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13 15: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
捧一卷《水浒传》,闻宋代烟火气
宋江赏灯喝酒的樊楼,是宋代当时最豪华的六星级酒楼,还有诗人写诗赞叹它“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鲁智深在东京见到的大相国寺,其实是当时东京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新发展
二、社会新变化
三、思想新变化
四、文化新变化
五、科技新突破
材料1: 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万户不禁酒,三年真识翁。 ——《新年五首》(其四)
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和陶拟古九首》(其九)
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 —《歇白塔铺》
材料2: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 —《宋史》卷173《食货上一》
种植技术的巨大进步.....复种指数显著提高,从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发展到比较普遍的一年两熟——二作制,宋代“稻麦复种”有明显的发展.....另外,棉花栽培技术在宋金时期从岭南、新疆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福建路植棉,宋人记载得最多....彭乘指出:“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 —漆侠:《宋代经济史》
思考:从材料1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宋朝经济的哪些信息?
结合材料2加以说明?
农业耕作水平提高,高产作物的引入促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对农村经济结构变动带来影响;
诗文中出现的茶、吉贝布等可以说明,北宋时期农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已有明显增长,随着种茶、养蚕、缫丝、棉纺等生产项目的扩展,此时的农村经济已包括种植业、手工业、商业等,与单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结构相区别。
一、经济新发展
1.农业
一、经济新发展
2.手工业
材料3:11——13世纪中国农业大飞跃可视作是其经济大发展的基础,因为可使更多人口有闲暇从事其他活动而无须专事粮食生产。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北宋农业的技术水平与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之相伴的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这部分人口的转移方式直接影响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材料4:苏轼宦海见闻
定州: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 —《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徐州: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石炭》
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看到翻刻的《眉山集》。写信给苏轼:“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苏辙:《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
思考:从材料4中可以获得手工业发展的哪些信息?
制瓷业(五大名窑)、矿冶业(用煤作燃料)、印刷业(图书印刷)的发展。
材料6:几乎每一地区都有自己的著名产品:河北南部的铁、太湖附近的稻米,福建的蔗糖,四川与浙江的纸张,成都、杭州以及长江下游各城市的印书,等等。贸易发展使产品广为流通....在外国看来,中国也是高级手工业品的国度,来自中国的产品异常吸引人,与中国做生意十分有利。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思考:根据材料5、6,这一时期手工业布局有何特点?哪些因素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5:两宋经济发展示意图
随着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华夏世界与中亚的关系被截断,加之人口南移,东南地区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业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同时海外贸易迅猛发展。随着人口的激增,富裕家庭的增多,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手工业快速发展,尤以南方地位为甚。以往手工业格局被打破,出现分工和专业化的生产区。
一、经济新发展
2.手工业
汴京城布局图
宋代的榷场分布
一、经济新发展
3.商业
交子拓片
材料7: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籴米》
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
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这在性质上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思考:结合图文史料,指出宋代商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
教材加以说明,这些变化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农商社会的初步成型”:市场的扩大(基层市场、边境榷场、市镇贸易、海外市场);商业城市化进程加速,各种市场和交换活动增加、交换手段出现了纸币。
商业繁荣带来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的流动
一、经济新发展
3.商业
材料8:这新世界生存于连续不断的入侵威胁中......12世纪初帝国北方各省被夺,1273——1279年间全国被吞并。这种外来威胁与宋代经济社会史息息相关。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思考:宋代的政局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结合史料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不断扩张,中国由内陆型国家逐渐向海陆型国家转变,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新发展
门第观念淡化
市民阶层兴起:两宋王朝将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单独“列籍定等”;
科举制比唐朝更加完善,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发,更加强调公平公正,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渠道;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社会成员身份区域平等
门阀士族衰落,人们更看中现实的政治、经济地位;
宋朝贱民阶层显著减少(人身不完全自由并受到歧视的群体)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来自雇佣,佣人与雇主之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工匠地位提高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对于百姓日常生活,政府限制也较少;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并较少受到契约关系外的人身束缚
签订契约
二、社会新变化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思想上,宋代儒学继承了儒学道统,抛弃了汉唐学者师古泥古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
物质、科技上,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唐末五代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统一,尊儒读经,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反对“新法”上,王安石创立“新学”,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
儒学自身上,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儒学的复兴
三、思想新变化
主张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口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代表
北宋:程颢、程颐
(宋代理学奠基人)
南宋:朱熹
(集大成者)
儒学的复兴
三、思想新变化
程朱理学
宇宙观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致知”
文化
《四书章句集注》
儒学的复兴
三、思想新变化
问题①:宋元时期文学新体裁有哪些,发展情况怎样?


话本
a.特点是句子长短不一,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b.士大夫的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b.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杂剧。c.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城市中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问题②:宋元时期的艺术成就
书法
绘画
名家辈出,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文学艺术
四、文化新变化
1.辽(契丹):
借鉴汉字,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2.金(女真):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辽道宗哀册》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
郎君行记
15
少数民族文字
四、文化新变化
文字
16
3.西夏(党项):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4.元(蒙古):
①成吉思汗:
②忽必烈:
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
委派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西夏《番汉合时掌中珠》
◎《蒙古秘史》书影
◎《八思巴百家姓》
少数民族文字
四、文化新变化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沈括
郭守敬
王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梦溪笔谈》记载了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最突出的是设计和兼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世界领先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材料1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抓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梦溪笔谈·杂志一》
材料2 “舟师,夜晚观星,白昼观日,风雨冥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萍州可谈》
五、科技新突破
1.(2024·绍兴)宋代一亩或一亩多地即可养活一个人。而战国则要二十亩至三十亩(折今四至六亩)方能养活一个人……宋代最发达的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大约是战国时代的四倍、唐代两倍有余。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
A.稻麦复种技术的推广
B.《农书》等农业专著的指导
C.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D.“上计”制度对官员严格考核
【课堂练习】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粮食产量提高,与稻麦复种技术等推广有关,反映的是农业领域的精耕细作,A项正确;《农书》是元代王祯所作,排除B项;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排除C项;汉代时“上计”制度对官员严格考核,排除D项。
【课堂练习】
6.(2024·佛山)茶法是古代政府管理茶叶生产、运销、税收的法规。如图为北宋徽宗时期的茶法流程图,该图反映出宋徽宗时期( )
A.政府规范茶税征收程序
B.茶叶经营已日渐专业化
C.茶叶专卖政策得以实施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课堂练习】
C
[解析] 据图示可知,宋徽宗时期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监管制造的方式对商人贩茶的全过程实行严密的控制,形成了间接茶叶专卖制度,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政府不仅控制税收,还监管茶叶的生产和运销,A项表述片面,且没有涉及茶税征收程序,排除A项;图示反映的是茶叶从生产到流通、消费领域受到政府的严密管控,而非茶叶经营专业化,排除B项;图示反映出抑商措施有所加强,排除D项。
【课堂练习】
3.(2024·长沙)宋代农村小学冬季开学故称“冬学”。陆游在一首诗中说“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据此可知宋代冬学( )
A.深受科举制的影响 B.主要学习农业知识
C.立足基本社会生活 D.并非基础教育主流
【课堂练习】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陆游诗的大体意思是:冬季的三个月就跟着塾师学习,农忙时节就回家跟随父兄耕田种地,识字勉强能够应付租税劳役就好,辛苦读书不需要羡慕王公贵族。据此可知,宋代冬学立足于社会基本生活,能够应付租税劳役就可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冬学的学习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排除A项;私塾主要学习的是儒家思想,并非农业知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冬学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不能得知其是否为基础教育的主流,排除D项
【课堂练习】
24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