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马晓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
单位
邹平县黄山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中的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词,词也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部分一个考查的重点。《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
二、学生分析
所教班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在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都不是很理想,在平时备课的时候,尽量将问题设计的简单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在引导上,在衔接上,都必须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真正的自主思考。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尽量将表达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的同学分开,让一些程度稍好的学生来带着他们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营造学习的氛围。
二、课堂上,播放《宋之韵?奉旨填词》视频节选,使学生了解词人。另外,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三、在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利用PPT,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
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体味送别时的情感。黑鸭子-送别.mp3
?
初步感知
范读,指导诵读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雨霖铃 曹灿.mp3
研讨交流
提出问题,指导交流
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朗读;点评、评价
利用PPT以及多媒体展台雨霖铃.ppt
探究
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中找出并归纳
利用PPT以及文档软件批注
总结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
配乐,有感情背诵全词
暴风影音配乐
长亭怨慢(埙).mp3
作业布置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上传到云平台。
?
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情激情,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积极地讨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来。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我们必须通过诵读来仔细体味其中所蕴藏的词人柳永和情人分别时内心的那种凄凉与悲伤的心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以诱达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在思考与交流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
课前播放《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让学生先来体味送别时的情感,营造了学习的氛围。
课堂上,播放《宋之韵?奉旨填词》视频节选,使学生了解词人。另外,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在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并利用PPT,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小组探究成果,探求艺术手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课件17张PPT。 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煜《乌夜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王实甫《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 柳永: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一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官至屯田员外
郎,又称柳屯田。
他才情卓著,少年时就到汴京应试,但早年
却屡试不第。他经常出入娼馆酒楼,由于擅长词
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
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宋仁宗面前举荐
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
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
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
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
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
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
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襄阳。死时家无余
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柳永柳永的作品语言通俗,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感情基调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综合领悟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如果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1、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秋天傍晚 长亭惜别想象别后 羁旅情思自读思考:上片:下片:提示:《雨霖铃》写柳永在京城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准备
远行到南方浙江谋生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离别。 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烟波、暮霭、柳杨、晓风、
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品味(抓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蝉”的叫声本是热闹的,何以变得凄切?
“长亭”
“晚”
“骤雨初歇” 小结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
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情景交融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
暮霭
小结看似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景无边而情无限。
承上启下 景中含情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晓风”:
“残月”:
小结 这几句景语,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
情景交融“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凄冷,写别后的寒心;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体 会 诗 意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勾勒环境描写情态因情设景刻画心理寒蝉、长亭、骤雨实写(景语)执手、泪眼、凝噎烟波、暮蔼、楚天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情语)实写虚拟(景语)虚拟(情语)杨柳、晓风、残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小结 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分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的痛苦。
一个萧瑟的深秋的黄昏,暴雨初停,经过雨水洗涤过的山林愈发显得清冷,残叶飘零,满地枯黄,漫天的雾霭是不能相守的叹息,抬头望去,只见根根枯枝在寒风中瑟缩着,枝头传来秋蝉的阵阵凄厉的叫声,那叫声仿佛是对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的哀叹,又像是为离人鸣唱的一曲离歌。总结诗词鉴赏方法: 1.把握信息。(词牌、作者。)
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积累)
3.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意象、主旨句)
4.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