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3 15: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
课程标准:
1.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坐标
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①横跨农耕区和游牧区;
②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汉族居住区;
政权分布特点: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政权空间坐标
③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一 、辽朝——契丹族
1. 辽的概况
(1)起源:
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兴于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亡
(2)建立政权:
916-1125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872-926)
一 、辽朝——契丹族
2. 南、北面官制度
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思考
上述材料反映的南、北面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官吏来源 负责区域 地方官制
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沿用部族制
南面官 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汉服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仿唐州县制
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以契丹为主导
作用: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一 、辽朝——契丹族
3. 四时捺钵制度
——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在因俗而治基础上,保留了本民族特色
作用:保持尚武精神,笼络归属民族酋长。
二 、西夏——党项族
1. 西夏的概况
(1)起源: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
(2)建立政权:
1038-1227
元昊
兴庆府(今银川)
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蒙古
元昊(1003-1048)
二 、西夏——党项族
1. 西夏的概况
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诸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仿造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历史与社会 八上》
西夏:学习汉文化,保持民族特色
一套制度,两套称谓
三 、金朝——女真族
1. 女真崛起
(1)起源:
(2)建立政权: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
(3)灭辽宋:
1125年,金灭辽,1127年又灭北宋。
完颜阿骨打(1068-1123)
2. 迁都燕京: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三 、金朝——女真族
3. 统治措施
(2)同时保持女真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①内容: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各户壮丁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②性质:
③效果:
兵民合一的军事、行政组织。
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
三 、金朝——女真族
4.由盛转衰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北国小尧舜
金世宗 完颜雍
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以廉平戒谕百官,严惩贪污。注意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世宗死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三 、金朝——女真族
探究: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
材料: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①特点:
②原因:
③认识:
因俗而治: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根本);民族习俗,社会生活有差异(直接)
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四 、元朝——蒙古族
铁木真(1162—1227)
1、建立与统一
(1)蒙古崛起:
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元朝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3)元朝统一: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四 、元朝——蒙古族
2、驿传制度
(1)驿道:
(2)驿站:
(3)急递铺:
元代驿站分布图
意义:
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
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传递文书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c.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代急递铺令牌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
特点:
四 、元朝——蒙古族
3、行省制度
(1)含义:
(2)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四 、元朝——蒙古族
3、行省制度
(3)特点:
材料1: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2: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摘编自宋濂《元史》
a.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b.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四 、元朝——蒙古族
材料3: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行省制度
(3)特点:
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
山川形便
犬牙交错
c.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四 、元朝——蒙古族
3、行省制度
(3)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
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
(4)影响: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四 、元朝——蒙古族
4、边疆管理
①吐蕃:
②西域:
③台湾:
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四 、元朝——蒙古族
5、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回回
回族前身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西夏、畏兀儿、回回人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①目的:
②特点:
③评价:
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
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 、元朝——蒙古族
6、元朝灭亡:
元朝滥发货币,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
1351年,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号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
最后,还是蒙古人鬼力赤杀掉了北元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鞑靼,元朝彻底覆灭。
探究: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1:从辽、金朝起,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以空前的规模向北方传入,汉族向北方迁徙也空前增加,极大地改变了草原树海的面貌。辽、夏、金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游牧部族的制度无法再继续下去,而向着中原农耕民族的组织制度演变。
——武玉环《中国大通史·西夏》
材料2:虽然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辽有自我独特的医学针灸、防腐技术和历法,又有契丹汉族结合的建筑风格……
——龚书铎《金戈铁马的交汇》
①促进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贡献
②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不断学习汉文化
材料3:忽必烈一路走来,带来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会、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上都城(会宁府),孔庙倍受尊崇。这里,帝师寺蒙古学得到传扬。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各倡其门,庙宇、道宫、佛殿庄严肃穆、香火兴隆。这里云集天下客商。这里,旅行家、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往来频繁。这里,物宝天华人文荟萃。
——殷继红《元上都文化》
③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
④中外交流活跃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1.“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的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知,行中书省是中央权力在地方的外延,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的权力,故D项正确、B项错误。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专制皇权,故A项错误。削弱地方的权力不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故C项错误。
2.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湖南桃源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中原的畏兀儿(今维吾尔)族。这反映了元朝时期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行省制度有效推行
C.湖南的影响力增强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A项;行省制度的实行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C项夸大了湖南的影响力;注意关键词“畏兀儿(今维吾尔)族”,答案为 D项。
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教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 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根据材料“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禀”可以看出这段材料说的是元代为了方便江浙地区处理紧急事务,不必因为上报中央而耽误时机,地方行省获得自主处理紧急事务的权力。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