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 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新课导入
峨眉山月歌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
唐 ·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走近作者
李白( 701—762 )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走近作者
《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诗歌朗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唐 · 李白 ——
qiāng
yú
诗歌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圆的秋月。半轮,半边,半个
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月影
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译文
诗歌朗读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青溪驿
往,到……去,通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
出发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译文
小 游 戏
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赏析
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
赏析
“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歌赏析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第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思考问题
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入
流
“入”“流”两个动词,写出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思考问题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思考问题
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思考问题
“月”这一艺术形象贯串全诗,其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
意
主旨归纳
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的连用,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
唐 · 杜甫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认识作者
杜甫( 712—770 )
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等。
认识作者
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唐 · 杜甫 ——
qí
诗意速通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指殿中监崔涤(dí),唐玄宗的宠臣
经常
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能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译文
诗意速通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想不到)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您相逢。
译文
诗歌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赏析
第一、二句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对开元盛世的怀念。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勾起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诗歌鉴赏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三、四句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重逢李龟年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感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两人在漂泊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为一幅沧桑时代的典型图画。
赏析
“落花”暗示开元盛世已经成为历史,寄寓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
深入思考
“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诗歌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
反衬(对比、衬托)双关。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深入思考
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这一意象有何深意?
“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落花)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寄托感情。
语极平淡
内涵无限丰满。
反衬和双关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一语双关,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现了诗人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切的悲伤。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 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重点)
3. 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难点)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经典诵读,疏通诗意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2、创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听录音、朗读诗歌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意速通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译文:峨眉山顶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中。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很想念你却很难相见,恋恋不舍地到渝州去。
【小游戏】古诗28字中有12字为地名,你能找出来吗?看谁找得最全最快!
预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三、诗歌赏析,品味情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第一、二句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青衣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入”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第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思考问题】
“入”“流”两个动词,写出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的画面。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预设:
“入”“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构思精巧,不着痕迹,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使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了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同意。“月”这一艺术形象贯串全诗,其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主旨归纳】
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的连用,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认识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到江南一带,和同样流落在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相见和唱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朗读(听录音、给生词注音)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速通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能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好的时候,(想不到)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您相逢。
鉴赏诗歌、品味情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赏析:第一、二句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勾起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第三、四句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重逢李龟年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感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两人在漂泊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为一幅沧桑时代的典型图画。
“落花”暗示开元盛世已经成为历史,寄寓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
三、深入思考、合作探究
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诗歌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
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这一意象有何深意?
预设: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反衬(对比、衬托)双关。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艺术手法】
1.融情于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落花)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寄托感情。
2.语极平淡,内涵无限丰满。
3.反衬和双关:“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一语双关,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现了诗人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切的悲伤。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以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重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慨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
第二课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过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 是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人们的心灵深处!
了解作者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创作背景
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
原诗注:“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年(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四、译读,感知意境美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读,感知意境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赏析: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六、悟读,感知情感美
1.这首诗写了中国的哪一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九日”“高”“酒”“菊” 等。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无人送酒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合作探究】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预设: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手法探究】
1. 用典新奇
“无人送酒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且反用其意,使人不觉是用典。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 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2. 想象奇妙
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不言其他, 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 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 断墙残壁间, 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初识诗人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二、吟读,感知音韵美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字词释义】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①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②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 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③望乡。
①芦管:笛子。
②征人:戍边的将士。
③尽:全。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三、悟读,感知情感美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第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也渲染了诗人愁惨凄凉的心境,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塞的孤独之感。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的思乡之切。
【细读感悟】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简要赏析诗歌第三句。
第三句写声,照应标题中的“闻笛”。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
第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望乡,充分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切。
【合作探究】
《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预设:前者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后者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主旨点睛】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积累拓展】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
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当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峨眉山中月影与江水同流动的妙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峨眉山月歌》中抒发诗人江行思念友人之情,情深境美,令人陶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回忆与李龟年往昔接触的美好岁月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并未对人生巨变作过多的描述,却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又写出今日之衰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景色,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凄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