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年代。
——黄仁宇
苏绰、卢辩诸人,卒为北周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钱穆
失望的深渊?
全盛的基石?
VS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
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的发展
重要概念:蜀汉、五胡内迁、门阀士族政治、九品中正制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一时期分裂动荡的时代特征。
2.掌握江南开发的成就及影响,理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本课学习清单
1、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及时代特征;
2、分析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与影响;
3、理解士族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4、掌握南方经济的开发的原因、影响;
5、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 …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分裂中
孕育着统一
壹
分裂纷争·政权更迭
简史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权交替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
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梳理图示政权更迭过程,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
阅读【三国与两晋】
历史解释: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
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加剧了社会矛盾。
西晋历时51年,
八王之乱历时16年(291-306)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数目远非五个,只是他们的势力相对大一些。
◎五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
东汉至西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思考
五胡乱华
历史原因:汉魏以来民族交融加强
(西域都护府、丝路、中原战乱等)
现实原因:①中原统治者的强制迁徙和招引(抵御北方其他民族、补充兵员和劳力)
②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迫于生存压力南迁)
影响:①南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民族矛盾激化,加速西晋灭亡。
③推动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
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
材料:内迁少数民族也趁机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与西晋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此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南方则建立起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历史进入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态(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门阀斗争、宗室内乱;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
↓
秦汉以来“大一统秩序”崩溃
贰
统一之势·士族专权
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二)
阅读【东晋与南朝】
历史解释:“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什么?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士族门阀政治
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南北朝时期逐渐衰落。
材料:司马睿力量弱小,宗系疏远,在王导帮助下才得以登上皇位。当时“(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与曰‘王与马,共天下’”。
◎士族门阀政治
1、概念
士族:亦为“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户等级高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田庄)、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
庶族:亦称寒门,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
“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
“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
《魏书》所载之标准,凡称士族需合二大条件:其一,累官三世以上;其二,任官需达五品以上。
2、原因与特征
思考
①形成原因:
经济原因: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和庄园经济的发展。
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制度保证: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
②主要特征: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皇权强化
材料
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557年,寒门出身的陈霸先登基称帝,建立陈朝,其最高统治集团,庶民地主出身占了62%。自此,寒族全面上位。
思考:刘裕、陈霸先登基称帝,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叁
统一之势·江南开发
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三)
阅读【东晋与南朝】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
谈谈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的原因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③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①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材料 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收转 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心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① 江南经济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 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交流与融合。
思考:结合材料和学思之窗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何影响?
推广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冶金(灌钢法)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越窑小瓶
江南的开发
肆
统一之势·民族融合
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四)
阅读【十六国与北朝】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汉化(封建化),学习汉族先进文明
前期:
俸禄制:恢复中原的俸禄制,提高汉族官僚待遇
均田制:分配无主荒地给农民,稳定流民,增加财政,改变鲜卑族的生活方式
三长制:对农业人口实行有效监管
租调制:改革赋税,减少百姓负担
改革的方向?
封建化,向农耕文明转换
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后期:①迁都 ②改籍贯 ③穿汉服、学汉语 ④改姓氏 ⑤仿门第 ⑥通婚姻
彻底封建化,文化、心理认同
改革的结果: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将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打下了基础。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1、请仔细观察以下三幅地图,结合所学,从民族分布的角度看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十六国局面。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中原汉族南迁,与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2、分析以下材料中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民族交融加强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民族交融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3、民族交融表现
①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②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③内徙民族认同与接受汉族政治模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④生活习俗互相学习
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特点:①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夷夏观念趋于淡薄。
②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但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交融中互相学习,但更多的体现在少数民族封建化。
意义:①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布局。
②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③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④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⑤民族交融加强,华夏认同强化,民族向心力增强,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东
汉
西晋
北方
南方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灭
北朝(439-581)
隋
统一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
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国家分裂,政治动荡。
士族门阀政治的兴衰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战乱带来的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的迅速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宋
齐
梁
陈
南朝(420-589)
三国(220-280)
(266-316)
(317-420)
【课堂小结】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2024·南昌)淮河地区在三国魏末及西晋时专务稻作,“皆以火耕水褥为便”,刘宋时则专务小麦等旱作作物。南齐之时,朝廷甚至将面食作为规定的祭品。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当时(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隔阂消弭
C.曲辕犁得到推广 D.北人大量南迁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据所学可知,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在分裂状态,北民南迁,北方人的饮食影响到南方,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还未南移,只是为南移奠定基础而已,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民族隔阂不可能消除,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隔阂消除,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得到推广主要是在隋唐时期,曲辕犁得到推广与南方人饮食北方化没有关联,排除C项。
2.(2024·深圳)十六国时期,北方汉族士人不再将所谓正朔相承的家族或秦始皇所刻传国玉玺所有者看作自己应侍奉的正统,他们认为定鼎嵩洛、移风易俗、兴复儒教的王朝才是正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民族交融得到官方的推动
B.人口迁徙改变士人的信仰
C.北方各族的文化交融加深
D.国家统一的趋势日渐增强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方的汉族士人更看重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接纳并融入了少数民族“仁君”的统治,这从侧面印证了当时北方各族文化交融的加深,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方是否推动民族交融,排除A项;北方士人仍秉持儒学的基本价值观,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趋势日渐增强与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社会特征不符,排除D项。
3.(2024·潍坊)下表是北朝尉迟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墓志中关于祖源追溯的记载。据此推知,当时( C )
时期 相关墓志 祖源追溯
永熙三年(534) 《尉陵墓志》 先踪盖夏后之世
天保十年(559) 《尉娘娘墓志》 发颛顼之遐源,资有夏之苗裔
大象二年(580) 《尉茂墓志》 盖帝轩辕之苗裔也
A.宗法观念日益强化 B.北魏正统地位确立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解析] 根据材料“先踪盖夏后之世;发颛顼之遐源,资有夏之苗裔;盖帝轩辕之苗裔也”可知,北朝尉迟氏追溯其祖先与华夏族密切相关,说明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意识在不断增强,这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从而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观念日益强化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正统地位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并没有确立正统地位,排除B项;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