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的意义”,言简义丰的《诫子书》位居其末,颇有些总结的意味。
《诫子书》这封家训写于公元234年,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写给幼子字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紧扣“静”字来写,正反两面论证了“静”对于修身的重要意义。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是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殷殷期盼之情。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既是议论文又是文言文,学生阅读兴趣不大,执教本课的难点在于激趣,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弄清作者论述的中心,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给予儿子的修身做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学习目标】
1.通过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知识,读懂文章并且感受作者的情感。
2.体会关键语句内涵,着重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领会其中蕴含的品德素养,并以此自励,弘扬儒家思想,传承优秀家风。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读懂文章并且感受作者的情感。
2.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
领会其中蕴含的品德素养,体悟诸葛亮教子智慧,自励修身养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见字如面
课件出示:
尺素传情深,片箴寄心肠
总有一封家书,能引领我们重看历史人物,阅尽传奇人生;总有一封家书,能打动我们共证殷殷期盼,感受父爱深沉;总有一封家书,能启发我们立志修身守静,传承儒家风骨。
教师引言:
这封家书便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写给幼子字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让我们见字如面,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晓作者,诵佳篇
(一)、晓作者
课件出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教师引言:
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有“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的隐隐担忧,于是,写下这篇道德劝喻的家书,传诵千古。
(二)、诵佳篇
1.教师范读正字音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课件出示: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教师引言:
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学生齐读习句式
课件出示:
2.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3.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句式上看,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对称、 匀称的感觉 ;注意押韵的字,注意反复的词, 可以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朗朗上口的味道。
4.自由朗读解韵味
课件出示:
对偶句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朗读语气:
“夫”“也”读出平和舒缓的语气。
对偶句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与时驰,意与日去…
朗读语气:
否定词“非”,“无以”,“不能”出严厉恳切的语气。
教师引言:
从情感角度说, 阴、阳、上、去这四种声调,阴平亲和,阳平高昂,上声强烈,去声哀伤。读文章,特别是读文言文,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断与连、轻与重、长与短、起与伏。但这些还只是朗读技巧,真正高明的朗读,是从“技”到“艺”,由“情”入“境”,深入文章,深入情境,与作者的情感和理智共鸣,并用自己的声音加以表达,是一个从公式化的朗读技巧的运用到个人化的情感抒发的过程。
三、解题目,理文意
(一)、解题目
课件出示:
诫:“誡 ”《説文解字》:誡,敕也。从言, 戒聲。 “誡 ”左为“言说”之意,右为“双手持戈, 戒备、 警惕”之意。
用“诫”组词。告诫、警诫、劝诫,用作动词时, 表示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十诫, 用作名词时, 表示使人警醒的话语,忠告。
2.书: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3诫子书:字面理解为“训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属于家教、家训一类。
家书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
(二)、理文意
1.教材注解
课件出示:
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诫,告诫,劝。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翻译全文
课件出示: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字词积累
课件出示:
(1)一词多义
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古今异义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3)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文言句式
倒装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将复及何”)
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判断)
教师引言:
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请大家来齐声背诵。
四、作业
1.熟读成诵,课后默写
课件出示: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无以________,非________无以__________。夫学须静也,__________,非学_________,非志_________。淫慢____________,险躁___________。年与时驰,___________,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_。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淫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看央视《经典咏流传》之《诫子书》,感受家书的传唱之美。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关键语句内涵,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领会其中蕴含的品德素养,并以此自励。
一、咏流传,导新课
课件出示:《经典咏流传》歌词
我在 青青园中 播下未来
你用 少年纯白 填上完美色彩
你把爱的种子 播在心海
像你对我说过的 那句对白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每个孩子 都需要灌溉
每个孩子 都会盛开
教师引言:
今天我们继续细读文本,了解诸葛亮如何“灌溉”儿子?
二、细品文,理思路
(一)细品文
课件出示:
1.诸葛亮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用文中词语回答)
君子
2.在文章中君子应当做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心论点
3.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4.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正面论证)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反面论证)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7.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二)、理思路
1.理清“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
(学生实践后在黑板上画)
课件出示:关系图
教师引言:居于核心(枢纽)位置的是什么?——静。如何才能做到“静”?(专注——有目标·志)
2. 依照关系图,再次诵读课文。
三、知深情,悟精神
(一)知深情
1.反复诵读,感悟深情
课件出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诚挚劝诫)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严肃、郑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告诫、警示)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重心长、担忧憾恨、慈怜有加)
品读材料,读懂慈父
课件出示: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释义: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你得过(你父亲)什么他人不知的传授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只有两次,他在庭前独立,我从庭中急忙走过去,他问过我学诗学礼没有, 讲过学诗学礼的事。
用法:后用此典表示子女、学生受到并听从长辈、老师的教诲。
教师引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诫子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父的那殷殷期盼之情、那谆谆告诫之理。
既蕴含着诸葛亮在回忆中的深度思考,也透露着他为人父的精神世界:他推己及人,将自己从一介布衣成长为蜀汉丞相,成长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人生体悟,都通过这封家书倾吐给儿子,也留传给后人。
(二)、悟精神
1.知人论世,领悟精神
课件出示: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陈寿《隆中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瞻,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
教师引言:
诸葛亮生平经历与成才成功之路,前二十七年“淡泊”“宁静”,后二十七年“明志”“致远”;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关于诸葛亮俭葬的叙述,诸葛亮上表后主表示不敛财不负圣望;《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诸葛亮畅谈成霸业、兴汉室理想。诸葛亮《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追溯先主恩情、誓死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杜甫《蜀相》悲叹千古贤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诫子书》通过“君子”“静”“俭”等关键词展开的修齐治平之大义,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回顾,也是诸葛亮在回忆中的深度思考,透露着一个父亲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推己及人,将自己从一介布衣成长为蜀汉丞相,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人生体悟,都通过这封家书倾吐给儿子,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思想和遗志向,为国捐躯。
2.学习先辈,传承精神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课件出示: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
(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
教师引言:
修身养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是基础,我们要以静来修身养德,屏除心中的各种杂念,不汲汲于富贵,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专一,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
3.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
示例一: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教师引言:
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
四、布置作业
1.如果你是诸葛瞻,请以他口吻给诸葛亮写一封家书。(200字以上)
2.延伸阅读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诫外生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
文学境界非常高
简练精辟的语言
对仗工整的句法
正反相应的手法
铿锵有力的音韵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字字珠玑,句句哲理。告诫子弟,泽被后世。
【板书设计】(共61张PPT)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诫子书
通过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和知识,读懂文章并且感受作者的情感。
壹
体会关键语句内涵,着重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贰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领会其中蕴含的品德素养,并以此自励,弘扬儒家思想,传承优秀家风。
叁
学习目标
一、导入,见字如面
二、晓作者,诵佳篇
三、解题目,理文意
四、作业布置
第壹课时
导入,
见字如面
壹
总有一封家书,
能引领我们重看历史人物,阅尽传奇人生;
总有一封家书,
能打动我们共证殷殷期盼,感受父爱深沉;
总有一封家书,
能启发我们立志修身守静,传承儒家风骨。
尺素传情深,片箴寄心肠
尺素传情深,片箴寄心肠
导入,见字如面
晓作者,
诵佳篇
贰
晓作者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晓作者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诵佳篇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1.教师范读正字音,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
诵佳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fú
yín
zào
suì
(诸葛亮)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诵佳篇
2. 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诵佳篇
3.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句式上看,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对称、 匀称的感觉 ;注意押韵的字,注意反复的词, 可以读出一咏三叹的感觉,朗朗上口的味道。
朗读语气:
“夫”、“也”读出平和舒缓的语气。
4.自由朗读解韵味。
诵佳篇
对偶句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夫
也
否定词“非”,“无以”,“不能”出严厉恳切的语气。
朗读语气:
诵佳篇
对偶句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与时驰,意与日去…
4.自由朗读解韵味。
非
无以
无以
不能
不能
解题目,
理文意
叁
用“诫”组词。告诫、警诫、劝诫,用作动词时,表示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 十诫,用作名词时,表示使人警醒的话语,忠告。
解题目
诫
《説文解字》:“誡”,敕也。从言, 戒聲。 “誡”左为“言说”之意,右为“双手持戈, 戒备、 警惕”之意。
书
又称“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解题目
诫子书
字面理解为“训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属于家教、家训一类。
家书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
解题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无以致远。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节俭。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选自《诸葛亮集》卷一。诫,告诫,劝。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理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修养性情。治,修养。
增长。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振奋精神。励,振奋。
译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理文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译文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于是,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理文意
古今
异义
一词
多义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非志无以成学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字词积累
成语
积累
词类
活用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①俭以养德:
②淡泊明志: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文言
句式
①倒装句: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将复及何”)
字词积累
②判断句:夫学须静也
(“……也”表判断)
作业布置
肆
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无以________,非________无以__________。夫学须静也,__________,非学_________,非志_________。淫慢____________,险躁___________。年与时驰,___________,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_。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非_____________。淫慢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熟读成诵,课后默写
2.观看央视《经典咏流传》之《诫子书》,感受家书的传唱之美。
作业布置
一、咏流传,导新课
二、细品文,理思路
三、知深情,悟精神
四、课堂总结
第贰课时
咏流传,
导新课
壹
咏流传,导新课
《经典咏流传》之《诫子书》
《经典咏流传》歌词
我在 青青园中 播下未来
你用 少年纯白 填上完美色彩
你把爱的种子 播在心海
像你对我说过的 那句对白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每个孩子 都需要灌溉
每个孩子 都会盛开
咏流传,导新课
细品文,
理思路
贰
1.诸葛亮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用文中词语回答)
君子
细品文
2.在文章中君子应当做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中心论点
3.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要“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细品文
4.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
细品文
“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4.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
细品文
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正面论证)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反面论证)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细品文
7.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细品文
7.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细品文
1.理清“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
君子
修身
志远
养德
淡泊
静
俭
学
志
才
以
以
须
须
非……无以
非……无以
非……无以
非……无以
理思路
2. 依照关系图,再次诵读课文。
知深情,
悟精神
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诚挚劝诫
严肃、郑重
告诫、警示
语重心长、担忧憾恨、慈怜有加
知深情
1.反复诵读,感悟深情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知深情
2.品读材料,读懂慈父
释义:
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你得过(你父亲)什么他人不知的传授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只有两次,他在庭前独立,我从庭中急忙走过去,他问过我学诗学礼没有,讲过学诗学礼的事。
用法:
后用此典表示子女、学生受到并听从长辈、老师的教诲。
知深情
2.品读材料,读懂慈父
悟精神
1.知人论世,领悟精神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 陈寿《隆中对》
悟精神
1.知人论世,领悟精神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瞻,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
悟精神
1.知人论世,领悟精神
《诫子书》通过“君子”“静”“俭”等关键词展开的修齐治平之大义,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回顾,也是诸葛亮在回忆中的深度思考,透露着一个父亲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推己及人,将自己从一介布衣成长为蜀汉丞相,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人生体悟,都通过这封家书倾吐给儿子,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思想和遗志向,为国捐躯。
悟精神
1.知人论世,领悟精神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悟精神
2.学习先辈,传承精神
悟精神
2.学习先辈,传承精神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z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悟精神
2.学习先辈,传承精神
悟精神
2.学习先辈,传承精神
(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
(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
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关于 —
静
悟精神
3.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 关于 —
俭
悟精神
3.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 关于 —
志
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 关于 —
学
悟精神
3.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 关于 —
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
悟精神
3.结合现实,共谈收获
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
肆
课堂总结
如果你是诸葛瞻,请以他口吻给诸葛亮写一封家书。(200字以上)
布置作业
延伸阅读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
延伸阅读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诫外生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字字珠玑,句句哲理。告诫子弟,泽被后世。
铿锵有力的
音韵
高超的文学
境界
简练精辟的
语言
对仗工整的
句法
正反相应的
手法
课堂总结
《诫子书》
观点:
阐发:
分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阐发“静”的价值
先正后反 ——“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反面说明 ——“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反面论述 ——虚度光阴的后果
修身治学
谆谆告诫
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