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碳的氧化物
第2课时
【基础达标】
1.大气中CO2不断增加的直接后果主要是( )
A.产生酸雨 B.毒害农作物 C.温室效应 D.破坏臭氧层
2.(2024·佛山二模)下列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CO B.N2 C.CO2 D.He
3.下列参与“碳循环”的过程,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火山喷发 B.光合作用 C.森林大火 D.火力发电
4.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使气候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含碳燃料的燃烧 D.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放出
5.(2024·清远模拟)我国向全世界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不利于碳中和的做法的是( )
A.直接焚烧秸秆,为土地增加养分 B.绿色出行
C.节约用纸 D.随手关灯
6.造成煤气中毒的主要物质是( )
A.甲烷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硫
7.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8.(2024·滨州二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转化:CO2、CO之间可以通过一步反应互相转化
B.性质:CO2、CO均能溶于水
C.用途:CO2可用于制汽水;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煤气中毒
9.下列有关含碳元素的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碳元素的物质都是黑色固体
B.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
C.都没有可燃性
D.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10.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知: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B.C点对应的物质可能造成人体中毒
C.D点对应的物质是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
D.C点和D点对应的物质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
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二氧化碳由 (填微粒的名称)构成。
(2)“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的 增强。
(3)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5)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的反应为CO2+H2O=H2CO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先进之处是 。
12.“节能减排”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我们应作出一份努力。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死亡动植物的腐烂
(2)CO2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3)为减少CO2的排放,可以将CO2进行转化。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该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反应。
【能力提升】
13.(2024·泰安三模)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在冬季,居民用燃煤取暖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14.(2024·泰安三模)如图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使得大气中氧气增加和二氧化碳减少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15.(2024·佛山二模)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与相似。关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毒性 B.有还原性 C.有可燃性 D.能用于灭火
16.(2024·长宁二模)能区分氮气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倒入澄清石灰水 D.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17.(2024·中卫三模)下图是初中几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能通过一步转化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 B.④可以生成
C.⑤只能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⑥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
18.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的化学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丙两处澄清石灰水作对比,说明CO与CuO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B.乙、丙、丁三处的实验现象都能说明CO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
C.丁处燃烧,说明CO能燃烧
D.省略甲处澄清石灰水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拓展延伸】
19.下列图中除杂CO2(CO)(括号内为少量杂质)正确的是( )
目的 除去 CO 除去 CO 除去 CO 除去CO
操作
选项 A B C D
答案和解析
【基础达标】
1.大气中CO2不断增加的直接后果主要是( )
A.产生酸雨 B.毒害农作物 C.温室效应 D.破坏臭氧层
【答案】C
【解析】A、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增加,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无毒,不会毒害农作物,且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符合题意;
C、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符合题意;
D、氟利昂等会破坏臭氧层,二氧化碳不会破坏臭氧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4·佛山二模)下列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
A.CO B.N2 C.CO2 D.He
【答案】C
【分析】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等。
【解析】A、一氧化碳使人中毒,不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C符合题意;
D、氦气不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参与“碳循环”的过程,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
A.火山喷发 B.光合作用 C.森林大火 D.火力发电
【答案】B
【解析】A、火山喷发会产生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B、在光照条件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体内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森林大火,会产生二氧化碳,也会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不符合题意;
D、火力发电会产生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使气候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含碳燃料的燃烧 D.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放出
【答案】C
【解析】A、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不是释放二氧化碳,故A错误;
B、呼吸作用虽能产生二氧化碳,但自从地球上有生命就有了呼吸,但过去二氧化碳的含量却能保持平衡,故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呼吸作用,故B错误;
C、含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使用的含碳燃料大量增加,这正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正确;
D、碳酸分解的二氧化碳很少,不足以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故D错误。
故选C。
5.(2024·清远模拟)我国向全世界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不利于碳中和的做法的是( )
A.直接焚烧秸秆,为土地增加养分 B.绿色出行
C.节约用纸 D.随手关灯
【答案】A
【解析】A、直接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B、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节约用纸,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森林的砍伐,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随手关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造成煤气中毒的主要物质是( )
A.甲烷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硫
【答案】C
【解析】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能使人中毒。造成煤气中毒的物质是一氧化碳。
故选C。
7.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常用的气体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有毒,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缺氧窒息,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煤气的主要成分,是常用的气体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2024·滨州二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碳的两种氧化物,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
A.转化:CO2、CO之间可以通过一步反应互相转化
B.性质:CO2、CO均能溶于水
C.用途:CO2可用于制汽水;CO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煤气中毒
【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能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可以通过一步反应互相转化,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用于制汽水,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不能用于人工降雨,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会导致酸雨的发生,一氧化碳有毒,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从而引起煤气中毒,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下列有关含碳元素的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碳元素的物质都是黑色固体
B.固态二氧化碳常被称为干冰
C.都没有可燃性
D.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A、含碳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黑色固体,如金刚石含碳元素,但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含碳元素的物质并不是都没有可燃性,如一氧化碳含碳元素,但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但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相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知: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
B.C点对应的物质可能造成人体中毒
C.D点对应的物质是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
D.C点和D点对应的物质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D
【解析】A、B点对应的物质是单质,碳元素的化合价为零,B点对应的物质可为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选项正确;
B、C点对应的物质的氧化物,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B点对应的物质是CO,CO有毒,可对人体造成损害,选项正确;
C、D点对应的物质的氧化物,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D点对应的物质是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之一,选项正确;
D、C点对应物质是CO,不会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点对应的物质是CO2,可以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错误。
故选D。
1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碳捕捉与封存”是我国的一项先进技术(如图所示)。我国能源消耗的70%来自于煤炭。每秒有100吨煤在燃烧,年消耗量超过30亿吨。
如果任由煤炭资源在诸多领域利用,将对大气、河流、土地产生污染,温室效应增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我国政府举全国之力,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新的绿色经济。比如:电厂中的煤在极高的温度下充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CO2,每年的排放量大约1600万吨,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这些CO2将不会进入大气。被封存的CO2有许多用途,如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以此来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正以超世界一流的目光发展经济,完善环保体制。
阅读文本,完成下列任务:
(1)二氧化碳由 (填微粒的名称)构成。
(2)“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的 增强。
(3)煤(主要成分是碳)在高温下充分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将分离聚集的CO2压入地下的过程中,分子间隔会 。
(5)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的反应为CO2+H2O=H2CO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6)“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先进之处是 。
【答案】(1)二氧化碳分子
(2)温室效应
(3) 2CO+O2 2CO2
(4)减小
(5)化合反应
(6)可以将封存的CO2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食物、物品灭火等(合理即可)
【解析】(1)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运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能将二氧化碳封存,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则“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增强。
(3)碳在高温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 2CO2。
(4)二氧化碳压缩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会减小。
(5)该反应为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6)“碳捕捉与封存”技术能将二氧化碳封存,同时将封存的二氧化碳用于食品保鲜、气体肥料、冷藏室温、物品灭火等。
12.“节能减排”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我们应作出一份努力。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死亡动植物的腐烂
(2)CO2过多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3)为减少CO2的排放,可以将CO2进行转化。我国科学家已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该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1)B
(2)温室效应增强
(3) 不属于
【解析】(1)由图可知X处应该是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A不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B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的燃烧能够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C不符合题意;
D、死亡动植物的腐烂能够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故D不符合题意。
故填:B;
(2)二氧化碳过多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故填:温室效应增强;
(3)①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故填:;
②该反应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属于分解反应,故填:不属于。
【能力提升】
13.(2024·泰安三模)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在冬季,居民用燃煤取暖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答案】B
【解析】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污染,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B、在冬季,居民用燃煤取暖,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减缓海洋酸化,符合题意;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利于环境保护,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4·泰安三模)如图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平衡观:碳、氧循环使得大气中氧气增加和二氧化碳减少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B
【解析】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各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符合题意;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2024·佛山二模)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与相似。关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毒性 B.有还原性 C.有可燃性 D.能用于灭火
【答案】D
【解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C2O3化学性质与CO相似,所以也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故ABC正确;由于C2O3具有可燃性,所以不能用于灭火,故D错误;
故选D。
16.(2024·长宁二模)能区分氮气和一氧化碳的方法是( )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倒入澄清石灰水 D.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答案】D
【解析】A、氮气和一氧化碳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
B、氮气和一氧化碳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错误;
C、氮气和一氧化碳均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鉴别,错误;
D、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氮气不能,可以鉴别,正确。
故选D。
17.(2024·中卫三模)下图是初中几种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两端的物质能通过一步转化完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 B.④可以生成
C.⑤只能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⑥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
【答案】C
【分析】过氧化氢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且二氧化碳能转化为氧气,则X为氧气;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Y为一氧化碳。
【解析】A、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能加快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C、⑤为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⑥为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8.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的化学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丙两处澄清石灰水作对比,说明CO与CuO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
B.乙、丙、丁三处的实验现象都能说明CO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
C.丁处燃烧,说明CO能燃烧
D.省略甲处澄清石灰水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B
【解析】A、甲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中不含有二氧化碳、丙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与CuO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
B、乙、丙处的实验现象都能说明CO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丁处是点燃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说明CO与CuO发生化学反应,故说法错误;
C、丁处燃烧,说明CO具有可燃性,但燃烧的目的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除去,故说法正确;
D、省略甲处澄清石灰水,由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也能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说法正确。
故选B。
【拓展延伸】
19.下列图中除杂CO2(CO)(括号内为少量杂质)正确的是( )
目的 除去 CO 除去 CO 除去 CO 除去CO
操作
选项 A B C D
【答案】A
【解析】A、高温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不能与紫色石蕊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