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1851
1853
1856
1861
1862
1864
1883
1884
1894
1895
1899
1885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天京变乱
安庆内军械所
京师同文馆
天京陷落
中法战争爆发
新疆建省
台湾建省
甲午战争爆发
马关条约
门户开放
时间线索先梳理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农民阶级的天国梦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原因
材料1: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材料2: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材料3:1846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连续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人祸天灾,使人民陷入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
材料4:洪秀全1836、1837、1843年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中,受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启发下,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他假说自己是上帝的次子,特下凡除妖魔,以此号召群众起来推翻清政府。
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②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④个人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
《原道醒世训》: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特点:拜上帝教是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
作用: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北伐:牵制清军
西征:半壁江山
1851年金田起义——运动开始
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
1853-1856北伐 西征—— 军事全盛
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过程(1851-1864年)
天王
洪秀全
东王
杨秀清
西王
萧朝贵
南王
冯云山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密诏回京
被杀
处死
出走
1852阵亡
1852阵亡
皇权思想争权夺利
逼封万岁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材料: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亦然。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按人口平分土地
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重要纲领
(2)目的:建立“四有两无”的社会
(3)评价:
①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②落后性:仍然追求小农经济,未能超越封建主义的范畴
③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
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分配制度。金田团营时即实行此制,会众将所携财物均交“圣库”,全体衣食由圣库供给。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宣布“凡物皆天赐来,不须钱买”,下令没收商贾的私人资本货物,废除商业贸易,在天京永西门灯笼巷设立“天朝圣库”,总管天朝公共财物。规定个人一切财产及战利品皆应上缴圣库,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由圣库供给。凡私藏金一两、银五两者,一经查出,全银没育.人即治罪,后因天京物资匮乏,太平天国开办了官营商业。
后期:《资政新篇》
“以法法之”者……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兴医院…… ——《资政新篇》
政治: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
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文化: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社会: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互利。
1.《资政新篇》的内容
2.《资政新篇》的评价
积极: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消极: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难以真正推行。
进步性
空想性
地位: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不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经济形式
经济基础
群众基础
共同点
小农经济(落后性)
(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步性)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公有制,平均主义(空想性)
反映农民愿望(广泛)
不能反映农民愿望(缺乏)
私有制(现实性)
①都具有反封建性;②都是纲领性文件;
③都未能真正实施
★结论:
②从经济主张上看,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①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天》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消灭
私有制
发展
私有制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材料: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洪秀全《天父诗·其三七八》
材料:(太平天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失败
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历史的局限性(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①外部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材料: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材料:(镇压太平军时)李鸿章惊叹洋枪洋炮的“神计”,致信曾国藩说:“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并推崇洋人的“战守工具,天下无敌。”李鸿章所遇的太平军李秀成的军队洋枪洋炮最多,更使李鸿章认识到“我军惟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
材料:太平天国明确提倡女性放足,脚的解放使女性在军事斗争以及经济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没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但女性放足与男性的蓄发一同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长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录》
材料:太平天国运动后,曾经繁华富庶的江南 “几于百里无人烟,其中大半人民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③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洋务运动产生。
④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⑤破坏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南方的近代化。(消极性)
二、地主阶级的富强梦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
①清政府内忧外患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丧失大片领土主权。
②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起
材料:今日议和既成……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两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2.目的
①直接: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来侵略
②根本: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指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代表人物:
①中央:恭亲王奕
②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领域 内容
创办近代工业 官办 军事工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
官督商办民用工业 汉阳铁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
创办新式海军 北洋、南洋和福建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
外交机构 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
影响
材料: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
(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放手办理?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定不了里面是何等材料。”
——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感慨
积极:一定程度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人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局限:只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深化拓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上
经济上
政治上
外交上
教育上
军事上
特性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国人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中国思想近代化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创办近代工业,培养了科技人才;诱导和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近代工业化的先河
洋务运动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长起来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同外国的联系,使中国开始外交近代化
创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创办近代海军,形成北洋、南洋、福建水师,开启中国军事现代化
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失败原因:
①地主阶级局限性(根本原因):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补;
②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③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三、帝国主义的瓜分梦
左宗棠收复新疆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刘铭传击退法军
甲午战争
侵略加剧—边疆危机
[史论识史]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1870年代清廷内部关于国防问题的争议。18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清政府最终支持了左宗棠的主张。
甲午中日战争
(一)背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扩张资本主义的要求
因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且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
(二)经过
①1894年8月,丰岛战役
②1894年9月,平壤战役
③1894年9月,黄海海战
④1895年2月,威海卫战役
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
(三)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清军大败
北洋舰队遭重创
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外交与割地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4)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黑旗军)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抗日军占领台湾的武装斗争。(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即直接向他国输出商品,获取利润。
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是商品输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则是在他国投资建立企业,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其它有利因素,开展生产或经营,赚取超额利润。《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使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逐渐成为主流。
资本输出表现:
强迫清政府贷款:清政府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高息借款3亿两白银。
争夺路矿权: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
①消极:列强侵华方式改变,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加深(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②积极: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引发民族意识觉醒(黑旗军、义和团、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
(2)经济:
①消极:近代化蒙受巨大挫折。洋务运动破产,靠儒学富国强兵的失败;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大借外债及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②积极: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也使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
①学西方进入制度变革阶段,维新变法思潮兴起;
②仇洋排外思想兴起和高涨。
有学者评论:如果说鸦片战争只是唤醒了少数有识之士,那么此次战争则刺痛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加速了统治集团分化,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焦虑和抗争,引起了中国社会强烈的震荡。
内容:藩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向宗主国或中原王朝称臣,宗主国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册封;政治上是尊卑关系,宗主国或中原王朝不干预其内政,有帮助其维持统治秩序的责任,礼仪为中心,不靠武力维持,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关系松散,藩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向宗主国或中原王朝上贡; 宗主国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赏赐;原则是厚往薄来、不计成本,经济上是不对等的贸易关系
纲要上P98历史纵横: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朝贡体系(宗藩体制)
特点:和平方式——目的在于和平自守,维护农业文明社会的稳定;互利性——通过封赏朝贡,附属国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中国获得宗主地位和安定的周边环境;不平等性——礼仪上的不平等,重名不重实,是封建身份等级制在对外关系上的延伸
封闭自守性(明清)——与海禁政策并行不悖,是闭关自守政策在制度上的反映,防禁色彩浓厚
评价:有利于地区和平发展、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外传,形成中华文化圈;易滋生“天朝上国”、独尊自大心理;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演变:西周产生,用于处理周王室与诸侯国关系,后扩大到夷狄;明朝精确化;清朝继承,1876年日本侵略琉球后开始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最终瓦解。
朝贡体系(宗藩体制)
输入标题
租借地、势力范围:租借地:指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强行向软弱的清政府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多数附有军事设施。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瓜分中国的狂潮
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争做中国的债主
抢夺修筑铁路
开矿设厂
1.1862年初,李鸿章统帅淮军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于匈奴”,极力避免淮军与“外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近代化的转型
B.反映了崇洋媚外的士人心理
C.导致洋务运动的开展
D.说明清政府已放弃闭关锁国
A
2.1860年5月,英法联军欲大举进犯京津大沽时,两江总督何桂清等人却与侵略军商议“借师助剿”之事。8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之际,清军与驻扎上海的英法“友军”共同阻挡太平军向上海进军。这体现了( )
A.中外反动势力的利益具有一致性
B.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C.长江流域成为西方列强势力范围
D.江浙的官员大部分为主和派
A
3.1874年,日军兴兵侵台,左宗棠一方面指出“整理水师”“监造轮船”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这表明左宗棠( )
A.偏重靠民间力量抗击侵略
B.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C.主张“海防”重于“塞防”
D.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