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临沭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6 21:04:03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黄连芬
电话
学科
语 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临沭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这是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写景状物散文单元,本课位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本文,宜从分析景物、品味语言入手。如画面的描写,景物的选取,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其次是析情,对作者感情的把握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和体悟作者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故都的秋的悲凉颂歌”。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寥、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二、学生分析
学生与作者郁达夫有时代之隔,要理解他当时的情感,需借助背景,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走进文本。当然,秋,处于北国的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又正值秋季,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写故乡的秋会选取哪些景物哪些色彩来表达情感,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又会有什么不同的选择。以此与作家写秋进行正比反比,深入文本,把握感情。所以,运用合适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合理的引导是学好这一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赏析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特点。
2、品读本文精彩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审美情怀。
3、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 托的感情。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自主学习 :
1、学生通过多媒体搜集相关背景、郁达夫生平经历,以及形成其独特审美观的原因。
2、学生以批注法自读文本,通过词语关,并初步理解文本。
3、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文眼,看围绕中心选取了哪些秋日景象入文,概括出每幅画面的特点。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为后面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奠定基础。技术手段:word文档、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3.补充古人今人写秋的相关资料,保存到班级博客里,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
技术手段:互联网 微课 《批注读书法》、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课堂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小组交流,选代表利用PPT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时代背景,作家经历,重点词语读音、释义 ,每幅秋景图命名。
使用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量规加以评价。
技术手段:图片,音频、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再读课文,重点赏析
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作者笔下秋日况味的画面进行赏析,从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故都的秋味,体会情与景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作者如何以情驭景
技术手段:用实物投影展示个人批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应用学习: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朗诵导入文字。
感受、理解
图片、视频、课件
展示目标
展示目标,提醒学习重点
诵读目标
课件
解题
引导整体把握文本
理解,解释
课件
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分组展示自学成果
展示成果,评价
实物投影、文档、量规
合作学习
要求分组赏析画面讨论如何以情驭景
合作交流
投影仪、量规
个性化文本解读
分析作家独特的审美观
合作交流,个人成果展示
投影
应用学习
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可以上传至班级博客,也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并进行评价。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博客,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博客,QQ,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调动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先搜集相关材料,再进行文本阅读;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先批注式阅读,再仿写诗词,体会情与景的关系;先学习、展示,再引导评价,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主体性。
3、注重科技手段的实用性,不搞花架子。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图片、视频、文档、QQ群、博客平台、量规等多种手段实现课堂的翻转。让学生感受阅读名家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经典的热爱。
课件21张PPT。故都的秋郁达夫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学习目标 1、赏析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特点。
2、品读本文精彩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审美情怀。
3、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 托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读优美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郁达夫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主要作品有 :
《沉沦 》 、 《 春风沉醉的晚上 》、《 薄奠》等。
2、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混混沌沌 (hùn hùn dùn dùn)
一 椽破屋(chuán) 
潭 柘寺(zhè )  落 蕊(ruǐ )
着 着单衣(zhuó )  颓废( tuí  )  
廿 四桥 ( niàn )   鲈鱼( lú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结尾说“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秋天,让作者如此留恋?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慢 润 淡
有何作用?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朗读3—11段,思考作者选取了故都秋的哪些景物进行玩味的?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所选景物组成的图景,要求概括图景词语中都要有“秋”字。
明确:庭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2、示范赏析第一幅景物图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秋草品秋味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考与探讨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孤独、落寞、悲凉的情怀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剩下的四幅秋景,选择最喜欢的一幅,小组鉴赏。用以下句式表述:
我喜欢 (图)
喜欢她 (特点)
表达了作者 (情感)四、主题探究 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常之景而非风景名胜,在这些平常之景里,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围广,触目皆秋。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么?
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呢?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寥、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1.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
2.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味和鉴赏。
3.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
4.联系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和性情,体验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主旨。课堂训练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仿《秋思》 仿《秋思》 小院 破屋 浓茶
碧天 蓝朵 白花
漏光 飞声 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漏光,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仿《秋思》
作业 搜集整理描写秋天的诗文,积累在笔记本上与同学交流。
以《校园寻秋》为题目,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