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洋洲概述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大洋洲概述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3-18 13:3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高二 授课时数 1
本堂课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介绍大洋洲的位置(含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的重要性),认识大洋洲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及战略地位,重点学习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气候的特点、分布及成因,特别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1.掌握三种岛屿的成因及特点。2.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的特点。3.记住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能够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的成因。教育技术标准:具有信息技术意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对运用地图教学有一定基础。高二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初始能力:高二学生在地理区域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欠缺,对系统论理知识掌握及巩固不够扎实,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没有形成思维,需要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信息素养:要了解现实世界,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
本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掌握三种岛屿的成因及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地形的特点;记住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能够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的成因;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多种地图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地形图、降水量力、气候分布图等,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大洋洲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探究世界未知领域(如南极洲)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位置 了解 大洋洲的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
岛屿 理解 岛屿的分类
地形 了解 澳大利亚的三大地形区特点
气候 掌握 澳大利亚气候的特点、分布、成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澳大利亚气候的特点、分布、成因 看图分析、运用多种地图辅助理解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降水对气候半环分成状的影响 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环境设计
多媒体电教室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位置 了解 地图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 A、B、C G 创设情景 5m 下载
岛屿 理解 表格 岛屿成因分类 A C 表格知识明了 5S 下载
地形 了解 地图 三大地形区 E F 动画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知识深化 10m 下载
气候 掌握 地图 半环状分布 F E、H 有助于学生推理分析 15m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第十一节 大洋洲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一.大洋洲:1.位置: 2.组成: 3.居民: 4.成因不同的三种岛屿(岛屿的成因还有冲积岛)成因特点举例大陆岛地壳陷落或海面上升同大陆分离而成面积较大,地势较高中国的台湾岛新西兰南北二岛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夏威夷群岛珊瑚岛热带海域中珊瑚虫遗体堆积并露出海面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有些呈环状,中间有瀉湖,有缺口与大洋相通。中国的西沙群岛 二.澳大利亚 1.大洋洲最大的国家: 2.自然地理特征:南北纵向排列。(1)地形—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2)气候:气温暖热,降水半环型分布,干旱区面积大。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1、情景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从众所周知的澳大利亚袋鼠切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运用地图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主动探究问题,自然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探究式教学模式: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运用规律的学习来解释大洋洲独特气候的原因,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尝试卢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创设情景 展示地图 学生识图析图 *.ppt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
视频,进入学习状态 *.JPG
问题分析 地图、图片展示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ppt 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气候的影响因素 *.JPG
推理延伸 播放课件 观看课件锋面动画 *.ppt*.JPG 澳大利亚半环状气候的成因
地图、图片展示 练习巩固
复习巩固 播放课件 巩固澳大利亚的降水 *.ppt*.JPG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分析解答 分析季风的成因及特点
教学流程图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分析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什么不是热带季风气候。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讲解自流井的形成原理。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编 号 学习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位置 了解 读“澳大利亚图”,回答1~3题。1.12月22日前后①②③④地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①②③④地中盛产苹果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关于①地叙述正确的是(  )A.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季风气候B.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草原气候C.风向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草原气候D.风向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解析:①处位于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区,②处为地中海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④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第1题,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②地受副高控制,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第2题,苹果适合在温带种植。第3题,①地的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季为东南信风,夏季为西北季风,是有季风现象但不属于季风,因不符合季风的成因及特点。答案:1.B 2.D 3.B4、读甲图、乙图(略图),回答问题(1)请阐述澳大利亚大陆降水的分布特征。(2)分析图中降水量分布的形成原因。(3)读图分析澳大利亚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降水量从北、东、南部向中、西部递减,降水形成原因要从东、北、南、中、西部分别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要考虑大气环流、地形、洋流、距海远近等方面。答案:(1)从北、东、南部向西部和中部逐渐减少。(2)东部:受季风、东南信风的影响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降水多。北部: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南移的影响,降水较多。南部:冬季受西风带北移的影响,降水较多。西部:受副高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中部:距海较远,受副高影响且受东部大分水岭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3)呈半环状分布。
地形 掌握
自流井 理解
气候 掌握
形成性评价
该节内容让学生明白学习区域地理主要有两大特征: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就够成了整体性。如澳大利亚的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距海远近等因素。差异性表现在,澳大利亚东、西、南、北、中各地降水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同,从而形了半环状的气候分布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澳大利亚的气候形成因素;最后又通过对练习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总结
本教学设计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将多种地图、图片的观察分析结合起来。1.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贯穿始终,“雪龙号的南极科考”的行程,从问题导入到最后的小结,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2. 运用图解、多媒体画面,将“半环状的气候图”这一抽象、无形的概念,变为具体、有形的图示,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突破了教学难点。3.学习身边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联系当地季风气候的实际,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尝试地进行在学习区域地理中知识的迁移。
解决问题
地形图
*.ppt
观看课件
问题探究
讲解三大地形区
观看课件
了解地形
问题解决
创设情境
雪龙号
*.JPG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讲解大洋洲位置
观看课件
了解位置
问题解决
大洋洲图
*.JPG
气候图
*.ppt
知识比较
学习类推
北部热带草原
观看课件
拓展延伸
反馈调控
联系我国东部季风
联系季风知识
反馈调控
复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