填入第③段□中的虚词是( )(1分)
A.焉 B.而 C.然 D.盖
2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作者以简练的文笔交待了山人迁居和建亭的缘由。
B.第②段中作者写徐州隐士云龙山人以放鹤命名其亭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和山人一同作放鹤招鹤之歌,以此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24.简要分析第(3)段作者论证隐居之乐的思路。(3分)
25.“鹤”在中国是权势、吉祥、长寿、仙、雅等的象征,也是文人雅士洁净脱俗的人格和孤独自由的生活方式的象征。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中“鹤”的形象,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作文(70分)
26.痛苦,指身体的疼痛苦楚;也指精神上的折磨疼痛。有人说痛苦是财富,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