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竺可桢描绘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曲线图
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是中国第三个寒冷期,《宋史·五行志》记载的雪灾纪录在70次以上,一般都是连年发生,其中又以北宋初期为最,宋太宗赵光义主政22年,有5个年头发生雪灾。
导入
宋朝之后的严寒造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的频率加大了。在两宋时期,黑龙江流域已经不太适合农业生产,辽金都选择不断南下。1230年之后,气候变得更加寒冷。此时,蒙古兴起,最终统一了东亚大陆。不过在元朝统一后,曾经出现了短暂的温暖期,这也是元朝兴盛的一个原因。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政权更替
辽夏金
壹
(一)辽夏金民族政权的建立
政权 辽 西夏 金
建立时间
民族
活动区域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 契丹族
916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038
1115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中都
长期对峙、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辽与西夏”和“金朝入主中原”,完成表格。
辽河上游
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中原汉族统治者一般认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存在不会超过百年,但是辽、西夏、金政权都超过了百年,其成功延续百年政权的原因各有哪些?
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
1、辽的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1)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2)四时捺钵:保持草原习俗、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契丹语的音译名词,指辽帝的行帐,即朝廷)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 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 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四时捺钵制: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保持尚武精神,笼络各族酋长。
影响:缓解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
(二)辽夏金的制度建设
1、辽的制度建设
2、西夏的制度建设
(1)基本模仿北宋
(2)一制二称: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汉制藩称)。
3、金的制度建设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2)猛安谋克
材料1: 金世宗大批任用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创女真进士科,以科举取士,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文化。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2: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
——《金史·兵志》
西夏:
一套制度,
两套称谓
兵农合一
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12世纪后期 金世宗 “大定之治”
不数年间,仓库充实,民物殷富,四夷宾服,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
——(金)赵秉文《淦水集》卷20
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
——《金史·章宗纪》
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
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1)鼎盛
(2)衰落
4.金从鼎盛到衰落
重点讨论
联系辽夏金的制度建设,如何认识辽夏金的管理制度?
(1)特点:①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
②“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2)原因:
辽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
(3)评价:①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②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有利于民族交融
王朝 政治制度
辽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
西夏 一制二称
(汉制藩称)
金 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
贰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一)蒙古崛起
1.建国
2.扩张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1260年,忽必烈继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二)元朝统一
1.建立
2.统一
观察下图(教材61页),如果在元朝,你的家乡在哪里?
结合教材,概括元朝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1、交通:驿站制度
(1)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
(2)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
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3)急递铺:传递文书
意义: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3)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代急递铺令牌
3.巩固统一
2、行政管理:行省制度
(1)含义:
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性质:
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误区警示:
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行政管理:行省制度
(3)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③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4)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④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设问:元代的行省制与以前的地方管理制度相比有何创新之处?影响如何?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吐蕃: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
3、边疆管理
西藏和台湾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朝边疆治理的成就: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例如《元典章》规定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而汉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没收家产。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利益
(2)特点:浓厚民族歧视、民族压迫色彩与民族交融并存。
(3)评价: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三)元朝的灭亡
1.原因:
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2.概况:
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融合。
3.结果: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
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8月,明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
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
—日本学者提出
1279年 崖山(广东江门境内)之战
你赞同“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吗?说说你的理由。
其逻辑是:从崖山海战之后,中华文明或者说汉文明已经宣告终结,转而被满蒙文化取代,从先进的农耕文化转变为落后的游牧文化。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之说,仅仅说对了一半,即崖山之后的华夏文化,已经不再如同宋代以前的华夏文化,但并不证明崖山之后中华文化已经沦丧殆尽,而是变成了一种经历蒙、汉乃至满、汉融合之后的华夏文化。
——陈宝良《蒙元遗俗与明人日常生活》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
—元的统治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夏金的统治
1.政权建立
2.制度建设
1.建立与统一
2.巩固统一
驿站制度
中央官制
行省制度
边疆管理
民族政策
3.元的灭亡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
“幅员”之大——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
“民族”之大——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文明”之大——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习题精练
1.(2024·杭州)辽圣宗曾多次重九登高,“赐群臣菊花酒”,以后相沿不改;西夏第二位皇帝李谅祚即位后,“遵大汉礼仪以更蕃俗,求中朝典册用仰华风”。这两则史料可以说明( )
A.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B.民族政权实现礼法结合
C.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
D.中华文化推崇经世致用
C
[解析] 辽朝是契丹族政权,统治者在重阳节登高赏菊,西夏是党项族政权,重视汉族礼仪。这两则史料说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体现了华夏认同浸润国家治理,C项正确。辽宋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排除A项;辽朝在重阳节登高赏菊与礼法结合无关,排除B项;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2.(2024·四川模拟)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D
[解析] 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
3.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 )
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
B
[解析] 据材料“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代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元代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而且材料强调的只是四个边疆行省,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现实作用,而D项属于其历史影响,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