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秋词(其一)》《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诗的一些常识,感受诗歌。
2、利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中营造的意境,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深入感受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秋词(其一)》
诗歌导入
同学们,翻开古典诗集,你就能看到很多文人墨客都写了描绘秋天的诗句。那么,你都知道有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呢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四首关于秋天的诗歌,看看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背景链接
初出茅庐: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19岁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21岁进士及第,23岁授台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前途一片光明。
人生逆转:参加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南下的路上又改授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史书称“地居东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言语者”。被贬之日,秋意正浓。《秋词》就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途中的即兴之作。
诗歌朗读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字词释义
自古逢秋悲①寂寥②,我言秋日胜③春朝④。
①悲:悲叹,感叹。
②寂寥:冷清萧条。
③胜:超过。
④春朝:春天。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文人墨客就会悲叹秋日冷清萧条,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②。
①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②碧霄:青天。
译文: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诗文赏析
诗的前两句,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然后直抒胸臆,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气势不凡,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特殊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白云飘浮、鹤凌高空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直上云霄。一个“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冲破白云阻隔、直上云霄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问题探究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已的乐观豁达。
这首诗点睛的句子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如何?
明确:最后两句。诗人一反悲秋传统,描绘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直上云霄,展现出非凡的气势和豪迈的诗情。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不仅写出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显出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隐含了诗人尽管屡遭贬谪,但愈挫愈勇,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中心思想
《秋词(其一)》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借冲天一鹤,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夜雨寄北》
认识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诗歌朗读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文理解
君①问归期②未有期,巴山③夜雨涨秋池④。
①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②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③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④秋池:秋天的池塘。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
何当①共②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①何当:什么时候。
②共:一起。
③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④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一封普通的“家书”,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第一句,点题,“问归期”而“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满含诗人的羁旅之情和不得归之苦。第二句,写此时的眼前之景,情景交融。那已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这巴山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的秋雨交织在一起,更显孤独凄凉。
小组合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你觉得诗句中那些字用得较好,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并讨论分析其表现手法。(小组交流3分钟)
预设:①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尽显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
②“涨”字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异乡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诗歌后两句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预设:三、四句是诗人对未来夫妻团聚时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幸福想象。时空交错,虚实结合,把眼前的思念,寄托于未来的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未来重逢后的喜悦更衬此时此夜的寂寞凄苦,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对眼前环境的描写和对来日重逢谈心场面的遐想,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拓展延伸
纪昀评说此诗:“作不尽语,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第二课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新课导入
金庸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构筑了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世界。事实上,“为国为民”“救民于水火”的侠义精神不仅存在于武侠作品里,南宋诗人陆游便是一个有着侠骨柔肠的人。
了解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抱有收复失地的爱国 情怀和报国之志。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作《关山月》《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吟读诗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意速通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③,尚思④为国戍⑤轮台⑥。
①僵卧:僵硬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②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③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④思:想着,想到。
⑤戍:守卫。
⑥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无所作为,我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阑①卧听风吹雨②,铁马③冰河④入梦来。
①阑:夜残;夜将尽时。②风吹雨:风雨交加。
③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④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译文: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文赏析
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僵卧”,写出了老人的病弱;“孤村”,写出了老人处境十分艰难。而“不自哀”三字颇有力量,显示出诗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第二句抒志。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年近古稀,又卧病在床,却仍有戍边之志,其忧国优民的拳拳之心,何等感人!
第三句转入实写。诗人始终怀抱着报国之心,故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肆虐的风雨,不由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便幻化出一个特殊的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诉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品读诗歌
1.“僵、卧、孤、村”四个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①“僵”字写年迈衰老;②“卧”字写多病缠身;③“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④“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2.“尚思为国戍轮台”,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陆游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即使罢官在乡,身体年老衰弱,生活贫困窘迫,他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人肃然起敬。
3.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联想和想象。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从而幻化出“铁马冰河”的特殊的梦境。“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一腔御敌热血只能付诸于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诗文主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风雨之夜的梦中还希望能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炽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潼关》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65.3—1898.9)男,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甘肃武威。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写作背景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三、吟读诗歌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字词释义
终古②高云簇③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①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②终古:自古以来。
③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①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②大野:辽阔的草原。
③犹:仍然。
③束:约束。
④山:指秦岭山脉。
⑤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诗文赏析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以听觉补充视觉,进一步渲染出潼关独具的氛围,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秋风不显凄凉,那矫健的马蹄声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家变革图强。)
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这景色特点和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
七、归纳提升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八、诗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充分表现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拓展延伸
名人评价: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当堂检测】
1.刘禹锡《秋词》中描写秋高气爽、鹤冲云天景象的句子是:
, 。
2.后两句诗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4.《夜雨寄北》诗中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首句中的“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的诗句是: 。
谭嗣同在《潼关》中写高云簇拥的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是:
。
8.《潼关》中描写河流大野奔腾壮阔、山势不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3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金庸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构筑了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世界。事实上,“为国为民”“救民于水火”的侠义精神不仅存在于武侠作品里,南宋诗人陆游便是一个有着侠骨柔肠的人。
新课导入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
其
二
)
-陆游-
了解作者
陆游(1125 — 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抱有收复失地的爱国 情怀和报国之志。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吟读诗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lán
shù
诗意速通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③,尚思④为国戍⑤轮台⑥。
僵卧:僵硬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无所作为,我不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诗意速通
夜阑①卧听风吹雨②,铁马③冰河④入梦来。
译文:夜将尽时,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阑:夜残;夜将尽时。
风吹雨:风雨交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诗文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僵卧”
写出了老人的病弱;
“孤村”
写出了老人处境十分艰难;
“不自哀”
显示出诗人崇高的气节与情操。
诗文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第二句抒志。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仍然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年近古稀,又卧病在床,却仍有戍边之志,其忧国优民的拳拳之心,何等感人!
诗文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第三句转入实写。
诗人始终怀抱着报国之心,故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肆虐的风雨,不由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便幻化出一个特殊的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诉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品读诗歌
1.“僵、卧、孤、村”四个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①“僵”字写年迈衰老;
②“卧”字写多病缠身;
③“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
④“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品读诗歌
1.“僵、卧、孤、村”四个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
品读诗歌
2.“尚思为国戍轮台”,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陆游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即使罢官在乡,身体年老衰弱,生活贫困窘迫,他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人肃然起敬。
品读诗歌
3.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人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从而幻化出“铁马冰河”的特殊的梦境。
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一腔御敌热血只能付诸于梦。
联想和想象
入梦来
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文主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风雨之夜的梦中还希望能为国戍守边疆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诗人炽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
关
-谭嗣同-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65.3—1898.9)男,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甘肃武威。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写作背景
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潼(tóng)关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吟读诗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谭嗣同
sì
jiě
字词释义
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自古以来。
簇:丛聚。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字词释义
河流①大野②犹③嫌束④,山⑤入潼关不解平⑥。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大野:辽阔的草原。
犹:仍然。
束:约束。
山:指秦岭山脉。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诗文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以听觉补充视觉,进一步渲染出潼关独具的氛围,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秋风不显凄凉,那矫健的马蹄声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诗文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四句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从群山中冲出的黄河,奔入辽阔的平原仍嫌受束缚;西去的群山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外化。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合作探究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
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
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合作探究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家变革图强。)
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这景色特点和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
归纳提升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4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诗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充分表现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拓展延伸
名人评价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当堂检测
《秋词(其一)》
1.刘禹锡《秋词》中描写秋高气爽、鹤冲云天景象的句子是:
, 。
2.后两句诗通过描绘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激越向上,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堂检测
《夜雨寄北》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2. 《夜雨寄北》诗中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当堂检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首句中的“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僵”“孤”表明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境况,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向坚定不移。
2.全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把梦境与报国壮志融合起来的诗句是: , 。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堂检测
《潼关》
1.谭嗣同在《潼关》中写高云簇拥的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是: , 。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2. 《潼关》中描写河流大野奔腾壮阔、山势不驯的诗句是:
, 。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