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六单元第8课时 青山不老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上第六单元第8课时 青山不老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13 18:01: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青山不老
内容分析: 围绕一位老人通过15年的坚持,将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茂盛森林的故事。 老人通过每天种树,绿化了8条沟,制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老人的生命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他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阅读晋西北山野老农通过十五年时间把荒漠改造成一块绿洲的感人事迹,体悟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高贵品质,深刻理解“环保”的意义。 语言运用: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思维能力: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以“青山不老”为课题。 审美创造: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重、难点: 1.在交际中,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2.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情境导入: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星球独具魅力,它既神秘又美丽,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一个充满奇迹和生机的蓝色星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韵语,在诵读和吟唱中,领略她的绮丽、富饶的风光。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欣赏它可爱的模样,倾听她越来越多的“心事”。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蓝星”守护者,守护我们伟大的地球母亲。 活动流程 :根据此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要求,创设“争做“蓝星”小卫士活动”为大单元任务情境,设置 “畅游壮美山河吟诵美丽诗歌”“我在太空看地球”“守护那片希望的田野 ”三个分任务, 将课文阅读、单元习作、语文园地内容进行整合,逐步展开学习。学生能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参与到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谈话导入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诗句中欣赏了祖国的美丽山水,凭借宇航员的身份了解到了地球的可爱与易碎,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地球上来,看一看在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在默默守护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2.教学提示: 教师带着这样的任务引导学生借助提示自主阅读,运用《只有一个地球》中学到的“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方法,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感受山野老农为创造绿洲所付出的辛苦努力,看到农民与青山共存的信念。 3.走进课文,读一读山野老农的故事。 (1)课题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壮美,既有景色宜人的塞上好江南,也有风沙漫天沙漠荒原。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看一看晋西北地区沙化的土地吧! (2)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二、三自然段,从山沟的大环境和院子的小环境这两个方面组织探究。 ①全班齐读第二段内容。 播放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②出示: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小环境中的艰苦。 ①引导学生关注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 ②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指名交流。教师点拨: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老人创造奇迹之难。 (3)引导学生抓住二、三自然段关键句,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引导推测:十五年了,老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三件事!他还会遇到怎样的事?(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自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播放视频了解晋西北恶劣的生态环境。 抓住二三段的关键句通过典型事例,感受生活环境的艰苦。 引导学生抓住二、三自然段关键句,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设计意图:紧扣文前导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奇迹”;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取信息,完成表格,理解“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自读自悟和合作探究中,不断丰富阅读感悟,同时发现侧面衬托的表达方式,领会表达内容与形式的秘诀。
第二节:对比阅读,感悟青山不老。
教学提示:关注第六、七自然段,聚焦全文的中心句,体会“青山”和“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在守护山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1.昔今对比,读懂“青山不老”的含义。 (1)教师引读: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女生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引读:如今,这又是一片怎样的青山?(男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 (3)教师引导:出示课件,以前和现在的照片,看到今昔对比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回答:这样一位瘦弱的老人,在大环境如此之险恶、小环境如此之艰苦的情况下,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创造出了一块绿洲,这位了不起的老人,创造出了伟大的奇迹! 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 2.出示课文结尾,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质疑: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预设: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②“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课件出示:精神永存。 (3)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预设: ①结合课文内容,从老人品格的角度来谈题目的妙处。 ②结合表达方法,从借景命题的角度来谈这个题目的妙处。 点拨:“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关注第六、七自然段,聚焦全文的中心句,体会“青山”和“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在守护山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共26张PPT)
青山不老
(部编版)六年级

www.21cnjy.com
第8课时

素养目标
目录
阅读提示

自主阅读

对比感悟

精神升华


讨论课题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阅读晋西北山野老农通过十五年时间把荒漠改造成一块绿洲的感人事迹,体悟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高贵品质,深刻理解“环保”的意义。
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以“青山不老”为课题。
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普通的山野老农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护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听一听这位老人的故事。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
2.关注课题,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阅读提示

自主阅读
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大环境
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体形很大的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院子里的小环境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小环境
生活俭朴、单调;同伴、老伴相继逝世;女儿来接遭婉拒。
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女儿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出一块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莽莽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
教学提示:关注第六、七自然段,聚焦全文的中心句,体会“青山”和“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在守护山林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贵品质。
阅读提示

对比感悟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今天的青山
今天的青山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
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画面。
朗读课文第一段内容
思考讨论
前后对比
看到山沟今昔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这样一位瘦弱的老人,在大环境如此之险恶、小环境如此之艰苦的情况下,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创造出了一块绿洲,这位了不起的老人,创造出了伟大的奇迹!
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

精神升华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
②“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课题讨论
小组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