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1.大动荡:(军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变革:(政治)地主阶级崛起,掌握国家政权。
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大发展:(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4.大繁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谁能完成统一?
新课导入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公元前
230年
公元前
221年
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秦始皇病逝
秦朝
公元前
207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
210年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
209年
楚汉战争
秦灭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时空坐标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影响
1.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大”就是尊重、重视的意思;
“一”表示统一、合一的意思;
“统”是指纲纪,是治理天下时,所必须拥有的共同的制度、政策、纲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
D
中央 ①_____制 ;②______制;③以______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④建立_______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 ①废分封,推广_______制;②迁徙___________到关中、巴蜀等地。
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考核制度:_________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③监察制度:中央_________,郡监御史。
民族外交 ①设_______、_________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②北击_______,筑长城;③南抚夷越,设_________。
基层管理 ①实行_________登记,有一般百姓的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②乡里制度与__________组织;③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____。
经济 铁犁牛耕、重农抑商、统一_______、_________。
交通 修______、_______、五尺道、统一车轨。
文化 崇尚法家、焚书坑儒、统一________。
秦“大一统”局面
中央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③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④建立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 ①废分封,推广郡县制;②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考核制度: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③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
民族外交 ①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②北击匈奴,筑长城;③南抚夷越,设四郡(闽中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基层管理 ①实行分类登记,有一般百姓的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②乡里制度与什伍组织;③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
经济 铁犁牛耕、重农抑商、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交通 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
文化 崇尚法家、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小篆)。
秦“大一统”局面
秦国完成统一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材料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日益强盛
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各个击破
秦统一之因(P15—16)
统一势不可挡!
一、秦“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公元前221年,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六王毕,四海一
二、秦“大一统”局面形成的过程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2020·浙江卷)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观察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
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
A
长城
郑国渠
都江堰
灵渠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征百越,制西南夷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P17第一段)
Q:疆域空前辽阔,以何治国?
三、秦“大一统”局面的表现——疆域统一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种“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
——刘瑜:《重读福山之一:历史漫长的终结》
依据材料思考什么是“秦国模式”?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秦“大一统”局面的表现——制度统一
3.(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专制主义
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实行垂直管理。
三、秦“大一统”局面的表现——制度统一(中央集权体制)
1、概念
2、二者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当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中央集权比较有效,当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中央集权不力。
③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而言。
④其根本目的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合作探究:中央行政制度——决策系统:皇帝制度
史料一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三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结合三则史料归纳一下皇帝制的特点?
特点: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合作探究:中央行政制度——政务系统:三公九卿制度
特点:
①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丞相位高权重;
②分工、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家天下(家国同治)
合作探究:中央行政制度——政务系统:三公九卿制度
4.(2015·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特点:①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官僚政治);丞相位高权重;
②分工、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家天下(家国同治)
④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史料一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史料二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史料三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行政制度有哪些影响?
合作探究:中央行政制度——政务系统:文书行政制度
△规范行政;
选必一P4: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献与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提高行政效率;
史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合作探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管理民众和治安。(P16)
合作探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联系
建立基础 以血缘为基础
官员产生 世袭产生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实质特点 奴隶制下的贵族政治
历史作用 前期起到了巩固王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但后来发展为割据势力,形成分裂割据
相同点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封建制下的官僚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②性质: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作用:都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周秦之际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皇帝
中央
地方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垂直管理制度。
三、秦“大一统”局面的表现——制度统一(中央集权体制)
特点:皇权独尊、官僚政治、家国同治、高度集权、两对矛盾
5.(2020·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6.《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除监察权外,监御史还有其他一些职权如推荐人才、兴修水利,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监御史还有统兵作战的权力。由此可知,秦朝设置监御史
A.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B.导致地方监察机构的异化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 D.使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
B
C
7.《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对各级官员缺乏监督机制 B.形成层层分封的等级秩序
C.垂直管理的集权官僚体制 D.权力分配合理且办事高效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C
D
材料一 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经营。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农业将人们锁在了土地上,如果不是发生很严重的天灾人祸,人们很少会离开自己的土地,安土重迁是农耕文明的最大特点;生活资源匮乏的定居生活需要规则和制度才能避免争吵和抢夺,少变化的社会里极易建立稳定的秩序;种植农业靠天吃饭,人们需要团结起来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抗自然灾害,从而形成对力量和权威的崇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
政治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
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文化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各地经济、文化差异显著
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
阶级矛盾尖锐
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Q:如何化解危机、巩固统治?
统一车轨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
驰道、直道行万里
编制户籍
里耶秦简户籍簿
迁徙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
三、秦“大一统”局面的表现——思想、文化、经济、民族
P17: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9.秦朝在征服并统一岭南后,“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并修建潇贺古道以及南雄、连州、贺州和全州4条岭南山路。这些举措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解决了岭南交通问题
C.减少了中央集权的障碍
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材料一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材料二 “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四、秦“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1.地理区域……(疆土一统)
2.政治制度建构……(政治一统)
3.经济发展……
4.思想一统、文化认同……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P17)
10.统一六国后,秦王朝为了“行同伦”而开展大规模的“整饬异俗”活动,“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这一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规范了纲常伦理
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增强了文化认同
D
秦朝形势图
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有极关重要者四”: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秦汉为什么称为“大一统”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整合期。大一统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尤未足以澹其欲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秦的刑罚苛重,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
——朱绍候、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秦的暴政: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②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
③兴师动众外出巡游封禅; ④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
⑤实行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刘邦、项羽反秦,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虐,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P18)
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特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地点:大泽乡
政权:张楚
结果:失败
史料一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长期延续军国主义的战争政策,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反思民权——<淮南子>视域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1)归纳史料一中作者对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军国主义政策?
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认识:秦朝统治者不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而是好大喜功,继续施行武力征伐政策。
评价: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了多民族国家;
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
秦亡原因:
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②缺乏和平时期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
③秦国与六国(旧贵族)的矛盾尖锐
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五、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史料二 质朴、单纯、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流过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秦始皇没有及时反思秦文化本身,也没有客观地审视其他文化,而是摒弃这些比秦文化先进的文化,勇想多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文化。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2)史料二与史料一对秦亡的认识有何异同?谈谈你对秦亡原因的认识。
启示:
①以民为本
②制度政策与时俱进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
材料 结论
A 河南安阳出土商朝玉器 商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安阳
B 北京燕国都邑遗址出土西周早期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C 山东齐国都邑临淄出土战国时期的刀、箭、戟、箭等兵器 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更为激烈
D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出土大量用隶书书写的秦简 秦朝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1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D
12.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和平毋怨,悔过毋重。慈下勿陵,敬上毋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
A.基层治理完善 B.官员素质提升
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
C
秦朝大一统
课堂小结
疆域统一(前提)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文书行政制度,郡县制,基层治理)
经济发展:货币、度量衡
思想文化:文字,法家思想,焚书坑儒
民族交融
500多年动荡变革造就了统一的时代势能。秦顺应潮流,尊奉法家,变法图强,终成“横扫六合”之大业。开创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度为标志的中央集权制度,开辟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疆域雏形。由于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一味重功利恃酷法,造成普天民怨,终落“二世而亡”之结局。秦朝骤兴骤亡,给经历楚汉战争崛起的西汉留下了重要历史遗产和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