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现实政治中的君权是动态的,其贯彻的强度和运作的空间,是受各种政治势力制约的······士族,军功官僚······在异族政权中还有部落贵族等等。他们所来自的社会阶层不相同,其向皇帝分割权势的能力和方式也不相同······在皇权与不同政治势力以不同方式结合起来的时候,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政权更迭频繁, 国家分裂, 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
各种矛盾交织;
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推行九品中正制。
土地制度改革;
北方农耕经济破坏;
北民南迁,江南得到开发。
佛教、道教兴盛,儒学面临挑战;
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玄学产生;
文学艺术承先启后,丰富多彩。
北魏孝文帝改革 ;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
阶段性特征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思维导图】
【巧思妙记】“三、四、五、六”
三 四 五 六
三国:魏、蜀、吴 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曹魏:220年 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汉:221年 刘备称帝,定都成都,仍用汉
的国号
孙吴:222年 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一)三国鼎立(220——280年)
一、三国与两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结束近百年的动乱
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二)五胡入华
内迁主要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
思考: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气候变冷,牧民难以自给自足,大量南迁
东汉末,北方各割据势力由于劳动力、兵源不足,大量招引周边民族入塞
统治者严重剥削,民族矛盾对立情绪积郁渐深
一、三国与两晋
(三)走向分裂
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引发
八王之乱
衣冠南渡 南方汉族政权更替
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五胡乱华 北方进入了少数民族混战割据时期
内乱+腐化+蝗灾+瘟疫+外部入侵
皇帝弱智 贾后乱政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匈奴人攻破洛阳时,杀死贵族官僚和平民3万余人,洛阳变成废墟;羯人打败晋军,杀王公以下10余万人。
一、三国与两晋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____(今南京),史称_____。
晋元帝司马睿
建康
东晋
◎思考:东晋政治有什么特点?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军事上依靠王敦。
“旧时王谢庭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士族制度
门阀与皇权共治
二、东晋与南朝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_____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建康
▲南朝形势图
二、东晋与南朝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二、东晋与南朝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思考: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二、东晋与南朝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64E128FECAE4CC72932BB65C8C121A0F41C1707D94688ED66335DC6AE12288BF2055523C0C26863D2CD4AC454A29EEC183CEF0375334B579
◎思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ong, 门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qizi,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季恭传》
·物产丰富,粮食充足;
·渔、盐业发达,可供给多地;
·纺织业发达,产量大。
二、东晋与南朝
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汉·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1.十六国时期
三、十六国与北朝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兵力对比:80万:8万
结果
(1)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2)前秦战败,迅速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三、十六国与北朝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又称孝文汉化)。
北魏统一
三、十六国与北朝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制礼作乐
尊奉儒学
3.孝文帝改革
政治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1)背景
(2)内容
社会习俗
经济
文化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三、十六国与北朝
平城(原都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
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
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原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迁都洛阳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北魏杨机墓·双髻女俑
穿汉服
改汉姓
说汉语
与汉族联姻
汉化改革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等。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均田制
租调制
租调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
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含义: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三长制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3)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1)概念:指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转化。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表现
①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
②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等。
③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影响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消极性:丧失了民族的主体性,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A+B+C+……=A → X、B → X、C→ X
A+B+C+……=D
A+B+C+……=0
四、交融——华夏各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
活动:阅读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大事记。
序号 时间 史 实
1 三国
2 西晋
3 东晋
4 十六国
5 北朝
6 西魏—北周
◎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
四、交融——华夏各族大融合
活动:阅读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大事记。
序号 时间 史 实
1 三国 蜀、吴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 西晋 五胡内迁,“衣冠南渡”
3 东晋 北民南迁与南方各族共同开发江南
4 十六国 十六国学习汉族制度,各族频繁接触
5 北朝 孝文帝改革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6 西魏—北周 积极推行民族交融政策
◎衣冠南渡
思考:结合教材,根据上表归纳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交融——华夏各族大融合
分裂中孕育统一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启继,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中华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中华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四、交融——华夏各族大融合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整体上处于分裂或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但分裂中有短暂和局部统一。在政权更迭中,中枢机构、选官制度和赋税制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第7课);同时民族交融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北方各族与南北之间交融频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北魏时期北方经济也得恢复发展。这一切都为最终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丰富其多元一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