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课时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人物特点
同学们,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着不少有鲜明特点的人呢!比如有的同学爱书如命,是个“小书虫”;有的同学喜欢帮助他人,是班上公认的“小雷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1
文题点睛
左边的词语让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到他?
小书虫 乐天派
智多星
运动健将 故事大王
幽默王子
热心肠 昆虫迷
小问号
◇看见“热心肠”,我想起了同桌,我给你们讲一件事情……
◇“昆虫迷”?这不是在说我表哥吗?他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你还想到了哪些这样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
围绕以上问题和同学交流,然后选一个人写一写。
写完后取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如“我们班的昆虫迷”“家有虎妈”“戏迷爷爷”。
习作要素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习作内容
给人物“贴标签”,再根据“标签”用一两个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2
习作思路
这篇习作要求同学们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在写出人物特点的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喜爱、怀念,也可以是敬佩、爱戴……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位同学是如何构思的。
除了画思维导图,我们还可以列提纲,把行文思路进一步细化。一起来看看状状是怎么做的吧!
你见过“瞌睡虫”吗?“我”身边就有一条大大的“瞌睡虫”,她呀,就是“我”的妈妈。
开门见山,交代人物特点。
“瞌睡虫”妈妈
事例一:妈妈下班回家,从躺上床到进入梦乡,只用了短短三秒钟。(略写)
事例二: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正放映到精彩处,妈妈却整个身子陷进椅子里——睡着了。(详写)
事例三:“我”给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妈妈睡得很香,还打着呼噜。(略写)
抓住三个典型事例,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详略安排得当。
妈妈白天在医院辛勤工作,晚上还要辅导“我”写作业,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我”真心疼“瞌睡虫”妈妈!
总结全文,抒发情感。
状状这篇《“瞌睡虫”妈妈》的构思真不错!按照提纲写,一篇内容完整的习作就新鲜出炉了。但是,要想习作出彩、拿高分,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恰当的写作手法,一起去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锦囊妙招吧!
3
锦囊妙招
人物特点要鲜明。
说起我的妈妈,我可是从未见过她早上睡懒觉。妈妈曾经是一名军人,所以养成了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作风。因为这种作风,
所以她对我管教得十分严格。我这个好睡懒觉的“小懒虫”,遇到这样的“虎妈”,那叫一个字——惨!
——选自学生习作《家有“虎妈”》
开头直接点明“虎妈”鲜明的个性特点——做事雷厉风行,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例要典型。
就在我灰心丧气之际,突然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没关系,我来帮你!”我抬头一看,这不是袁若彤吗?她走过来,二话不说,直接帮我抬起了拉杆书包的一角,就这样,我们俩一步一步地迈上了楼梯,又一脚一脚地走过了斜坡,终于把这几十本书送回了我家。
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袁若彤乐于助人的人物形象。
一路上,她一句怨言也没有,还和我说说笑笑呢!袁若彤真不愧是一个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啊!
——选自学生习作《我们班上的“活雷锋”》
通过列举袁若彤帮“我”抬拉杆书包的事例,表现了她乐于助人的特点。事例典型,人物特点鲜明。
原文
提升点
4
升格提优
我们班的“小书虫”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们三(11)班是个小家庭。在这个小家庭中,56个性格不同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都很爱看书,但像班
1
原文
提升点
长惠诗涵一样的“小书虫”,可真少呢!
记得有一天中午,班长一直在看书,快上课了,中午的语文作业也没写完,她还在看。我便走了过去,轻声提醒她:“你
2
第①段:开头太啰唆,开门见山地点出班上的“小书虫”是谁即可。
原文
提升点
中午作业还没写,我劝你快补吧!”可她还是一直在看书。最后在我再三催促下,她才做作业。
还有一次,惠诗涵悄悄告诉我,她家有好几百本书,堆起来好高。可是我不大相信,因为这么多书,得放多大的书架呀!她家有那
3
第②段:可以把“我”再三催促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一些,以表现惠诗涵看书入迷的程度之深。
么大地方放吗?于是我就去问她,她回了我一句:“明天我让你看照片!”后来她拍了家里书架的照片,我才相信了。
惠诗涵这么爱看书,真是我们班当之无愧的“小书虫”啊!
原文
提升点
4
第③段:如果把书架上的书之多形象地描写出来,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第④段:可以写一写这位“小书虫”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升华主题。
升格文
我们班的“小书虫”
在我们三(11)班,56个性格不同的同学聚在一起,其中有许多“小书虫”,而班长惠诗涵是最突出的一位。
记得有一天下午上课前,班长惠诗涵一直在看书,可她的语文作业还没写完。我走了过去,轻声提醒她:“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劝你快补上语文作业吧!”可她还是在看书。我又提高音量对她说:“你快补作业呀!”
1
2
她仍旧一声不吭。我彻底爆发了,音量提高了八倍。“惠诗涵,”我叫道,“快做语文作业!”我的大嗓门引得同学们都转过头来看着我们。这时,她才从书中醒过来,赶紧插上书签合上书,开始做作业。
还有一次,惠诗涵悄悄告诉我,她家有好几百本书,堆起来好高。可是我不大相信,因为这么多书,得多大的书架才能放得下呀!她家有那么大地方放吗?于是我就去问她,她回了我一句:“明天我让你看照片!”果然,第二天她就给我看了照片。嗬!一个大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放满了书。
3
这还不够,旁边另一面墙的书架上也放满了书。她朝我笑了笑,说:“现在你信了吧!”
有这么一个“书虫”朋友,真是一件幸事。因为在她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变成了“小书虫”!
4
5
描写外貌的词语
语言积累
唇红齿白 眉清目秀 浓眉大眼
膀大腰圆 慈眉善目
描写动作的词语
健步如飞 欢呼雀跃 前仰后合
蹑(niè)手蹑脚 抓耳挠腮(sāi)
描写人物动作或语言的句子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他两眼溜溜转,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突破了两层防线,来到篮筐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yǐ)地落在了篮筐内。
外公语重心长地说:“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你们要好好学习上面讲的道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将来为国家作贡献。”
精彩开篇(外貌描写法)
一张圆圆的脸,一双小小的眼睛,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看就是个“小书虫”。他家的书架上堆满了书,而且他几乎所有的空闲都用来看书了。他就是林林。
开头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突出其显著特征,以此引出人物的特点。
精彩结尾(直抒胸臆法)
谢谢您,奶奶,感谢您用无私的爱弥补了我空缺的母爱!真心地祝愿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我长大以后一定会好好地孝顺您!
结尾总结人物的特点,同时表达对所写人物的情感。(共53张PPT)
第2课时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6
我家的“唠叨王”
例文引路
别看我的妈妈长相平平无奇,在人群中并不显眼。但她有一个绝技,那就是“唠叨大法”。
作者/凌成豪 指导老师/谢静逸
第①段:开篇介绍人物及其特点。
1
好多美食呀,还有玩具车……我正在梦中的世界探索,一个声音把我从美梦中惊醒:“都几点了,怎么还不起床?”来了,妈妈的第一波“唠叨攻击”。没办法,我只得起床刷牙洗脸了。好不容易清净一会儿,在吃饭的时候,妈妈的第二波“唠叨攻击”又来了:“怎么吃两口就不吃了?不能浪费食物……”吃完饭后“唠叨攻击”还在继续。
2
“已经冬天了,气温很低,快把手套戴上!”妈妈一边洗碗一边盯着我,“今天上体育课不要随便脱外套……”我仿佛看见一个个字符从妈妈嘴里蹦出来,紧紧环绕在我的耳旁,我只能乖乖点头。
第②段: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突显妈妈爱唠叨的特点,流露出妈妈对“我”的关爱。
在学习上,妈妈就更唠叨了。每个寒暑假,妈妈都会要求我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由她亲自检查。只见她一脸认真地翻看我的作业:“你看看你的字,平时让你多练字就是不听……怎么这么多错字?等会儿把这些错字订正过来……”她翻看完这本又拿起另一本作业,继续唠叨起来……
第③段:列举妈妈检查作业时唠叨的事例,体现了妈妈对“我”学习的认真、负责。
3
妈妈数不清的唠叨令我苦恼,可我也从每一句唠叨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它们陪伴着我成长,指引我成为更优秀的人。我永远爱我的妈妈!
第④段:结尾写“我”从唠叨中感受到母爱,流露出“我”对妈妈的爱。
4
这篇习作,小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描绘了一位爱唠叨的妈妈的形象。妈妈的每一句唠叨都饱含着对孩子深深的爱:早上的唠叨是提醒,出门前的唠叨是关心,学习时的唠叨是警示。读来令人动容。
①人物特点鲜明
小作者选取日常生活和检查作业这两个典型的事例,通过妈妈的多次“唠叨攻击”突显了她鲜明的特点——爱唠叨,真实又富有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
②结构安排合理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第①段先总写妈妈的特点;第②段和第③段是全文的重点,分别写了两个具体的事例;第④段总结全文,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详略得当。
③感情真挚动人
对于妈妈爱唠叨的特点,小作者故意用吐槽的口吻来表达,从语句上看似乎是不满,但其实他是要表达对妈妈的爱。从结尾处,我们可以体会到母爱的深沉以及小作者对妈妈的爱与感激。
我有个弟弟,今年3岁。他有一双宝石般的眼睛,扑闪扑闪的,可爱极了,但你千万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他可是很调皮的。
调皮的弟弟
作者/陈梓涵 指导老师/宋妍妍
第①段:人物外貌与特点形成反差,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有一次,我在看电视,他从沙发上慢慢地爬到了电视柜上,我立马过去扶着他,然后继续看电视。可谁知道,他的手朝我墙上的奖状伸了过去。刺啦一声——他把我心爱的奖状给撕裂了。我生气地大喊:“姐姐好不容易得来的奖状就这样被你毁了,你怎么这么调皮,这么不听话呢!你赔我……”他一看我不高兴了,哧溜一下就从电视柜上滑下去,躲了起来。
正当我气得到处找他时,他却拿着冰棒走了过来,一边冲我笑,一边往我身上蹭,奶声奶气地说:“姐姐吃。”看着弟弟这可爱的模样,我顿时没脾气了。
第②段:具体写弟弟撕了“我”的奖状这件事。对弟弟动作、语言的描写,突出了弟弟的调皮、可爱。
还有一次,我在房间里写作业,他不时地进房间里问我:“姐姐,你什么时候才可以陪我玩哪?”我头也不抬地说道:“姐姐正在写作业,别来烦我。”他撇了撇嘴,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中途我去上了个厕所,回来走到房间门口,便看见他坐在椅子上,拿着笔有模有样地在我的作业本上画着。
我连忙跑过去,抢过作业本一看,上面全是他画的圆圈,顿时火冒三丈。他一看我生气了,小手拉着我的衣摆,委屈地说:“我在帮你写作业,这样你就可以早点儿陪我玩了。”我被他弄得哭笑不得,一肚子的气再也发不出来了。
第③段:通过写弟弟在“我”作业本上乱写乱画的事例,让人感受到弟弟的调皮、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这就是我的调皮的弟弟,让人又气又爱的弟弟。
第④段:结尾总结全文,点题,表达对弟弟的爱。
小作者用外貌描写开篇,中间通过列举两个具体事例,表现了弟弟既调皮又可爱的特点,对弟弟的动作、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我的妈妈长得很美:白嫩的皮肤,鹅蛋脸上有一双充满光彩的眼睛。她本身长得美,还爱打扮——微卷的栗色长发,漂亮的眼线,每天都涂不同色号的口红。妈妈常说:“把自己收拾得美美的,
家有“美”妈
作者/永州市江永县第一小学 何雅慧
指导老师/唐秀梅
自己开心,别人看了也赏心悦目,这是对生活的基本尊重。”
第①段:开门见山,外貌、语言描写,点明了妈妈“美”的特点。
妈妈不仅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把家里也收拾得美美的。我家阳台上的那几盆多肉多精神哪,要知道妈妈刚把多肉带回来的时候,那蔫头耷脑的样子让我总担心它们活不下去。可经过妈妈的精心栽培,现在无论谁来我家看到这些多肉,都会惊叹:“真美!真可爱!”我家阳台上不仅有可爱的多肉,
还有兰花、绿萝、三角梅;餐桌上有玫瑰;茶几上有富贵竹……生机勃勃的植物给干净整洁的家增添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第②段:通过对家里各种植物的描写,写出了妈妈把家布置得美美的。
妈妈还会做美食:饼干、薯条、蛋糕……这些食物不但看起来美,味道更美!薯条是妈妈最喜欢做的美食。她先穿上美美的围裙,再把土豆清洗干净,切成条状放进开水里煮到半透明,然后捞出来沥干水分再裹上一层淀粉,放到冰箱冷冻两小时后拿出来油炸,金灿灿、香喷喷的薯条就上桌啦,那色香味绝对不比外面卖的逊色。
第③段:围绕“美”,具体描写了妈妈做薯条的过程,做出来的薯条色香味俱全。
妈妈用心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她是我心中最美的妈妈。
第④段:总结全文,点明妈妈十分热爱生活。
习作围绕“美”这个特点,开篇先写妈妈本身长得美、化妆打扮得美,再列举“布置家”“做美食”这两个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写出了妈妈的“美”。习作段落之间衔接自然,结尾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高挺的鼻梁,炯炯有神的眼睛,能说会道的樱桃小嘴,这些特征鲜明的五官汇聚在一起,便凑成了时而暴躁、时而温柔的“百变”何老师。
“百变”何老师
作者/绵阳市经开区实验小学 孙雪菲
指导老师/何苗
第①段:外貌描写开篇,点明人物特点。
何老师的暴躁表现在有人不写作业时。有一次很多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何老师知道了,怒气冲冲地推开门走进教室。一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住了,原本喧闹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得到。
果然,不出所料,何老师把语文书往讲台上一拍,就开启了发怒模式:“今天上午的语文作业只有十个人写完了,其他人是不想写还是有什么特殊原因?没写完作业的同学到办公室一一向我说明情况!”所有人都吓得不敢说话,教室里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
第②段:通过描写何老师在学生未完成作业时的一系列反应,表现了何老师暴躁的特点,体现出她对学生的负责。
何老师的温柔表现在学识渊博,讲课生动上。她上语文课时总是口若悬河,时而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而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激动还手舞足蹈地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上《宇宙的另一边》这一课时,何老师的讲解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作者的窗前,和作者一起想象,一起探索更多关于宇宙的另一边的奥秘。何老师的课堂像一片魔法森林,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满载知识而归,让无精打采的我们变得神采奕奕,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第③段:通过描写何老师在讲解课文时的幽默和认真,表现了何老师温柔的特点,体现出她对教学的热爱。
备课、改作业时的何老师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运动会上给我们加油时的何老师像一只欢快的兔子;春游时和我们一起玩耍的何老师像一个可爱的大孩子……
第④段:列举何老师在其他场合中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体现出何老师的“百变”。
这就是我们“百变”的何老师:时而暴躁,时而温柔。她不仅帮我们改掉了坏习惯,还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我真心喜欢我们的何老师,她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第⑤段:总结全文,表达对何老师的敬爱之情。
习作选取了多个事例来描写何老师,有助于读者体会何老师“百变”的特点。其中对何老师性格的对比描写尤为鲜明,让何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另外,对课堂场景的生动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极具画面感。小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把何老师刻画得生动鲜明,彰显了她作为一名老师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人是我的“书痴”表哥。
“书痴”表哥
作者/韶关市建国小学 朱宇培 指导老师/何翠花
第①段:开门见山,点明人物身份及其特点。
表哥特别爱看书。他吃饭时会看书,坐车时会看书,睡觉前会看书,就连上厕所也要看一会儿书……他家的书桌上、床头柜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
第②段:通过列举表哥在不同场合看书的事例,表现出表哥嗜书如命的特点。
有一次,我和他去图书馆
看书。刚看没多久,我就坐不住
了,扯了扯表哥的衣角说:“表
哥,我们去玩游戏吧!”可回应
我的只有唰唰的翻书声,表哥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上的书。我皱着眉头撇了撇嘴,说道:“你不去,那我自己去玩。”这时,表哥抬起头看了看我,说:“好吧,那你小心点儿。”等我玩了一圈回来后,
看到表哥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看书,连我在他旁边坐了下来他也没反应。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像粘在了书上一样,仿佛书里有什么宝贝似的,我想:表哥真是个“书痴”!
第③段:通过列举“我”和表哥一起去图书馆的事例,表现出表哥看书专心致志的特点。
表哥这个“书痴”可不是白叫的。平时我有什么问题问他,他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解答出来了。有一次他来我家玩,一进门就看见我在抓耳挠腮,他连忙上前问我:“表弟,你怎么了?”我愁眉苦脸地说:“我有好多题都不会做。”表哥看了看题目,然后耐心地给我一一讲解。做完作业后,我们还玩了“百问百答”的游戏。不管我问什么,他都
能对答如流。我好奇地问:“表哥,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哇?”表哥笑了笑,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书本教给了我们很多知识呢!”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想:我也要像表哥那样好好读书。
第④段:写“书痴”表哥对“我”的影响,表达“我”对表哥的敬佩和憧憬,升华主题。
这就是我的“书痴”表哥,你们喜欢他吗?
第⑤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与读者互动。
这篇习作,小作者选取的人物是自己特别爱看书的表哥,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展现了表哥“书痴”的特点,并谈论了表哥对自己的影响。习作叙述自然生动,衔接紧凑,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对表哥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7
泥人张(节选)
名篇欣赏
冯骥才
本文选自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全书由18个短篇故事连缀构成,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简练而夸张的开场介绍,使读者对“泥人张”这个人物充满好奇。
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
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这是事件的导火索。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这两段是对泥人张的正面描写,通过捏泥人的细节和成品的效果,表现了泥人张高超的技艺。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儿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有删改)
故事以海张五反被嘲笑,最后被迫买走全部泥像结束。海张五的丢人行为反衬了泥人张的高明。
其实《俗世奇人》中写的每个奇人的绝活儿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我的努力一点儿一点儿练出来的。我们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勤奋学习,才可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